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晓丹  张永全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21-2723,272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与血清MMP-9的关系。方法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检查颈动脉超声、血清MMP-9水平。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而MMP-9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0例,根据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的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cy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及正常组(Hcy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并用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后采用控制变量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y升高是否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结果在收集的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组有330例,正常组有230例,控制变量法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0.05)。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的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发生(OR=1.91,95%CI=1.02~3.34,P=0.03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是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患者血浆(Hcy)水平,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颈部血管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2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3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组(18例)和颈动脉重度狭窄组(11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狭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重度狭窄组Hcy水平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组及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颈动脉轻度狭窄组.结论:Hcy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诊断及病情判断上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中青年(年龄〈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卒中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选择入院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包括脑梗死9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45例)为患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0.7%与对照组48.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2.1%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7%和2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林艳  常振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19-26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尿酸( 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37例、稳定斑块组5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测定三组血清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15.92±2.52)μmol/L 和(294.85±25.52)μ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 t =7.33、6.89,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23.17±3.82)μmol/L和(388.57±26.61)μmol/L,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t=9.82、10.02、6.90、7.12,均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黄勇 《江西医药》2022,(9):1241-1243
目的 探讨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情况及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作为颈动脉硬化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脑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稳定性、IMT、斑块总面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颈动脉血流参数。结果 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占比(69.51%)显著高于颈动脉硬化组(37.80%,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左侧、右侧IMT厚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斑块总面积大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RI、PI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卒中组PSV、EDV低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结论 与单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占比更高、颈动脉IMT更厚、斑块总面积更大、CCA、ICA、VA狭窄率及颈动脉血流阻力更高,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萍  胡长林  冉海涛  张茂惠 《重庆医药》2009,38(16):2027-2028,20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检出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其余多为强回声斑块。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发挥重要作用,可根据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的检出程度,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采用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特征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07例无该病的受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已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其特征及价值,比较两组颈动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中度、重度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操作方便快捷,可重复操作性强,对于ICVD患者,可清晰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利于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无ICVD的受检人员,可根据检测情况提前预防,降低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朱荣志  周英  李其英  崔贤炉  徐爱琴 《安徽医药》2015,19(10):1955-1956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住院的154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外选择92例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无脑梗死病史的老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软斑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异常率、发生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为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发生率较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发生率及发生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率也较高;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对血脂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对照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组各40例,治疗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超声变化情况。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钙3个月时,观察组LDL、T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6个月时,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均显著降低(P〈0.05),而HDL-C显著上升(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与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及B超观察及对比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DSA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69例(检出率86.67%),受累动脉132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75支,颅内动脉狭窄32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25支,颈动脉狭窄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不同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狭窄1级52支,2级41支,3级26支,4级13支。B超检出颈动脉狭窄(斑块)61例(检出率76.7%),CCA16例,BIF35例,ICA20例,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3例,管腔明显狭窄30例,血管完全闭塞8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利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比B超具有检查广泛性、确切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超检查经临床确诊的2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颈动脉,测量并记录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大小与数目,并与81例非心脑血管疾病者进行比较,按年龄段分层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差异性。结果卒中组244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IMT增厚者224例(91.8%),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38.3%)(P〈0.05);卒中组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86例(76.3%),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16%)(P〈0.05)。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高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显著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建立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高危年龄组人群脑卒中的预防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向良浩  吴兴 《安徽医药》2014,18(2):306-308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cy水平的变化以及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180例,其中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各60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来测定Hcy的值,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比较二者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 (1)各组之间的IMT厚度差异显著[F(3,237)=28.12,P〈0.01],Hcy值也差异显著[F(3,237)=8.78,P〈0.05)],随着血压的升高,IMT厚度逐渐增厚,Hcy水平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2)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显著,F(2,178)=19.36,P〈0.05,斑块程度越大Hcy值越大;(3)各组的颈动脉IMT与Hcy水平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血压升高,颈动脉IMT越厚,Hcy水平则越高,提升了罹患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联合叶酸对社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叶酸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中膜内膜厚度(IMT)、复发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明显改善,hs-CRP、Hcy以及IMT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叶酸对社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和Hcy水平,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姚涛  袁秀珠 《河北医药》2010,32(11):1416-14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及血脂水平,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动脉内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情况及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高Hcy症(HHe)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无明显变化(P〉0.05),重度HHe脑梗死患者的LDL及降低ApoAⅠ,增加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的比例(P〈0.05)。HHe与纤维蛋白原、血糖、高血压水平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04、-0.142、0.143、0.164,P〉0.05)。结论 HHe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