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2.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证候一词,不见于《内经》。《内经》将证与候分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证”字,系指证状而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此“候”的概念乃是指自然界的节气而言。证候连用,始见于晋代。《晋书·天文志》引葛洪:“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此证候的含义系指天文中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素问》“术数”之我见柴中元浙江省上虞县医科情报站(312300)主题词《内经》;术数;中医名词;考证《中医词释》:“术数出《素问·上古天真论》。①调养精气的方法。②大自然或自然事物的规律。③占卜以测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之术。”这样释词,不能使人满意,所...  相似文献   

5.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中医抗病学的重要理论。但什么叫“精神内守”?怎样才能精神内守?为什么精神内守就不容易患病?现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错误之处,请予指正。一、什么叫“精神内守”对此目前的解释尚未完全一致,尤其是对“内守”二字。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守”释为  相似文献   

6.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一节,北京中医学院编的《内经讲义》注解:“溃溃”水奔流貌。“都”同渚,蓄水之所。“汩汩”水波涌出之声。并引用王安道注解:“火炎气逆,故目盲耳闭而无所用。此阳极欲绝,故其精败神去,不可复生,若堤防之  相似文献   

7.
"变化"小议     
梁永林 《中医教育》2003,22(3):73-7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笔者研读后,不揣浅陋,冒昧就“变化”二字发表个人见解。1《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质变和量变两种运动状态《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依据文言文格式,“从”、“由”解释为“从……而来”,“由……而来”。整个句于可译为物之生从化而来,物之极由变而…  相似文献   

8.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9.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11.
试论膀胱的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其意似很明确 ,在前人的著作中争论亦不多 ,但实际上是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问题。现就膀胱的名实问题、藏津液问题和气化问题作一论述。1 关于膀胱的名实问题中医范畴中的“膀胱”一词 ,除了包含西医生理、解剖意义上的有名、有形名实相符的膀胱 ,即中医所言尿胞之外 ,还有以下二层含义 ,一是指少腹 (小腹 )部位 ,亦可以说膀胱即少腹 (小腹 )的互辞。如《素问·痹论》云 :“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伤寒论》说得更具体 ,如《厥阴篇》云 …  相似文献   

12.
“二五之精”一词,首见于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其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数次引用;吴又可《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篇》,亦引以论述方土的病变;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释“二五之精”为阴阳五行;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第四版教材,则注云“义不详”。我认为《<温疫论>评注》的注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二五之精”的重心,主要是指五行中的“土”而言。现略抒管见如下: 1 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明确指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故五行之中,各行均含有阴阳,所以“二”字作为“阴阳”解释是有一定道  相似文献   

13.
《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此句经文前人解释均不够详细透彻.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释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6月第一版,1981年10月第二版。下简称《释译》)以古代的“月建”之说加以注释,影响颇广,近年出版的《素问令释》、《黄帝内经素向校释》等书皆沿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15.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6.
“胠”字作为体表部位,在《素问》中出现多次。然究指何处,至今说法不一。《简明中医辞典》指“胁下空软部位”;《中医大辞典》指“腋下胁上部”。古贤持前说者如高士宗、张隐庵,持后说者如张景岳。而今人专著中则多二说并取,前后互异。如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于“五脏生成”解为“胁下”,于“气腑论”解为“腋下”;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则于“五脏生成”解为“腋下”,于《咳论》解为“胁下”。余以为“胠”字作为体表部位,应有其特定位置,宜专词专用。理  相似文献   

17.
“泾溲不利”在《素问》所见有二:一是《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一为《调经论》“形有余则腹张,泾溲不利……”.对此历代医家解释不一,王冰云:“泾,大便.溲,小便也.”吴昆曰:“泾,水行有常也;溲,溺溲也.泾溲不利,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日·丹波元简则释为:“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加泾字,别于大便.”马莳、张志聪及现今统编教材,或避而不释,或避“泾”不注,释为“小便不利”.鉴于此,实有必要弄清其  相似文献   

18.
咳喘论治     
咳喘论治李今庸(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气有徐,则喘咳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释名·释疾病》说:“咳,...  相似文献   

19.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20.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