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膀胱癌基底膜胶原蛋白Ⅳ和层粘蛋白表达意义沈周俊蔡松良丁伟魏克湘陈昭典叶慧慧余心如陈杭胶原蛋白Ⅳ(ColⅣ)是基底膜的主要骨架成分,层粘蛋白(LN)是存在于基底膜中的结构糖蛋白。本研究旨在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LN、ConⅣ含量和分布与肿瘤细胞分化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胶原蛋白Ⅳ(ColⅣ)和层粘蛋白(LN)在膀胱癌基底膜中的表达与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测定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基底膜结构糖蛋白──ColⅣ、LN含量和分布。结果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ColⅣ和LN含量高,且呈连续分布;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ColⅣ和LN含量低,呈不连续分布;病理级别低、分化程度高的膀胱癌基底膜ColⅣ和LN与病理级别高、分化程度低的膀胱癌比较,前者的含量高、分布连续。提示结构糖蛋白──ColⅣ和LN在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中缺失,而在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底膜中含量多,分布连续;基底膜ColⅣ和LN的含量随着分化程度的下降、病理级别的上升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前列腺癌(PCa)细胞的转移机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PCa组织中对基膜连接蛋白(LN),胶原Ⅳ型蛋白(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等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BPH组织中基底膜部位LN,COLⅣ及FN的染色呈连续线状分布,PCa组组织基底膜部位LN,COLⅣ及FN的阳性染色呈碎片状或断线状分布。COLⅣ在BPH与PCa组织中的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ECM在PCa组织中基底膜部位的明显缺失(非连续线状分布)可能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分别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①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呈弱阳性;真皮全层由浅及深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分布;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深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提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位在中层。真皮FN阳性与否和强弱是判断瘢痕增生程度的一种指标。②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LN呈阳性;真皮内分布有密度不均、疏松紊乱、呈条索状或丛状的LN阳性结构。增生性瘢痕真皮内LN的存在可能是瘢痕长期增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人膀胱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50例≤40岁青年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9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1例,行膀胱全切术+原位新膀胱1例.结果:手术后随访半年~11年8个月,中位随访2年9个月.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复发2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5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复发率为19%(3/16),进展2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1例.结论:青年人膀胱肿瘤良性肿瘤者比例相对较高.在青年人尿路上皮癌绝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而非肌层浸润性青年人低级别乳头状尿路复发率低于其他年龄段尿路低级别上皮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人膀胱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50例≤40岁青年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9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1例,行膀胱全切术+原位新膀胱1例.结果:手术后随访半年~11年8个月,中位随访2年9个月.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复发2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5例,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复发率为19%(3/16),进展2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1例.结论:青年人膀胱肿瘤良性肿瘤者比例相对较高.在青年人尿路上皮癌绝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而非肌层浸润性青年人低级别乳头状尿路复发率低于其他年龄段尿路低级别上皮癌.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化技术(PAP法)动态观察了兔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形成过程中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分布变化。发现FN从病变早期迅速增多,至慢性期逐渐减少;LN在病变全过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提示FN主要参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急性、亚急性期及间质纤维化早期的发生、发展,LN参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及间质纤维化病变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中基底膜与IV型胶原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膀胱癌细胞基底膜与Ⅳ型胶原酶在肿瘤浸润生长中的作用和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基底膜的改变与Ⅳ型胶原酶的分布作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基底膜在对照组乳头状瘤中完整连续,而在移行细胞癌中出现断裂与缺失,并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与之相应的是,Ⅳ型胶原酶在乳头状瘤中阳性率为20%,而在膀胱癌中阳性率为64.8%,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膀胱癌中的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中基底膜与Ⅳ型胶原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膀胱癌细胞基底膜与Ⅳ型胶原酶在肿瘤浸润生长中的作用和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基底膜的改变与Ⅳ型胶原酶的分布作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基底膜在对照组乳头状瘤中完整连续,而在移行细胞癌中出现断裂与缺失,并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与之相应的是,Ⅳ型胶原酶在乳头状瘤中阳性率为20%,而在膀胱癌中阳性率为648%,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膀胱癌中的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而增高。提示Ⅳ型胶原酶对膀胱癌的基底膜破坏及癌肿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2例膀胱癌12便BCG灌注前后及10例正常人膀胱和癌组织中的纤维接蛋白(Fn)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正常膀胱组织中Fn分布于基底膜及粘膜下组织,上皮层无Fn;膀胱癌中基底膜Fn有不同程度丧失,分化差,浸润癌中基底Fn丧失明显;BCG灌注后,膀胱粘膜中基底膜Fn裸露,基膜Fn增多。  相似文献   

11.
免疫电镜技术研究肾小球硬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肾小球硬化机制,应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重复阿霉累注射加一侧肾切除所诱发的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模型中细胞外基质(ECM)成份-Ⅲ型、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连结蛋白(FN)进行了定位、定量、定性的研究,并对肾小球基底膜(GBM)和系膜区上述成份的正常分布及硬化过程中的变化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正常鼠LN、FN在系膜区和GBM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Ⅳ型胶原则基本相同,这三种成份在GBM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肾小球硬化过程中LN、FN、Ⅳ型胶原明显积聚,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与正常鼠相比,增加幅度为1.0~3.2倍(P<0.01);肾小球硬化后期GBM内不再显著增加,而系膜区内则持续增加.正常肾小球内不存在的Ⅲ型胶原在硬化早期无明显积聚,其后急聚增多至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期。与对照组相比,GBM与系膜区Ⅲ型胶原分别增加了13.9及32.3倍。我们用该技术证实了ECM成份积聚是肾小球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Ⅲ型间质胶原从无至有,增加幅度最大,似提示与肾小球硬化有更直接、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尿路上皮多器官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5~1992年底在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413例(肾盂移行上皮癌34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癌19例;胱移行上皮癌351例;尿道移行上皮癌9例)。如果以尿道肿瘤为1,各部位发生尿路上皮肿瘤机会之比为: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3.78:2.11:39:1。其中22例属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各部位发生多器官肿瘤的机会:肾盂13/34(38.23%),输尿管14/19(73.68%),膀胱16/351(4.56%),尿道4/9(44.44%)。非同时发生的肿瘤间期5~62个月。其中一例尿路上皮癌者三年前患结肠癌。  相似文献   

13.
小鼠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子宫内膜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使用BDF1雌性小鼠75只,分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两组。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小鼠子宫内膜中细胞外基质(ECM),包括I、IV和V型胶原蛋白(CL),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粘连蛋白(FN)进行染色,目的为探讨胚泡着床的微环境。结果ECM在动情周期变化不明显,而妊娠第4~6天LN、FN和V型CL增多,I型和IV型CL减少;妊娠7、8天LN、FN和V型CL减少,I型和IV型CL增多。提示ECM中的LN、FN和V型CL可能是利于胚泡着床的成分,而I型和IV型CL可能是阻止胚泡着床的成分。认为胚泡着床必须在子宫ECM构成的有利微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介导BCG抗膀胱肿瘤的机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FNcDNA导入低表达FN的膀胱癌细胞系253J,观察转染前后[3H]Thymidine标记的BCG与肿瘤细胞粘附的变化。结果显示:转染后的肿瘤细胞FN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同转染前的肿瘤细胞相比可结合更多的BCG(P<0.001)。提示FN的表达在BCG与膀胱肿瘤的粘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Wang S  Xia T  Zhang Z  Kong X  Zeng L  Mi P  Xue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34-3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40例浸润性膀胱癌的微血管密度,并分析VEGF和MVD间以及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 VEGF在正常膀胱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膀胱表达较强;VEGF表达及MVD值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NP)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Ⅳ型蛋白(COLⅣ)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BPH组的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NP组,而且BPH组织中FN、COLⅣ的免疫表达与TGF-β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及正常前列腺组织(NP)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Ⅳ型蛋白(COLⅣ)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BPH组的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NP组,而且BPH组织中FN、COLⅣ的免疫表达与TGF-β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7 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 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VEGF多克隆抗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 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的表达与MVD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 .05) ;术后随访6 年,术后2 年内复发组明显高于6 年内未复发组( P< 0 .05) ,但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 结论 VEGF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并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能力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毒因子(NKCF)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SIL-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SIL-2R随肿瘤分期增高而逐渐升高;膀胱癌患者IL-2产生能力、NKCF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术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呈现一个暂时抑制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变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增高,浸润生长肿瘤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乳头状生长者(P<0.001),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50%)预后明显差于PCNA低表达组(增殖指数≤50%)。结果表明PCNA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