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原发性震颤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QS1)、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68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和70名正常对照者的睡眠状况及抑郁进行评估。结果 ET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2.9%,较正常对照组高35.7%(P0.05);ET组抑郁评分(15.82±4.87)高于正常对照组(9.96±5.65)(P0.01);ET患者日间过度思睡发生率(44.1%)较正常对照组(15.7%)高(P0.01)。结论 ET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伴发睡眠障碍较对照组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片断睡眠及日间过度思睡,睡眠障碍与年龄、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2.
睡眠占人生1/3的时间,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高质量的生活及完成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常见的障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难、白天过度睡眠、24h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Kleine-Leyin综合征、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梦游、夜惊及夜尿症。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失眠、嗜睡、睡眠颠倒等症状,部分患者夜间入睡后常伴精神症状等,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拟开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对目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75年在法国召开了第1次发作性睡病国际研讨会以来,对发作性睡病的研究已历时37载.发作性睡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类终身性疾病[1-2],已证实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型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下丘脑分泌素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1].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夜间睡眠不安、猝倒发作以及睡瘫、睡眠幻觉等.由于对发作性睡病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严重误诊误治的现象,导致很多患者症状出现数年后才得以明确诊断和治疗.随着近年来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望实现.早期治疗对于帮助患者改善疾病症状、回归正常生活、减轻不良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白天过度嗜睡(EDS)被描述为一种在不适当的时间或地点出现的短暂性的睡眠或思睡,可发生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影响高达约50%的PD患者。EDS对帕金森病(PD)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EDS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也许与年龄、PD的病程变化、多巴胺药物和非多巴胺药物的使用、夜间睡眠障  相似文献   

5.
<正>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常常伴发多种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包括失眠、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REM期睡眠行为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日间过度思睡、不宁腿综合征。MCI患者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增加照料者负担。对MCI的睡眠-觉醒障碍应该进行常规和全面的评估,了解MCI睡眠障碍类型和影响因素,才能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睡眠脑电图监测,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采用哌醋甲酯、氯酯醒、氯丙米嗪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36例患者均有过度或发作性的不可抑制的白天睡眠,30例有夜间睡眠紊乱,25例伴猝倒,9例伴睡眠瘫痪,10例出现睡眠幻觉。睡眠脑电图监测显示36例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有2次或2次以上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相睡眠。随访29例,其中20例采用哌醋甲酯治疗,17例白天过度睡眠得到改善;8例采用氯酯醒或合并氯丙米嗪治疗,5例症状改善;大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学习问题。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应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睡眠脑电监测结果作出早期诊断,对患者应给予长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患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16例患进行小睡睡眠监测,以每2h为间隔,共实施5次小睡睡眠监测。监测参数包括脑电图、颏下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呼吸及腿动。计算5次小睡的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出现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次数。结果16例患中14例睡眠潜伏期缩短,提示存在白天过度嗜睡。8例有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发生,其中7例≥2次,1例年轻女性发作性嗜睡12年,平均睡眠潜伏期2.0min,5次小睡中仅有1次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其白天过度嗜睡,高度怀疑为发作性睡病,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例患无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但以猝倒发作为首发症状,符合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2例白天过度嗜睡患,在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的小睡中,出现频繁的睡眠呼吸暂停,经全夜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被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例在白天多次小睡中出现深度睡眠(Ⅲ或Ⅳ期),结合临床确诊为特发性过度睡眠。2例有神经症性障碍患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正常。结论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为评价白天过度嗜睡的客观方法,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鉴别真、假嗜睡及评价嗜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发作性睡病患者不仅表现为睡眠-觉醒节律不稳定(白日不可抑制嗜睡,夜间容易觉醒),还有与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猝倒(清醒状态下情感诱发肌张力丧失)、睡瘫及入睡幻觉[1].REM睡眠期行为异常(RBD)是REM睡眠障碍的特征,即在REM期出现与梦境相关的简单或复杂动作,常自伤或伤及同睡者.视频多导睡眠图( Video-PSG)监测可见REM睡眠期出现肌张力迟缓消失;下颌肌电图可见持续或间断性肌张力增高,或出现大量动作电位;肢体活动显著增加;REM睡眠密度增加[2].RBD多发生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老年男性多见[3],1992年美国两位学者Scheck与Mahowald首次报道RBD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且持续终生不加重的慢性睡眠障碍性疾病[1].发作性睡病这一概念于1880年由法国内科医师Gelineauin[1]首次提出,典型临床表现为四联征:日间过度嗜睡、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  相似文献   

10.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心内科2008-01~2009-01收治的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76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53例,女23例,年龄65~89岁.住院3~153 d,平均19 d.冠心病37例,高血压26例,风心病6例,扩心病4例,病窦综合征3例. 1.2 方法对于出现难以入睡、通宵难眠、间断多醒、多梦、早醒、似睡非睡等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2周以上,白天出现精神不振,头晕、头胀、心悸、心烦,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者,诊断为睡眠障碍[2].  相似文献   

11.
<正>睡眠障碍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同时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常见并发症,估计全球有25%~60%的AD患者会伴发睡眠障碍[1-4]。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碎片化和白天过度嗜睡,甚至可能出现在AD患者认知障碍发生之前[5-7]。睡眠本身对正常的记忆功能至关重要,它对大脑有潜在的重组作用[8],睡眠不良会导致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力的缺陷[9-11],这也会引发AD认知和记忆力的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发作性睡病并OSAHS患者的临床表现、多导睡眠图及颅脑MR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有白天过度睡眠、嗜睡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睡眠幻觉,睡眠呼吸监测提示严重呼吸暂停低通气表现,颅脑MRI检查示脑内多发腔隙灶及蛛网膜囊肿。结论发作性睡病与OSAHS可能相互影响,两病共存并非罕见,应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4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白天过度嗜睡首发,无猝倒、睡眠麻痹、睡前幻觉及睡眠行为障碍,其中2例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例患者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均〉11分;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未见睡眠起始快速眼动期;例3患者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但夜间睡眠结构正常。结论明确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需结合患者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是鉴别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与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 与结果回顾分析4 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白天过度嗜睡首发,无猝倒、睡眠麻痹、睡前幻觉及睡眠行为障碍,其中2 例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 例患者Epworth 嗜睡量表评分均> 11 分;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未见睡眠起始快速眼动期;例3 患者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但夜间睡眠结构正常.结论 明确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需结合患者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是鉴别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与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发作性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EDS)、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感觉运动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出现难以名状的腿部不适感,迫使其活动肢体以缓解症状.疾病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中断,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在白天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使其生活缺乏动力,出现抑郁和焦虑[1].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失眠症(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sleen onset)和睡眠维持(sleep maintenance)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映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在国外有较多统计,不尽相同。据美国NLM的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60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眠,且在女性和老年人中多见。国内薛世平[1]等对内蒙古大学生的睡眠调查表明,存在人睡困难及多田等睡眠障碍的也高达48.9%。 失眠使人表现出沮丧、…  相似文献   

18.
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1880年由格里诺(Gelineau)首创的一个术语,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可分为两类:1型发作性睡病(NT1)和2型发作性睡病(NT2)。NT1的特征是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其原因是下丘脑中产生食欲素(一种与觉醒相关的神经肽)的神经元显著减少。除了猝倒外,NT2与NT1表现出大部分相同的症状。此外,大约90%的小儿发作性睡病患者会有夜间睡眠紊乱,其特征是夜间反复觉醒导致睡眠碎片化和整体睡眠质量下降。发作性睡病的一系列症状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一、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睡眠质量评价,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UPDRS-Ⅲ分量表、Hoehn-Yahr(H-Y)分级、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及自制的睡眠情况及用药调查表分别对170例PD患者的睡眠状况、疾病严重程度、认知状况、抑郁程度、病程、多巴胺能药物应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和计算。结果在170例PD患者中有141例睡眠质量差,发生率为82.9%。其中入睡困难102例(60.0%),睡眠破碎96例(56.5%),白天过度嗜睡59例(34.7%),睡眠运动障碍81例(47.7%)。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SQI总分与UPDRS-Ⅲ评分、H-Y分级、HAD评分、MMSE评分、左旋多巴日平均剂量及年龄相关,而与性别和病程长短无关;ESS仅与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日平均剂量相关。结论PD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破碎、睡眠运动障碍、白天过度嗜睡等。PD患者睡眠障碍状况受病情严重程度、认知状态、抑郁、年龄、多巴胺能药物应用等因素影响,而与性别、PD病程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合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异常(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患者的临床及多导睡眠图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4例临床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同时合并RBD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对其临床症状及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本组24例均存在白天不能控制的过度嗜睡(100%);临床症状表现形式有睡眠相关性幻觉、睡眠瘫痪、猝倒发作、夜间睡眠中打鼾、憋醒、夜间睡眠中拍打同床人、梦境扮演经历。PSG分析:24例患者中24例N1期睡眠时间增加(100%);18例N2期睡眠时间减少(75%);18例N3期睡眠时间减少或消失(75%);12例REM睡眠时间延长(50%);9例(37.5%)存在呼吸暂停-低通气情况(AHI5次/时);15例(62.5%)存在周期性肢体运动(PMLS指数15次/时);24例伴随下颌肌电持续或间断增高(100%);12例伴随出现肢体或颜面部异常活动(50%)。MSLT分析:24例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均小于8 min同时大于或等于两次REM起始睡眠(100%)。结论成人发作性睡病患者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继发性嗜睡症状需与发作性睡病相鉴别;发作性睡病者常合并RBD,异常动作并非每夜都发生,但PSG可发现微小的异常动作或肌电活动,帮助疾病诊断;发作性睡病常合并周期性肢体运动,且分布在REM睡眠期较多时,需注意是否同时存在RBD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