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其机制及凋亡对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影响。方法:35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行左侧后肢缺血8h(右侧为对照),于再灌注后1,3d,1,2,4,8和12周取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原位末端标记(insitu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肢体缺血再灌注后1d,实验侧的TUNEL阳性细胞均数犤(19.8±2.1)个/高倍视野)犦明显多于对照侧(P<0.01),3d组最多,达到对照侧的360%,之后逐渐回落。透射电镜下发现缺血再灌注早期大量细胞坏死。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关节软骨细胞损伤,软骨细胞凋亡,导致关节软骨蜕变。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再灌注后可以引起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化,但其中具体机制尚无公识。目的:观察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骺关节软骨及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化及其细胞凋亡现象。方法:8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髋关节缺血再灌注实验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开腹暴露腹主动脉5 min 常规关腹。于模型建立后6 h,12 h,24 h,48 h,5 d,2周,4周不同时点对股骨头骺关节软骨进行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时对标本进行 TUNEL 法检测股骨头骺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现象。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术后光镜观察到软骨细胞变性、减少、基质可见局限性纤维化等关节软骨退行变化,两组 TUNEL 法检测均观察到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现象,假手术组偶见有散在分布5个以下的软骨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组观察到48 h 可见10-30个软骨细胞发生凋亡。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注对髋关节股骨头骺关节软骨可引起退行性改变,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关节软骨的损害,抑制关节软骨的细胞凋亡可能有助于防治早发的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周建伟  王成琪  周继红  张伟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50-4751,i004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金属基质蛋白酶-3/组织抑制剂-1(MMP-3/TIMP-1)比例变化与软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后肢股动脉夹闭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G)、肢体单纯缺血组(IG)和缺血再灌注组(IR)。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TIMP-1和MMP-3在关节软骨中不同时相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及蛋白多糖(PC)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的MMP-3和TIMP-1表达均有增加。但MMP-3增加的幅度大于TIMP,导致MMP-3/TIMP-1比值增大,与再灌注后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相关。结论:MMP/TIMP的失平衡表达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兔膝关节软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健康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2h,4h,8h,24h,3d,7d,14d组,每组5只。②实验方法:手术显露右后肢股动静脉,用血管夹完全阻断血运4h后恢复血运,建立兔右后肢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h、4h、8h、24h、3d、7d、14d空气栓塞处死动物,切取免股骨髁软骨1.0cm×0.5cm大小制备切片。③实验评估: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关节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肢体缺血再灌注2h后白细胞介素1在兔膝关节软骨内即有明显增高,8h达高峰,24h开始减少,3d后明显下降。②肢体缺血再灌注2h后开始出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酶阳性细胞,其荧光强度在8h达高峰,在24h开始减少,3d后明显下降。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颗粒分布区与白细胞介素1阳性细胞分布区域一致,主要集中在同源细胞族和增殖区。④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关节软骨内白细胞介素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高度正相关(r=0.867,P=0.011)。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内大量表达,呈时间依从性变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f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1.20&;#177;0.40),(22.20&;#177;1.30),(33.00&;#177;1.58),(40.00&;#177;1.58),(33.80&;#177;1.30),(18.20&;#177;1.48),(11.20&;#177;1.67),(3.00&;#177;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50&;#177;0.40),(1.20&;#177;0.45),(7.80&;#177;1.30),(12.60&;#177;1.14),(16.60&;#177;1.12),(17.80&;#177;1.30),(15.20&;#177;0.87),(13.60&;#177;0.89),(4.40&;#177;1.67)个/mm^2,P〈0.01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金属基质蛋白酶-3/组织抑制剂-1(MMP-3/TIMP-1)比例变化与软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后肢股动脉夹闭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G)、肢体单纯缺血组(IG)和缺血再灌注组(IR)。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TIMP-1和MMP-3在关节软骨中不同时相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及蛋白多糖(PG)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的MMP-3和TIMP-1表达均有增加,但MMP-3增加的幅度大于TIMP,导致MMP-3/TIMP-1比值增大,与再灌注后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相关。结论MMP/TIMP的失平衡表达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 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 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 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分别为0,(1.20±0.40),(22.20±1.30),(33.00±1.58),(40.00±1.58),(33.80±1.30),(18.20±1.48),(11.20±1.67),(3.00±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分别为[(0.50±0.40),(1.20±0.45),(7.80±1.30),(12.60±1.14),(16.60±1.12),(17.80±1.30),(15.20±0.87),(13.60±0.89),(4.40±1.67)个/mm2,P<0.0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1.20±0.40),(22.20±1.30),(33.00±1.58),(40.00±1.58),(33.80±1.30),(18.20±1.48),(11.20±1.67),(3.00±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50±0.40),(1.20±0.45),(7.80±1.30),(12.60±1.14),(16.60±1.12),(17.80±1.30),(15.20±0.87),(13.60±0.89),(4.40±1.67)个/mm2,P<0.0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软骨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在对肢体骨骼肌、神经等软组织的研究,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的损伤目前国内外却较少报道.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不同时间段内软骨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6 h组、缺血6 h再灌注1,3,7,14,30,60 d组.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切取左胫骨平台内侧软骨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早期(7 d内)软骨组织学光镜下改变不明显;后期损伤加重,可见软骨变薄,排列紊乱,表面不完整,偶见软骨缺损.假手术组肿瘤坏死因子a阳性表达较弱,缺血6 h组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再灌3,7 d组达到高峰,随后阳性表达下降;再灌60 d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关节软骨的损伤.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关节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a增加在软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177;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177;9)个/mm^2少(t=3.34,P&;lt;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177;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77;1)个/mm^2和假手术组(2&;#177;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lt;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177;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177;5.4和假手术组2.7&;#177;0.8。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促进凋亡神经元可塑性再生并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代偿性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再灌注组80只。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2、6、12、24、48h及3、7和14d8个时间点各10只,缺血时间均为1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GAP-43和Bcl-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海马梗死灶的改变。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偶见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组与前2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48h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GAP-43缺血再灌注2h点呈基础表达,3~7d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Bcl-2表达缺血再灌注2h点增加,7d达高峰,14d降至最低;梗死灶于再灌注2h点开始逐渐形成,48h点梗死面积最大,以后梗死面积逐渐减少,至14d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元凋亡可能参与内源性相关凋亡基因激活途径。  相似文献   

12.
软骨缺损组织工程修复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宁  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30-1432,T001
目的:了解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后,修复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细胞分布的区域。方法:以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聚乳酸(PLA)载体构建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进行细胞凋亡原位观察(TUNEL法)。结果: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均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组织与受区软骨的交界区以及修复组织的深层均可见细胞凋亡,异体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修复组的修复组织表层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修复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及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和48h取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标本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呈凋亡形态改变,TUNEL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轻度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出现。再灌注24h时凋亡细胞较48h时为多。结论:细胞凋亡是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后,修复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细胞分布的区域。方法:以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聚乳酸(PLA)载体构建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进行细胞凋亡原位观察(TUNEL法)。结果: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均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组织与受区软骨的交界区以及修复组织的深层均可见细胞凋亡,异体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修复组的修复组织表层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修复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及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卢娜  王宝英  魏林郁  杜爱林  李东亮  李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20-122,I0004
目的:观察分析低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新乡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氧预处理组,每组8只。参照Zea-Longa改良的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动物缺血侧上下肢体瘫痪,围绕缺血对侧呈逆时针绕圈(追尾现象)为模型制备成功表现。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缺血3h后再灌注24h。低氧预处理组的大鼠在以300mL/min流量灌入N2和O2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处理3h恢复12h后,采用动脉线栓法缺血3h再灌注24h后取材,经处理后制备切片;假手术组仅切开一侧皮肤暴露颈总动脉。各组切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组织学特征,Fas、Fas-L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在不同时间(缺血1,2,3h再灌注1,4,8,24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情况。 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缺血3h再灌注8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行为缺失计分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0.6&;#177;0.5),(1.3&;#177;0.5)分,t=2.546,P=0.023];再灌注24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失计分显著低于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1.1&;#177;0.6),(0.4&;#177;0.5)分,t=2.376,P〈0.051。②神经组织学特征: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区中心神经组织结构完全破坏。神经元大部分坏死,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缺血边缘区神经元肿胀、形态变为角形或扇形,神经元周神经纤维呈空泡状或海绵状,神经胶质细胞肿胀。低氧预处理组损伤程度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③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半球亦可监测到凋亡细胞,右侧均为阴性,凋亡细胞形态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似,但数量少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3.1&;#177;4.4),(39.4&;#177;2.4),P〈0.05]。④假手术组及非缺血侧大脑半球Fas、Fas-L蛋白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低氧预处理组缺血侧Fas、Fas-L蛋白有明显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3&;#177;2.8),(11.1&;#177;2.2),(0.8&;#177;1.2)个/视野,P〈0.05],[(24.6&;#177;3.6),(9.6&;#177;1.7),(0.5&;#177;0.8)个/视野,P〈0.05]。低氧预处理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 结论:低氧预处理可减轻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缺失。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4在泰山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完成。将4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d组,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各8只。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2,4d组自由饮用自来水,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2,4d组自由饮用0.8mmol/L亚硒酸钠水1个月。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夹闭颈总动脉外,其余操作相同。术后各组饮水情况同术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神经元情况,计算凋亡密度。同时测定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 结果:实验纳入沙土鼠40只,死亡2只,模型成功38只,模型成功率95%,后补充2只沙土鼠,40只动物进行结果分析。①光镜下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显示凋亡情况:假手术组凋亡神经元少见;缺血再灌注2,4d组凋亡神经元分布较广泛,4d时更明显;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凋亡神经元减少,4d时更少。②各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凋亡密度比较: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沙土鼠与缺血再灌注2,4d组比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增多[分别为(317.73&;#177;50.96),(319、62&;#177;63.14),(181.16&;#177;32.06),(185.99&;#177;31.92)nkat/L],凋亡细胞减少[分别为(44.6&;#177;3.2),(51.4&;#177;4.7),(60.8&;#177;2.5),(67.8&;#177;3、7)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①亚硒酸钠可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氧自由基损伤,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并可能存在对脑缺血耐受的预处理机制:②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黄芪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的作用,黄芪预处理是否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设计:以Wistar实验大鼠为实验对象的随机分组对照。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及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材料:实验于2004-02/12在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将动物随机分为黄芪预处理组(黄芪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黄芪组术前给予腹腔内注射黄芪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术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1周后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即取缺血再灌注边缘区的心肌,对照组取相对应部位心肌。应用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心肌凋亡细胞指数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抑凋亡基因)及bax(促凋亡基因)基因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凋亡细胞数。(2)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心肌凋亡细胞数:黄芪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4.06&;#177;9.97)%,(19.34&;#177;12.30)%,τ=1.863,P&;lt;0.05]。②bcL-2基因表达:黄芪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明显差异[(9.14&;#177;4.46)%,(8.99&;#177;4.54)%,P&;gt;0.051。③box基因表达:黄芪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2.65+7.23)%,(18.12+7.92)%.τ=2.096,P&;lt;0.05]。结论:黄芪预处理可使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明显下调,从而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缺血性脑损伤后,如何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缺血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再次缺血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阿魏酸钠亦被证实能减少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阿魏酸钠是否能增强脑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85只,体质量250~300g。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非缺血对照组(10只):仅结扎双侧椎动脉而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对照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③缺血预处理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2min后24h再次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④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25只):缺血预处理后,再次夹闭颈总动脉前30min,尾静脉注射阿魏酸钠(200mg/kg)。非缺血对照组分为再灌注后2,7d二个亚组(各5只);缺血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及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12,24h,2,7d五个亚组(各5只)。各组在相应时点将大鼠断头取脑,于视交叉后2.2mm切取冠状脑片,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皮层和海马CAl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 结果:实验大鼠8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层及海马CA1神经元计数:缺血7d时,缺血预处理组和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高于缺血对照组(268&;#177;8.5,244&;#177;12.5,135&;#177;5.6,P〈0.01)。②大脑皮层及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对照组(12h:1.2&;#177;0.8,15.5&;#177;2.1,39.8&;#177;3.9;24h:1.8&;#177;1.6,39.3&;#177;11.8,191.3&;#177;19.1;2d:2.8&;#177;1.2,68.3&;#177;13.6,328.4&;#177;24.0,P〈0.01);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加强此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兴  刘志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0-3031,I002
目的 探讨运动负荷对去卵巢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月龄Sparague-Dawley(SD)大鼠30只,均分为(1)A组(卵巢切除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n=10);(2)B组(卵巢切除+立即运动组):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第2周起至第21周,大鼠在小动物跑步台上运动(20m/min&;#215;60min/d&;#215;6d/周&;#215;20周)(n=10);(3)C组(卵巢切除+延迟运动组):双侧卵巢摘除后第14周起对第21周,大鼠在小动物跑步台上运动(20m/min&;#215;60min/d&;#215;6d/周&;#215;8周)(n=10)。各组大鼠均于术后21周末取材膝关节胫骨端,进行Cx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图象分析系统及分析软件,观察和分析关节软骨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及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 Cx43阳性表达定位于相邻软骨细胞的胞浆和/或胞膜上。A组中关节软骨出现退变,软骨细胞数目减少,Cx43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同源软骨细胞群中。B组关节软骨基质较丰厚,软骨细胞数量多,分布清晰,浅层较幼稚的软骨细胞及其深层的同源软骨细胞群中均可Cx43蛋白阳性表达,尤以关节软骨负重区为典型。C组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基质菲薄、创伤、溃疡,软骨下骨外露、硬化,关节软骨细胞明显减少、退变、形态不规则、分布紊乱,主要残存于关节周缘非负重区,部分尚存的软骨细胞中表达Cx43。A、B、C3组Cx43阳性表面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8.1&;#177;4.9)%、(34.3&;#177;5.8)%、(6.4&;#177;2.7)%(P<0.01)。结论 雌激素缺乏将导致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正确负荷则是维持关节软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械因素。及时正确开展功能运动将促进关节软骨细胞之间以Cx43蛋白表达增强为物质基础所介导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进而可能为协同和发挥关节软骨细胞功能,提供结构和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灶周皮质的动态时空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分子影像医学和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①选择清洁级健康新西兰白兔66只,雄性,兔龄4.5—5个月,体质量(2.6&;#177;0.2)奴,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0),模型组按再灌注时间又分为6个时间点,即1h、6h、1d、3d、7d、14d,每个时间点10只大白兔,各时间点依方法不同又分为组织学检测组(n=5)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组(n=5)。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皮质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应用Meta Morph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于400倍光镜下随机观察并测量灶周皮质5个不重复视野神经细胞胞浆半胱氨酸蛋白酶3阳性表达光密度值,计算其平均数。③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灶周皮质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经计算机分析系统,绘制细胞数DNA分布图,以二倍体峰前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判定细胞凋亡,计算DNA断裂的凋亡细胞百分数(细胞凋亡率)。④透射电镜取材和观察:开颅取脑后,立即取梗死灶周1mm&;#215;1mm&;#215;2mm大小的标本,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在光镜下进一步确认已切到梗死灶周后,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日立H-9000型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照相。⑤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66只大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2h缺血再灌注1h迅速增多,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剧,3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仍高于基线水平。②灶周皮质凋亡率和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法计数TUNEL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1h也逐渐增多,1-3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降至基线水平。③超微结构显示假手术组的细胞结构正常。再灌注3d神经元损伤最重,7d时形态有所改善。结论: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在再灌注期先于凋亡发生前,并且其表达时程较长,是检测缺血再灌注凋亡的敏感指标,也是溶栓后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