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临床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常易与“脑动脉硬化”、“美尼耳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症”等疾病相混淆,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笔者自1996年始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上千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后经研习多流派正骨手法,逐渐形成我院特色颈椎六步手法。总结2006年里采用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26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6,19(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福建龙岩地区第一医院(364000)邱丽红,李惠尧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中药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为女性,最大65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个月。病因:长期伏案工作者1...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环枢关节错位是颈性眩晕的重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环枢关节错位的患者中78%具有眩晕症状[1].颈性眩晕临床表现以头晕为主,重者可出现猝倒,伴有呕吐、头痛、颈肩部不适、视物模糊、失眠、耳鸣、心慌、汗出等症状,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性眩晕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多不满意.近年来,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依据患者就诊顺序按统计学随机分表,每隔两个患者抽出一个分入对照组,其他为试验组,试验组120例运用"三步微调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眩晕停口服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中俊  肖艳 《颈腰痛杂志》2003,24(4):255-256
颈性眩晕一般是由于椎动脉缺血及老年性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眩晕较常见的病因。我院自 1999.8— 2 0 0 1.3采用额—颈椎第 2棘突点旋转复位法并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颈性眩晕 13 9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3 9例患者中 ,男 67例 ,女 72例 ,年龄为 3 3~ 71岁 ,平均 47岁 ,病程 1个月~ 6年 ,均伴有头晕、头昏沉感 ,眼胀 ,颈部不适 ,一般在头部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位置时发生眩晕 ,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 ,甚至发生摔倒 ,颈椎 X线片均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钩椎关节增生颈颅多普勒检查 ,为椎动脉血流量减少 ;排除外…  相似文献   

7.
颈胸椎后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或头晕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1992年~1996年12月用正骨推拿法诊治颈椎(以C代)胸椎(以T代)后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或头晕35例,取得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8例,女27例;年龄23~75岁;干部19例,工人10例,其它6例。既往史:美尼尔氏症、颈椎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各2例,神经官能症4例,高血压病3例。突然发病35例;无明显诱因33例,2例与体位有关;就诊时间,<1/2天26例,1/2~4天5例,>4天4例为误诊者,最短半小时。主要症状:眩晕25例,头晕10例,恶心呕吐35例,头痛8例,视力模糊11例,耳鸣5例,胸闷心慌10例,长叹息9例,双下…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平  张晓弘 《颈腰痛杂志》1998,19(3):203-205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钱平张晓弘笔者自1990年2月至1994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其治疗机理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3例,男58例,女115例,年龄23~79岁,平均482...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患者中医正骨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3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卧位、纠正不良姿势、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随访1~3年,痊愈97例(78.9%),有效24例(19.5%),无效2例(1.6%),复发27例。提示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减少该病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将颈性眩晕分为上、下颈性眩晕,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与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杰  于杰  朱立国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6,19(11):691-69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CSM)是颈椎病各型中病情较重的一型,是手术治疗的主要范围,多作为手法治疗的禁忌证。2001年1月-2004年5月对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进行系统观察研究,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30~65岁  相似文献   

12.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杰  丁建中 《中国骨伤》2003,16(5):283-28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 ,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院自 2 0 0 1年 6月 - 2 0 0 2年 2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 0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对 6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例。病例选择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 ] 诊断标准。治疗组 :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 4 8 87岁 ;病程最短者 2d ,最长者 10年 ,平均 7 0 7个月。对照组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相似文献   

13.
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1月,我们以理脊通脉手法配合改良卧位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均有长期伏案史,其中16例有颈部损伤史。所有病例以治疗先后为序号,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65岁,平均46.5岁;病程4d~6年,平均2.5年。对照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30~60岁,平均43.3岁;病程15d~8年,平均3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症状、体征评分经χ2或t检验(P>0…  相似文献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期手法施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鸿 《中国骨伤》2003,16(11):695-696
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其临床症状的轻重不同,治疗上亦有差别,笔者从1999年以来依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三期,采取不同手法分步施治10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炳华  王鹏  徐泉珍 《中国骨伤》2009,22(5):354-356
目的:通过观察疗前疗后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速以及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探讨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颈性眩晕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1.6岁;病程2周-5年。采用TCD检测椎动脉血流速,3D—CTA检查椎动脉形态学作为观察指标。根据其形态学改变不同节段定位,采用三部推拿法观察对椎动脉血流速及形态学的影响。结果:45例推拿前后眩晕主症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流减慢患者及血流增快患者推拿前后V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椎动脉形态学有改变。结论:推拿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转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3例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常玉立  牟新  温建民 《中国骨伤》2015,28(12):1086-1090
目的:探索正骨手法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伴随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32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39.82±10.33)岁,平均血压(149.61±10.75)/(81.01±8.25) mmHg,NPQ评分24.61±8.14;对照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平均年龄(41.37±9.42)岁,平均血压(151.48±11.32)/(79.65±9.32) mmHg,NPQ评分25.78±9.53.治疗组予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对照组予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及填写NPQ量表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收缩压,治疗组分别为(149.61±10.75) mmHg和(129.67±12.26) mmHg,对照组分别为(151.48±11.32) mmHg和(132.02±11.73) mmHg,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治疗组分别为(81.01±8.25) mmHg和(78.15±10.34) mmHg,对照组分别为(79.65±9.32) mmHg和(76.89±9.79) mmHg,两组舒张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Q 评分,治疗组分别为24.61±8.14和12.46±7.94,对照组分别为25.78±9.53和14.17±8.86,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早期行正骨手法治疗效果显着,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效果较传统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疗效更佳,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折顶成角手法在Colles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程延  李成 《中国骨伤》2009,22(4):313-314
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采用折顶成角手法治疗Colles骨折6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快速程序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德华 《中国骨伤》2009,22(7):553-553
Colles骨折多有不同程度的餐叉状移位,骨折后疼痛较敏感,整复时由于完整的尺骨支撑,尤其是陈旧性骨折难以挤压解剖复位。自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根据前臂及腕部的生理特性及骨折部位特性,采用快速程序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10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