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χ2=3.9338,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目的 了解脑卒中抑郁与焦虑情绪、认知功能的关系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4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评定。SDS≥50分者为抑郁组,SDS<50分者为非抑郁组。结果 抑郁发生率是40.27%,有自杀意念者占总数的17.36%。抑郁组认知功能低于非抑郁组,焦虑情绪高于非抑郁组,有非常高度性差异(P<0.001)。2个月后复查,抑郁组抑郁、焦虑情绪显著降低(P<0.001),非抑郁组焦虑情绪亦明显降低(P<0.01)。两组认知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焦虑情绪、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住院2个月后抑郁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均改善,非抑郁组患者焦虑情绪亦降低,但认知功能改善较慢,2个月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97~2004年间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进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测.SECF≤90分236例中SDS≥50分为抑郁组(72例);SDS〈50分为非抑郁组(164例).2个月后复查4种量表.记录患者入院时SECF、ADL、SAS,以及SECF、ADL、SAS和SDS前后差值共7个变量,分别以其中1个变量为因变量,其他6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抑郁组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及ADL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焦虑、提高认知功能(P〈0.05).改善焦虑情绪、提高认知功能有助于减轻抑郁、提高ADL(P〈0.05).SDS与ADL差值、SAS与SECF差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住院康复治疗中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应同时进行,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更好地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90例康复科和神经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在患者意识清楚,病情平稳,检查合作状态下由专人采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多模式诊断(MMADD)进行评测,所有资料用X^2检验。结果90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抑郁症43例占47.8%。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及有无伴发病无关;与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以脑卒中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诊断,并采集可能影响PSD的相关指标。结果①PSD发生率为37.78%(136/360)。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月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病程、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发生PSD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1.787)、婚姻离异或丧偶(OR=1.663)、病变部位左半球(OR=2.300)、神经功能缺损严重(OR=2.068)、合并基础疾病(OR=2.690)与PSD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PSD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相关因素,提出系统的护理对策对降低PSD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97~2004年住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检测,SECF≤90分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2个月后复查以上量表,分别以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病因、偏瘫侧、SECF1、SECF3、ADL1、ADL3、SAS1、SAS3、SDS1和SDS314个变量中的1个变量为因变量,其他13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住院2个月后SECF、ADI。明显提高,SAS、SDS明显降低(P=0.000);年老患者中女性、脑梗死比例增高,ADL能力降低(P〈0.05);人院前病程长者,抑郁分高,ADL可提高的幅度小(P〈0.05);ADL高者焦虑情绪少(P=0.028)。结论 早期人院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7.
510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7~2004年住院治疗的510例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7 d内进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测,两个月后复查.结果抑郁组患者病程长、左侧偏瘫比例高,入院时ADL评分低、SAS评分高,与非抑郁组有显著性差异,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之间无明显关联;焦虑组患者入院时ADL评分低、SDS评分高,ADL评分提高幅度大,与非焦虑组有显著性差异;病程长者抑郁评分降低的幅度小;治疗后,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评分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非抑郁组和非焦虑组.结论早期住院康复治疗有助于减轻抑郁;轻微焦虑情绪可以提高ADL能力;抑郁和焦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吕文国  张分明  王济民 《临床荟萃》2003,18(15):858-859
目的 探讨几种相关因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 19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分别以不同家庭背景、脑损害部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积分情况分组 ,观察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 丧偶、离婚或单身独居组 4 7例 ,夫妻同居组 14 8例 ,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 6 0 .87% (2 8/ 4 7)及 4 0 .2 7% (6 0 / 14 8)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2 19,P <0 .0 5 ) ;病变在左半球者 92例 ,右半球者 6 6例 ,双侧半球者 37例 ,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 8.70 % (5 4 / 92 ) ,37.88% (2 5 / 6 6 )及 2 4 .32 % (9/ 37) ,病变在左半球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半球及双侧半球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6 6 1、12 .4 77,P <0 .0 1) ;ADL积分 >6 0分者 79例 ,≤ 4 0分者 72例 ,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 9.11% (2 3/ 71)及 6 2 .5 0 % (4 5 / 72 )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 .96 2 ,P <0 .0 1)。结论 不同家庭背景、脑损害部位及ADL积分均明显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 ,对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月收治的 10 2例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以及与医学、心理、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 4 4 12 % ,并筛选出 6个对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的因素 ,分别为内向不稳定性格 ;左、右大脑半球前部病灶 ;家庭的矛盾性 ;社会的支持以及手的功能状况。结论 :应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 ,而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医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故其预防和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痴呆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80例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MRI确诊,并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血生化检查。于病程2个月后,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进行智能评定。结果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为31.1%,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则痴呆的发生率越高。痴呆与脑卒中的部位、体积、病灶数目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密切相关;也与血糖、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肌酐水平升高有密切联系。结论脑卒中后痴呆较为常见,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而且致残率也很高的疾病,它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其心理障碍又以抑郁症最为常见。由于抑郁,患者悲观、失望,对疾病的康复丧失信心,不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最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把符合条件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3个月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和中国脑卒中功能评分标准(1995)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两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综合治疗比常规神经内科和康复治疗对抑郁的恢复、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同时造成精神心理上损害.脑卒中后可并发各种情感障碍,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改变.作者收集了169例初发脑卒中病例,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i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0,他引:38  
许南燕  江先娣 《现代康复》2000,4(9):1230-123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抑郁状态与病程、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4例脑卒中患的抑郁状态随访1年(1期,1个月内;Ⅱ期,3 ̄6个月;Ⅲ期,1年以上),并同时测评抑郁心理评分(CES-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FD)、Fugl-Meyer指数(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ADL)。结果 Ⅱ期中抑郁症患病率最高,其CES-D计分明显高于Ⅰ、Ⅲ期,而CNFD、FAM和ADL表现则是Ⅱ、Ⅲ期明显好于Ⅰ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除了常见的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外,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也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PSD可直接影响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因此正13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现将近年来关于PSD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49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173例患者出现卒中后抑郁症。其中轻度抑郁128例(73.9%),中度51例(29.4%)重度6例(3.5%),除积极治疗脑卒中,同时应用笫二代新型抗抑郁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及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即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并辅以心理治疗,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死亡率为(116-141.8)/10万,幸存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随着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的致死率正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和精神障碍的幸存者数目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突发性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残疾、功能障碍及并发症,这些变化使患者社会角色有所改变,可能导致情感和行为障碍,其中抑郁症最常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称为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或post—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epression,PCVAD)。卒中伴发的精神卫生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直到1977年,Folstein等报道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伴随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和正常生活,PSD才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的针刺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俊宏 《中国康复》2002,17(1):31-31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1] 。为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我们对 6 3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水平进行了评定 ,并比较了针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 6 3例 ,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男 4 0例 ,女 2 3例 ;年龄 38~ 82岁 ,平均 5 6 .8± 5 .3岁 ;缺血性脑卒中 4 7例 ,出血性 16例 ;首次发病 38例 ,发病≥ 2次 2 5例 ;6 3例患者中 2 6例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2 0分 ,其中 2 2例 (84 .6 % )为轻 中度抑郁 ,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