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咽痹以少阴客邪上泛、风邪犯肺客咽、脾虚湿浊痹阻、实火循经夹咽4种证型统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银翘散为辛凉之平剂,主风热犯肺客咽;理中汤合牡蛎泽泻散以通阳气、散水结,湿浊蕴阻之咽痹;清胃散专治实火牙痛,使以桔梗、半夏假道上行至咽,清热肃咽,取“辛开苦降”之义;黛蛤散主木火刑金之咽痹,佐以左金丸,使以桔梗循经上咽,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取“木郁达之”之义。究其辨治用药谨防寒凉用事,避其郁遏之弊,始终不离“郁”字,其治以“辛苦开郁”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之咽-食管-胃三联征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咽-食管-胃三联征的特点,分别从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食管”“胃”的病机、症状及经方运用等方面论述中医治疗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特色,并附以疗效明确的验案。[结果]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最常见的病证是“咽炎”,可归为中医学的“梅核气”,以顺气化痰、解郁散结为法,方选半夏厚朴汤;“食管”最常见的病证是“反流性食管炎”,可归为中医学的“吞酸”“反胃”“嘈杂”等,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胃”最常见的病证是“胃食管反流病”,可归为中医学的“胸痞”,以健脾益气、顺降胃气、清肝胆热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及半夏泻心汤。经方方小、效佳,重在抓住主要病机,切中治疗关键环节。所附验案辨证为胃虚气逆,同时伴有肝气不舒,运用经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施治,治疗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以经方治疗咽-食管-胃三联征,通过疏肝调脾、和胃降逆之法,条畅中焦气机,方证对应,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24岁,因发热,咽疼不敢吞咽12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2008年10月23日晨起后即有低热,咽疼及全身不适症状,自服“感冒药”后上班。10时左右体温39.0℃,咽疼加重,吞咽时咽疼尤著。遂在外院就诊门诊给予静脉输液治疗,至下午5时病情未见减轻,因咽疼白天病人滴水未进,精神及差,且于5时20分左右病人出现阵发性吸气性呼吸困难,急来我院就诊。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肿大呈类球形,遂以“急性会厌炎”收住院,  相似文献   

4.
程红亮教授创新性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并指出“辨经论治中风后吞咽障碍应根据经脉病候特点辨经取穴”,初步确立了“以项部取穴 + 舌咽部取穴 + 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谨守“经络气血失调”之病机,以脾经为责,谨遵“巧取经穴、辨证施治”之法,调和气血,谨遵“以原为本,通经理脾”“以络为要,通达脾胃”“以会为主,调经濡咽”“虚实异治,针灸辨施”“实者,针刺以泻之,虚者,针灸以补之”之法,以此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总结了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脾诊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路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58-59
梅核气是以咽中有异物感,如有梅核塞之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表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描述为“咽中如有脔”,西医多属于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的范畴,妇女多发此病,临床治疗多收效不佳。笔者在治疗本症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肝郁气结,痰凝,脾虚所引起本症,灵活辨证,合理施药,临床疗效极佳,现摘录病案2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异常感觉,有如梅核之塞于咽喉而得名。如《医宗金鉴》说:“咽中有如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病也”。本症相当于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笔者从2003年起用半夏厚扑汤治疗该病48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5,因反复咽部不适3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去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诊断“慢性咽炎、咽异感综合征(梅核气)”,予对症治疗,但病情反复不愈。本次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有空咽异物感。  相似文献   

8.
例1:男,29岁。因咽干、声音嘶哑2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感咽干,不痛,后出现声音嘶哑伴咽喉部持续性疼痛;不发热、不咳嗽,也无乏力及盗汗。患者病后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卫生院,均按“咽炎,咽喉炎”给青霉素等治疗,疼痛逐渐消失,但咽干、声音嘶哑时好时坏,故去县医院就诊,常规胸透时发现双上肺斑片状阴影;血常规正常,血沉60mm/L,以“肺结核”转入我院。入院后追问病史,近1年来,患者经常“感冒”后咳嗽,但不发热,不盗汗。否认有肺结核及其密切接触史。查体除咽部充血外,余无异常。拍胸片示双上肺浸润型肺结核。多次强迫咯痰后查抗酸杆菌均( )。正规抗痨治疗2个月,症状逐  相似文献   

9.
半夏厚朴汤为《金匮要略》妇人脉证并治篇治“妇人咽中有如炙脔”而设立的经典方剂。其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配茯苓利饮化痰,苏叶芳香理气解郁,数药合用以达开结化痰以降逆气之功效。后人用治男女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逆于咽喉之间而致的自觉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而饮食无碍之“梅核气”屡屡验效。根据祖国医学“异病同治”、“有其症则用其方”的观点,作者以该方为核心方,化裁后试用于治疗多种内科、咽喉科病证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中医“从咽论治”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该院就诊的98例IgA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中医“从咽论治”治疗),每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67.35豫)明显高于参照组(40.82豫)(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IgA肾病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从咽论治”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梅桉气一病临床以咽喉部有阻塞感为主证,但饮食进水如常.局部检查无明显炎症及其它器质性病变,因咽部阻塞似有梅核.故称为“梅核气”,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郁症范畴.西医称为“咽神经官能症”或“咽异物感”.我所1980年1~3月门诊辨证治疗梅核气病人16例,报道如下.辨证分型与治疗Ⅰ型:盱气上逆。主证:咽部梗阻,似有梅核阻塞,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时上时下,时有时无,当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但吞咽饮食、饮水无妨.常伴有胸闲两肋胀痛,善太息。咽部检查无异常变化,苔薄.脉弦.治则: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12.
慢性咽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多由急性咽炎转化而来,或因烟酒过度,或因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而导致本病。咽痛或灼热,咽痒,咽部干燥,咳痰不爽,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分泌物附着。临床上患者多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又名“梅核气”。笔者基于本病疗程较长,自拟“利咽饮”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素问·奇病论篇》云:“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林亿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疑此文误”。  相似文献   

14.
半夏厚朴汤乃张仲景为治梅核气而设,《金匮要略》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医宗金鉴》说:“咽中如有炙脔,谓之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梅核气也。……此症男子也有,不独妇人也。”一般多认为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癔球”,咽神经官能症。其实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很多慢性咽炎也有类似的感觉,并非癔病所独有,故中医辨证也当属气滞痰凝于咽中,故用半夏厚朴汤治之,若兼瘀滞者,则加活血化瘀之品而每获良效。现举新近病案1例:  相似文献   

15.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因吃鱼后咽痛1个月于2001年4月5日就诊。检查:双侧扁桃体及会厌未见鱼刺异物,会厌充血肿胀,诊断“咽异物伴感染”;“急性会厌炎”。予以抗炎、激素治疗1周后复查,咽喉未见鱼刺异物。4月22日因咽痛、咳嗽1周入院,查体同前,治疗10d后症状体征消失。同年6月2日因咽痛、咽异物感再次就诊,查体:会厌肿胀,充血不明显,会厌谷左侧表面有坏死物。  相似文献   

16.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 ,博涉群书 ,精研医学 ,著成《千金要方》。书中所论治疗方法有汤液、食疗、针刺等多种 ,又有熏、洗、敷、炙、按摩等外治法。本文拟就《千金要方》中有关外治法内容 ,作一初步探讨 ,现分述如下。1 熏蒸法在《千金要方 卷六下 工窍病下》记载 :“治咽喉中痛痒 ,吐之不出 ,咽之不入似得出毒方 :以青布裹麻黄烧 ,以竹筒盛烟熏咽中。”又如治疗目目毛目毛无所见 ,采用“青羊肝一具 ,细切以水一斗内铜器中煮 ,以曲饼覆上 ,上钻两孔如人眼 ,正以目向就熏目 ,不过再熏之即差” ,上两条既有烟熏法 ,又有蒸汽熏法。烟从火生 …  相似文献   

17.
初步讨论了马勃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运用,提出了中医“取象类比”的概念以及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咽胃同治”法之初探。为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也再次验证了中医“取象类比”与“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1年来,我们遇到了食道、胃纤维性组织细胞瘤各1例,该病发生在上消化道极为罕见,以往文献未见报告,现介绍如下: 例1,男,43岁,1971年11月发现咽部异物感,吞噬困难。3年后逐渐加重,进干、软食困难,饮水时有返流及呛咳。当地医院以“咽炎”、“喉炎”治疗无效,至1979年7月来我院就诊。 体检:慢性病容,一般情况好。咽部检查见咽腔变小,右侧咽腭弓粘膜下有散在点状淤血;咽后壁右侧隆起,无溃疡,致喉部无法窥视。细胞学检查为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脏象、经络及发病理论,分析《内经》中“背为阳,腹为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的含义,认为前者并非指人体前后分阴阳,而是指躯体上下分阴阳;后者亦非肺经喉与天气相通、胃经咽与地气相通之义,而是说明阳明经以喉与天气相通,太阴经借咽与地气相通。  相似文献   

20.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名异质亦不同。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一种形式,故三者不能概而言之、一方统之。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而不合《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另五个汤证。其四大主证之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在柴胡证辨证中应统为一证,不宜单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以“伤寒中风”为前提。虽日“但见一证便是”,但临证亦需详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