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脾与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并以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种相反相成的特性,维持其生理功能。任何一方出现偏颇,都会影响对方。当脾或胃出现病变时,应根据其特性加以调整。苦辛通降法是运用苦寒和辛温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有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效果。临床上脾胃病中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时当以苦辛通降法治之。王少华取法张仲景治疗痞证之苦辛通降法,将其从治疗少阳误下痞证,发展为治疗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广泛用于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仲景的方剂被称为经方、祖方,其中苦辛并用、寒热共剂的组方更是经方中的精方,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以期能更好地解除人类之病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苦辛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苦辛合化,斡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是其主要涵义;善解中焦湿热郁聚之邪,开郁泻火以泄肝郁,调和升降气机是其主要作用。指出苦辛法是治疗胃肠、肝胆热郁气滞及湿热中阻的主要治法,论述了苦辛法的配伍特点和证治,提出了临床上苦辛法的13种变通,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苦辛法,是苦寒药物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桅子等,辛温药常用厚朴、干姜、吴萸,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昔多辛少,以能泄能降之苦寒药为主,能开通的辛温药物为配,两者结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便气机畅利,尤以恢复中焦升降机能著称,故苦辛法,并非单纯的寒热并治方法,实质上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本法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脏腑失调等病,尤其对肝、胆、胃肠因热郁气滞引起的机能紊乱或湿热积聚于中焦的证候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临证辨治要点和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姚真敏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经验,并附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苦辛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对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文献、诊断标准、发生机理及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脾胃湿热证往往呈亢进的病理反应,有感染、炎症的基础,也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击和防御因子高水平异常表达及胃肠微生态明显改变的病理状况,与脾气虚证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及嗜酸乳酸杆菌(LA)的生物拮抗为切入点,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病理基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为探讨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意义和现代含义,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和病理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多指标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00例湿热证中,属炎症性病的43种,占西医病的59.7%。在慢性胃炎的研究中发现,湿热证组的活动性炎症和HP的感染程度均显著高于脾虚证组,湿热证组的OKT3,OKT4,OKT4/OKT8,LCT,IgG,C3,CIC,Na^+K^+-ATPasc活性,ATP含量,尿17-OHC  相似文献   

10.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证的重要类型,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理法方药自成一体的完整理论。对古代医家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及治疗,以及近现代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参考文献9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与体会,提出脾胃病应分为外感脾胃病和内伤脾胃病.外感脾胃病应分治,而内伤脾胃病当合治,即脾胃同病、脾胃同治,脾胃合治的最佳治法是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9,(6):1296-1299
目的:观察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组采用连朴饮加味黎药。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分级改变以及内镜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5.0%、72.5%,内镜有效率分别为75%、60%,治疗后治疗组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嗳气、口苦等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内镜下胆汁反流分级、胃镜下征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内镜下胃黏膜征象。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干预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等在线数据库,搜集辛开苦降法相关方剂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7日。两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表对每个纳入试验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834例患者。结果显示,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单用辛开苦降法相关方剂或联合常规西药能提高IBS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7,95%CI为1.21~1.32,P0.00001,治愈率RR=1.70,95%CI为1.45~2.00,P0.00001),降低复发率(RR=0.35,95%CI为0.25~0.50,P0.00001)。结论:辛开苦降法治疗IBS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存在一定发表偏倚且方法学有限,上述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肝胆脾胃湿热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渊源进行探讨,旨在了解历代医家对此的经验精华,发遑古义,推陈致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热除湿解毒方对寻常痤疮肠胃湿热证皮肤生理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寻常痤疮,且中医辨证为肠胃湿热证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除湿解毒方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皮肤生理指标(皮肤水分含量、皮肤油脂及pH值),同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干扰素(INF-γ)水平,对治疗前后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皮损程度积分、皮损数量积分、皮损颜色积分、皮损肿痛积分、皮损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1);2组治疗期间心、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2组皮肤水分均显著升高(P<0.01)、皮肤油脂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的IL-2、INF-γ均显著升高(P<0.01),IL-4、IL-10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你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除湿解毒方可以显著改善寻常痤疮肠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皮肤的生理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杨晋翔教授是中医脾胃病知名专家,师从董建华院士,从事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近四十载,用药精简,效果优良。杨教授善用风药治疗脾胃病,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杨教授常用的风药有葛根、桔梗、荷叶、防风、紫苏叶、紫苏梗等药串、药对。笔者特将杨教授在临床中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供同道指正,以期实现杨教授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口味异常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亦是见仁见智。导师袁红霞教授认为,口味异常的形成是脏腑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善于从脾胃论治,重视调理气机升降,方药对证,效如桴鼓。本文撷取袁教授辨治口味异常验案6则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