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所需要的适合的预处理时间。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参照Jaeschke和Metzger法制备成右肝全部缺血、左肝部分缺血后再灌注大鼠模型[1]。2.预处理方案:本实验共设5组,每组12只大鼠;假手术组(S组):仅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脏持续缺血60分钟,再灌注30分钟;预处理组分为3组,在肝脏持续缺血之前分别进行5分钟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25 mg/kg组(C1组)及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50 mg/kg组(C2组)。采用肠缺血45 min再灌注1h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1组、C2组再灌注前15min腹腔注射色甘酸钠。再灌注1h后,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病理学改变,进行Chiu评分,电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的超微结构,测定小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组胺含量,进行肠粘膜肥大细胞(IMMC)计数,并测定类胰蛋白酶表达。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小肠Chiu评分、TNF-α含量、IMMC计数及类胰蛋白酶表达增加,组胺含量降低,IMMC出现胞浆颗粒明显减少,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细胞内空泡等脱颗粒现象;色甘酸钠25、50mg/kg可减弱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上述改变,且50mg/kg的作用更明显。Chiu评分与TNF-α、组胺、类胰蛋白酶水平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0.770(P<0.05)。结论 色甘酸钠25、50mg/kg可抑制IMMC活性,减少TNF-α的释放,从而减轻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色甘酸钠50mg/kg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检测多脏器组织中SOD、MDA、TNF含量及血浆酸性磷酸酶(ACP)、镁浓度,小肠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再灌90分钟后SF治疗组肝、肾、肺、肠组织中的MDA和TNF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则高于对照组,血ACP、Mg2+浓度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肠粘膜上皮细胞损伤SF组不明显。结论:SF对兔缺血再灌注多脏器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外源性NO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外源性L-Arg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肠系膜上动脉分离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C组),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 IR组),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L-Arg 200mg/kg(AIR组);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L-Arg 200mg/kg(IAR组);再灌注前10min同时静脉注射L-Arg 200mg/kg和N-硝基L-精氨酸40mg/kg(INAR组)。120min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取距回盲瓣5.0cm以上回肠肠断15cm,均分为3段,分别测定各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和粘膜组织学Chiu分级,另取36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L-Arg实验组(再灌注前10min静脉L-Arg200mg/kg),每组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两组分别与缺血前,缺血60min和再灌注60min取小肠中段肠管2.0cm,测定小肠组织线粒体内Ca^2 含量。结果:再灌注前给予适量的外源性L-Arg后,与C组相比,各组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线粒体内Ca^2 含量和粘膜组织学均无明显差异(P>0.05);缺血前给予L-Arg后,与IR组相比,上述各项指标除Ca^2 含量外均明显减少(P<0.05),但仍高于C组(P<0.05)。结论 :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L-Arg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缺血前给予L-Arg对肠粘膜损伤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异搏定、能量合剂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液对缺血小肠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制成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缺血即刻、完全阻断60分钟和再灌注30分钟时小肠组织线粒体游离Ca2+浓度和小肠组织ATP含量结果完全阻断60分钟时,异搏定组Ca2+浓度(2.976±0.410)nmol/mg·prot及该组和能量合剂组ATP含量(0.564±0.097,0.594±0.090)μmol/g干重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再灌注30分钟时,两组Ca2+浓度(2.401±0.323,3.847±0.610)nmol/mg·prot和ATP含量(0.806±0.184,0.749±0.280)μmol/g干重均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异搏定和能量合剂可以显著改善缺血小肠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探讨NO是否参与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将动物分成四组:①正常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②再灌对照组:肝脏进行60分钟的肝门阻断及30分钟的再灌注;③预处理组:60分钟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分钟的肝脏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注;④预处理加L-NNA(P+L)组:在预处理前先经门静脉注射L-NNA。各组均在30分钟再灌注完成时取肝组织标本及血标本检查ATP、肝功能、脂质过氧化产物。结果显示:经过60分钟的缺血及30分钟的再灌注后,再灌对照组肝功能明显受损、ATP浓度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预处理则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加ATP储备和减少脂质过氧化。P+L组则与再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NO合成抑制剂L-NNA能阻断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说明NO参与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兔分I/R组、IPC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肺组织12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漏出量、肺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经90分钟缺血180分钟再灌注后,IPC组肺组织12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漏出量、肺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I/R组(P<0.05),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高于I/R组(P<0.05)。结论IPC能减轻肺I/R导致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肺I/R引起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程度,表明IPC能减轻肺I/R损伤。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30只大白兔分为三组:(1)对照组;(2)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30分钟组;(3)静注纳洛酮10分钟后缺血30分钟再灌30分钟组。提取心肌总PNA与经同位素标记的c-fos cDNA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并自显影,测定c-fos基因mR-NA水平。结果:纳洛酮能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c-fos基因的表达。结论: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预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法,即使在小肠长时间缺血/再灌注之前,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过程.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现就缺血预处理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尼群地平对缺血再灌注肺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理,观察尼群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采用肺在体温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45分钟、再灌注后1小时、2小时、4小时取损伤肺组织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钙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各时相肺组织MDA含量上升(P<0.05),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总钙含量显著升高(P<0.05),尼群地平可减轻肺组织MDA和组织总钙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钙超载和自由基反应共同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二者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尼群地平通过阻滞钙通道,影响自由基系统而对缺血再灌注肺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家兔3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高氧液灌注组(H组)和灌注对照组(C组)。开腹夹闭SMA1h造成缺血,松夹再灌注2h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H组在缺血期经SMA以20ml·kg-1·h-1恒速灌注高氧液1h,C组则采用同样方法输入等容量的5%葡萄糖液。再灌注2h后分别测定各组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观察光镜下各组肠粘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并测定肠道的氧摄取率。结果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肠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SOD、CAT和GPX活性明显下降,光镜下肠粘膜损伤严重,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下降。I组与C组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意义。与I组和C组相比,H组肠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CAT和GPX活性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术中经SMA灌注高氧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这与高氧液中的高氧分压有关,并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法改善缺血骨骼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D大鼠12只,以右后肢为动物实验模型。分为缺血组(对照组,鼠6只),即缺血4小时后再灌注1小时的方法;缺血预处理组(实验组,鼠6只),缺血过程同对照组,但在缺血前预先经过2次缺血5分钟、再灌注10分钟的处理。实验时,分别于缺血前、缺血1、4小时及再灌注1小时时,测定两组实验侧肢体腓肠肌最大肌张力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分别测量血MDA、CPK及大鼠右后肢99mTc亚甲基二磷酸计数。结果:实验组最大肌张力的变化(缺血4小时、再灌注1小时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血MDA、CPK及肌肉99mTc亚甲基二磷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不仅能改善骨骼肌的缺血耐受性,而且能有效地改善骨骼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甘利欣对大白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实验采用大白鼠离体心脏,在改良的Langendorff模型上,研究甘利欣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选用180~220g健康雄性SD大白鼠21只,随机分3组,每组7只。对照组(C组):用K-H液持续灌注75分钟。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用K-H液灌注15分钟后,在靠近主动脉处夹住灌注管,使全心常温(37℃)停灌30分钟,注意保温,再恢复灌注30分钟。甘利欣组G组):在处死大鼠前2小时,腹腔注射甘利欣10mg,K-H液中含甘利欣0.2mmol/L,其它同I-R组。记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缺血后处理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h,再灌注3h,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组(IPr组)夹闭SMA 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后夹闭SMA 1h,再灌注3h;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夹闭SMA 1h,再灌注10s,缺血10s,重复3次后再灌注3h。再灌注3h后在回盲末端10cm处取0.5cm小肠段,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测定线粒体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和三维形态计量学参数;另取60cm相邻小肠段,测定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IPr组和IPo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面积密度、粒子数密度及比表面增大,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等效直径减小,线粒体RCR及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IPr组线粒体体积密度增加(P〈0.05),3组间形状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IPr组和IPo组线粒体结构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肠源性内毒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缺血预处理对肠源性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将30只WE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正常对照组。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丙氨酸转氨酶(ALT0和乳酸脱氢酶(LDH);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用免疫组织  相似文献   

18.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肌肉微血管的实质损伤,观察了肌肉缺血再灌注时脂质过氧化物(LPO)和TxA2与PGI2的代谢状况。缺血组家兔(n=6)。双后肢缺血2小时。再灌注2小时后,左股薄肌丙二醛(MDA)含量,下腔静脉血MDA和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6)。再灌注后10和30分钟,缺血组血中TxB2水平和TxB2/6-keto-PGF1a比率明显增高,再灌注后血中SOD活性和6-keto-PG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大鼠胰腺移植受体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n=12),12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IR组和SF组大鼠均接受胰腺移植,再灌注后5d检测小肠通透性和吸收功能,检测血清TNF-α、NO、SOD和淀粉酶活性,取受体空肠粘膜组织检测小肠粘膜粘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及宽度、MDA含量及MPO活性,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再灌注后SF组血清TNF—α含量(P〈0.01)、淀粉酶活性(P〈0.01)、MDA含量(P〈0.01)、MPO活性(P〈0.01)、小肠通透性(P〈0.01)、细菌易位率(P〈0.01)和小肠粘膜损伤程度均低于IR组;血清NO和SOD含量、小肠吸收功能均高于IR组(P〈0.01)。结论SF预处理可保护大鼠胰腺移植受体小肠肠粘膜屏障,降低细菌易位率,机制可能与降低胰酶活性、减少TNF—α生成、减轻PMNs粘附与聚集、增加NO和SOD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地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细胞生化、心脏收缩性能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地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Langendorff离休大鼠心脏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地氟醚组(D组),每组各10只,常温全心停灌30分钟,再灌注30分钟。结果 停灌前给1MAC的地氟醚可以明显降低心肌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和减轻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