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窦真菌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鼻窦肿瘤,其发病率有持续增高的趋势,临床上以非侵袭型为主,随着鼻窦内窥镜及CT检查,减少了误诊,提高了疗效。现将我科2006—03/2006—09收治的36例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结合病例复习文献,报告l例罕见的颌面深部巨大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结果:真菌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确诊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细菌培养.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减少漏诊或误诊,有利于正确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可分为慢性、急性暴发性及肉芽肿性三型,其中肉芽肿性侵袭型鼻-鼻窦真菌病较少见,它是由真菌感染后所形成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疾病。临床上采用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良好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代替传统柯-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科近5年来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21例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患者。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为治疗本病基本术式,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功能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真菌病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鼻内镜手术的应用,把鼻窦真菌病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科自2001~2004年4月,收治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22例,全部病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0.5~3.0a,效果较好。现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借以提高本病内镜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肋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外科治疗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经验,并结合献加以讨论。结果: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胸壁肿瘤的2%~6%,临床表现为局部胸痛或无症状,胸片呈梭形骨质破坏,与正常骨质界不清,局部可见骨膜反应和骨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低,以肋骨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术前不易确诊,手术及放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1998-01~2004-12共收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鼻腔鼻窦真菌病患者3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素,提高对LyG的认识。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经开胸或经皮穿刺肺活检确诊的3例Ly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诊疗依据。结果:LyG为多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肺部,其次是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X线是发现本病的主要手段,病理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部分患者经化、放疗病情缓解。结论:LyG是一种与免疫缺陷和EB病毒感染有关的富含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组织学上具有多形性淋巴样细胞浸润、血管炎及肉芽肿三联征。总的预后差,Ⅲ级的患者需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2例罕见的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均为中青年男性,临床表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及镜下血尿。1例伴有高血压,1例肾功能不全。光镜下2例病理类型均为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有IgG、IgM、C3和(或)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刚果红染色阴性。电镜下系膜区和基底膜内皮下扩大,电子致密物沉积,其中可见直径30~50nm、无分支的中空微管状结构。结论:ITG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确诊需依赖电镜特征性微管状结构。病情发展快,预后荠,多数肾功能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SPT进行大体、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瘤体积较大,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性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Vim、AAT、AACT及PR阳性;EMA、Actin、S-100、ER阴性;1例Syn、NSE阳性;另1例Syn、NSE阴性。结论:SPT是胰腺少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组织起源有争议,可能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环管状性索间质瘤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卵巢环管状性索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在卵巢肿瘤中占0.06%,属于低度恶性.其CA-125值可正常或略高,血清MIS值检测可作为其诊断的一种标记物.约1/3患者伴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可分泌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少量的孕激素.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结论:提高对卵巢环管状性索间质瘤的认识,熟悉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可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和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活检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LSM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肌萎缩多不明显,血清肌酶轻中度升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显示肌纤维空泡变性,脂滴明显增多,电镜也证实肌纤维内脂滴堆积。结论:LSM是一种少见的肌病类型,以肢体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多长期误诊,确诊依靠肌肉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Marchiafava- Bignami病 (MB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诊断。方法 :分析 2例 MBD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男性酗酒者均有情感淡漠、步态障碍、认知损害等脑病表现。脑 MRI均发现大片对称的胼祗体 (CC)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病变 ,但脑 CT未发现明显 CC病变。均予维生素 B1 治疗 ,例 1好转 ,例 2死亡。结论 :MB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CT对 MBD不敏感。酗酒和 /或营养不良史 ,脑病表现和 MRI发现大片对称的 CC病变支持 MB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2例甲状腺MALT-L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甲状腺MALT-L多由桥本氏甲状腺炎进展而来的,临床罕见,常表现为无特异性的甲状腺单侧或双侧肿块,易被误诊,确诊需经术后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结合放/化疗。结论:为减少对此病的误诊,应加强对甲状腺MATL-L的认识,并做好术前细胞穿刺学检查(FNA)及术中冰冻病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对3例乳腺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发生于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30岁,3例均为良性,镜下见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多为梭形、透明肌上皮细胞。腺上皮表达CK 18、EM A,肌上皮表达SM A、S-100、p63。结论: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胰腺SP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11~41岁,平均27.6岁;肿瘤直径平均11.8cm(4.5~13cm)。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结构,常伴有出血,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免疫组化3例Vim、NSE均阳性,2例a-ACT、Syn阳性,2例CK灶性阳性;CgA、S-100、EMA均阴性。结论:SPT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约5%~15%的SFT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Fahr病2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认识少见的家族性 Fahr病 ,提高对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CT表现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报告 1家系 2代中 2例 Fahr病临床表现及客观检查资料。结果 :显示本病以智能障碍、言语困难、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及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程缓慢进展。头颅 CT示两侧对称基底节区钙化 ,MRI示无异常信号。钙化的轻重与临床表现出现的早晚成正相关。结论 :Fahr病有明显家族遗传性 ,为特发脑内钙化 ,轻者钙化局限于基底节 ,无临床症状 ,易被漏诊。在血钙、磷代谢无异常的情况下 ,家族随访至关重要 ,CT检查是明确诊断 Fahr病的重要依据。本病的临床症状与钙化部位、程度等因素有关 ,诊断本病仍主要依靠头颅 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