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 年的1月2日,母亲走完了她76年的人生旅 程,去和我那去世30多年的父亲团聚了。母 亲再也不用饱受相思之苦,再也不会一个人在深夜 对着孤灯默默流泪了。 在送葬队伍中,哭得最厉害的要属我的小妹了, 父亲死的那年她还很小,母亲最疼她了。再就是大 妹,她在我家事事都占上风,母亲什么事都由着她, 她跟母亲也最贴心。哭的最悲痛最可怜的要属四妹 了,四妹早年离了婚,带着只有3岁的孩子一直住 在母亲家,母亲是她的主心骨,不论经济上还是生 活上,对她都很关照,母亲这一走,她以后的日子 更难了。身为长女的我,对母亲…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再婚     
黄英 《保健医苑》2013,(2):50-51
<正>我结婚一个月后,母亲忽然对我说,她想结婚,不再和我一起生活了。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和她一起在阳台上晾晒一条水绿色的床单,冬天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她瘦削的身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始终这么瘦。那句话,她没有重复,我用了很缓慢的思维感觉它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夏爱华 《长寿》2015,(2):15
母亲退休后,对我说起她内心深处一个久远的愿望,那就是,有生之年能够周游世界,观赏天下美景。她说:"辛苦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趁着腿脚还利索,就想出去转转。"我理解母亲的心情,也非常支持母亲的想法,但因工作太忙,实在没空儿陪她前去。母亲摆摆手,潇洒地说,不用你陪,一个人更自在。母亲说走说走。身体一向很好的她,身上甚至连一片感冒药也没带。她  相似文献   

4.
精品屋     
记忆中母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动辄就要打骂我,我因此非常恨她,很少跟她沟通,还常常以一种敌对、叛逆的方式故意伤害她。就这样.从童年到青春期的萌动,我与母亲之间的“冷战”不断升级,也不断磨合,始终没有停息。 去年我结婚,不久便有了女儿,就在我和妻商量着如何雇请保姆时,母亲从乡下赶来了。说实话,刚开始我很不情愿母亲留下来给我们带孩子,一方面我发现,女儿跟我当年有很多相似之处,母亲的性格肯定不适合她,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方式差别太大,母亲上了年纪,肯定禁不住女儿捣蛋似的折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母亲和女儿相处十分融洽,根本看不出代沟的存在。面对女儿的调皮,母亲总是以一种惊人的宽容在迎合她,看着女儿成天快快乐乐的样子,我既为她感到幸福,又为母亲性格上的这种巨大反差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5.
一位母亲陪同患抑郁症的女儿来做心理辅导.有一次,在做完辅导后,这位母亲单独向我咨询,她不知要怎样做女儿才能理解她.她觉得自己为女儿费尽了心血,可女儿却不领情,对她只有怨恨,在她面前很少说话,连"妈妈"都不愿叫一声,说着说着泣然泪下.其实,从和她女儿的聊天过程中,我感受到她女儿对母亲并没有多深的怨恨,只抱怨母亲对弟弟好些...  相似文献   

6.
凝冰 《长寿》2001,(11)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满口孤零零的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五十岁呀! 母亲常常说:“我爹我娘什么都好,就在牙上对我不好。”母亲把过早脱牙玩笑式地归咎于外公外婆——她认为那是遗传。她开完这个玩笑后总是笑,一笑又露出那颗让我难以接受的牙。每逢此时,我  相似文献   

7.
圣洁的母爱     
《长寿》1994,(7)
母亲离开我已整整二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我的眼前显现,她的爱无时不在温暖着我的心。她一直伴随着我,就像她在世时一样。 母亲在人生旅途上连遭厄运。一年之内,先丧夫,后丧子。这对一个偏僻山村的女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一个老姐妹因病去世了。她和母亲从小一起长大,又嫁到同一个村子,感情非常好,是母亲的老闺密。我经常说,她们的友谊穿越了半个世纪,太珍贵了。她突然病逝,对母亲的打击不小。虽然母亲见惯了生老病死,但突然失去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情,她还是陷入长时间的悲伤之中。我劝母亲说:“你俩那么要好,这辈子留下那么多难忘的回忆,也就足够了。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更要好好活着,替她来看这个世界……”可我越是说得多,母亲的眼泪流得越汹涌。  相似文献   

9.
刘元山 《健康》2010,(12):64-64
去年,我终于在城里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装修完毕,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母亲从乡下接了来。母亲为了供我读书,辛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享享清福了,我要趁母亲健在之时,好好地孝敬她。母亲来城里以后,我从不让她插手家里的任何事。当母亲情不自禁地想帮我择  相似文献   

10.
儿子的忏悔     
张鸣跃  师羽 《健康》2010,(5):60-61
母亲79岁去世,回想起来,我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参加工作后就没让老人受罪,妻子对老人也很孝顺。母亲退休后我就给她安排了专人保姆,每年陪她旅游一次,和许多老人相比,母亲算是有福气的了。  相似文献   

11.
化君 《青春期健康》2014,(11):24-24
以后的日子,我会让母亲在我温暖的手心里,一点点变老。就像我在母亲温暖的手心里,一点点长大。 上班的时候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她去了我儿时念书的学校。 她怎么想起去那里了?不等我问,母亲说:"小时候送你上学时一会儿就到了,如今那条路咋变长了,歇了几歇才走到。"母亲的话让我想起张小娴《楼梯是长还是短》里的一句话:楼梯没有变长,是祖母变老了。  相似文献   

12.
李老师:您好!最近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说不请问题出在哪里。在我的一生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母亲。她曾经在一个国企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精明强干、处事果断,从不婆婆妈妈的。但是母亲退休后.给我们姐妹的感觉却是大不相同,她变得挑剔而唠叨,没有她不关心的事情,没有她不发表意见的事情.不听她的便不依不饶,说起话来没完没了。我现在有点儿怕回家看望她,害怕她的数落;甚至在离开她时,内心有一种逃离出家的愉悦感。60多岁的母亲还不老,她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另外,我也在问自己,是我不孝顺母亲,还是母亲过分唠叨使我不愿意接近她?湖北楠楠  相似文献   

13.
一天,母亲对我说:"楼下刘阿姨买的增强免疫力的药,我看挺有效的,她老伴吃了一个月,以前肠道不好的毛病全没了,不知道这药对我腰疼的毛病有没有效果。"我对母亲的话并不感到吃惊。自从她从老家来到省城住的这几个星期以来,她时而拿回一小桶日本酱油,时而带回一瓶韩国香醋,昨天还向我炫耀她白得的一顶帽子。我问她怎么得到的,她说是参加  相似文献   

14.
正搬到城里后,我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想让她安享晚年。为了使母亲出行方便,我特意在一楼给她安排了一间向阳的房子,并在房子里摆放了母亲钟爱的老式家具。可母亲住不到几天,就说不习惯,执意要回乡下,无论我怎么挽留,她都要回去。我很不解,新房子依湖而建,宽敞明亮,这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眼睛     
我把母亲送到手术室门口,一遍遍对医生说:我妈耳朵不好,跟她说话时一定要挨到她耳朵边说。又叮嘱母亲:上手术台一定不能动,不能转头,要咳嗽或者打喷嚏,能忍就忍,忍不住要先告诉医生。平时很唠叨的母亲有些不耐烦了:晓得了,你都说了几回了,我记住了。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我发现母亲三番五次丢钥匙后,就知道母亲老了。她动作迟缓,容易遗忘,甚至有些时候犯糊涂。我从心里感觉到,我在母亲面前,明显占了优势。原来是我听她的,现在她该听我的了,我们的角色该颠倒了,这是自然规律。那次我回家,看到母亲买了一大堆药。我翻了翻那些药,立即冲母亲发火":这是听收音机广告买来的吧!给你说过多少次,这些都是骗人的,还上当受骗。这些药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说不定还会害人呢。以后有什么事,和我商量了再做决定……"我像数落孩子一样,不由母亲分辩一句,一口气讲了一堆大道理。我说完后,母亲低着头,嗫嚅着":是  相似文献   

17.
<正>买过房子后,尽管家里经济很紧张,我还是将母亲从乡下接到郑州。母亲含辛茹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供养我考上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虽然现在我一切都还处于起步期,但仍希望母亲能到她向往已久的大城市,让她过上一段清闲的日子。接母亲进城那天,村里不少人都露出了艳羡的神色,母亲也颇为自豪,说:"孩子有点儿能耐,我也能沾沾光,到城里享福去了……"母亲过来后,刚开始很是兴奋,逛公园,逛商场,可不到一星期,她  相似文献   

18.
背背母亲     
正上个周末,我和母亲在门口晒太阳,聊着家常,母亲突然说想去地里看看。可是母亲老了,老寒腿病常年折磨着她。母亲说着就要去拿拐杖。我看她慢慢起身,佝偻着身子去取门旁的拐杖,心里一酸,说:"妈,您别拿拐杖了,我背您去吧。"母亲迟疑了一下,然后转过身,有些惊讶地看着我,突然孩子似地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身子弯成了一张弓,她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下探,终于够到了我的鞋带,手却颤颤抖抖地,摸索了几分钟才把我的鞋带系上。母亲这才抬起头,欢慰地看着我,眼角开出了两朵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说,好了’,走吧!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母亲是不爱我的,甚至讨厌我。所以,我的笔下从来不曾写过我的母亲,从来不曾赞美过她,甚至一谈到母爱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母亲脾气暴躁,性子急,动辄就对我发脾气打骂。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冬天的早晨,我哭着不想起床上学,母亲像老  相似文献   

20.
钟芳 《保健医苑》2023,(1):56-57
<正>两个月前,我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一开始,母亲怎么也适应不了城里的生活,直嚷着要回乡下。为了留住母亲,我想了诸多办法,不是今天带她去逛超市,就是明天约她一起去购衣服,可母亲依然吵着要我给她订返程的车票。情急之下,我向爱人求助。他想了想说,妈不是一辈子动惯了吗?在城里,她的活动量太少,交际圈也不大,她当然更愿意回到乡下,觉得每天劳动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