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减压后稳定结构重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12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后正中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对接受随访的78例患者,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短期(术后3个月)及长期(8~13年)随访时的改善率和手术满意率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78例短期随访优7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7%(77/78)。长期随访优62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9%(74/7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长期随访时手术满意率为98·7%(77/78)。结论:节段性减压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重建,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长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有限减压腰椎后部结构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泛的腰椎后部结构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后期出现医源性狭窄和腰椎失稳,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设计了“有限减压腰椎后部结构重建术”,治疗节段性腰椎管狭窄。采用腰椎后正中手术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28例,本组病人共减压67个节段,平均每个患者重建2.5个节段。临床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改善率62%~100%,X线检查未见术后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作者自1995年10月至1997年6月采用棘突基底截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2例,随访9~29个月,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作者认为改良方法保留了棘上韧带、棘突及棘间韧带,一侧骶棘肌不从棘突上剥离,具有减压彻底、保留了后部结构、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巩陈  吴建明  刘向阳 《骨科》2022,13(6):547-55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合并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单节段LSS合并腰椎不稳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参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情况。通过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和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及腰椎稳定性。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3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67.8±74.3) min,出血量为(83.6±13.3) mL,切口长度为(1.7±0.3) cm,住院时间为(9.6±1.9) d。随访时间为(13.6±1.3)个月,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融合器、钉棒位置良好,融合满意。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结果:优良率为96.67%。结论 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的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保留棘突韧带扩大椎管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腰椎后路手术中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骨科67例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等患者,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的术式.结果 67例随访2-12年,平均60个月,复查CT显示,椎管扩大,棘突骨性愈合,无一例塌陷入椎管内及腰椎不稳.结论 腰椎后路手术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切除椎板扩大腰椎管术式是可靠的,扩大椎管减除症状,又重建腰椎后部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陈路  吴添龙  何丁文  程细高 《骨科》2020,11(6):518-522
目的 评价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病人78例,均采用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比较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椎体滑移距离和硬膜囊横断面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118.2±17.3) min,术中出血量为(47.4±13.8) ml,住院时间为(5.2±2.4) d。随访时间为(15.3±3.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8±1.4)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随访的(1.4±1.1)分,ODI由术前的60.3%±11.5%降低至术后12个月随访的19.6%±6.7%,椎体滑移距离由术前的(4.7±1.6) mm降低至术后12个月随访的(0.7±0.2) mm,硬膜囊横断面积由术前的(75.9±18.2) mm2增加至术后12个月随访的(159.9±18.4) mm2,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椎体滑移距离、硬膜囊横断面积与术前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术后12个月达到Ⅰ级融合病人71例(91.0%),Ⅱ级融合7例(9.0%)。结论 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刘永辉  曹斌  王俊国 《中国骨伤》2007,20(10):587-588
目的:探讨简单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以保护髋关节,改善临床症状。方法:采用新鲜胎儿骨软骨镶嵌移植、髋关节滑膜切除、股骨头髓心减压及旋股外侧血管植入联合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5例(91髋),男62例,女23例,年龄1459岁,平均39·8岁。术后对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510年随访,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45例,良3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90·59%(77/85)。结论:采用新鲜胎儿骨软骨镶嵌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适用于Ficat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尤以中青年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10.
田野  王文涛  王志猛  郝定均 《骨科》2019,10(6):485-491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术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长节段固定矫形选择性减压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用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分为神经封闭组和非神经封闭组。神经封闭组共20例病人,术前采用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后对相应节段进行减压融合,并行长节段固定矫形;非神经封闭组共20例病人,术前未行神经根封闭术,由于责任节段不明确,故行预防性减压后固定矫形。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变化等。结果 神经封闭组病人术前封闭过程无神经损伤,神经根封闭术准确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47.55±17.56) min,出血量为(703.75±129.74) ml,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10%。非神经封闭组手术时间为(180.45±25.32) min,出血量为(945.65±175.30) ml,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20%。所有病人获得(12.73±2.27)个月的随访,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封闭组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优于非神经封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封闭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非神经封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移位,植骨愈合良好。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简单、准确、有效,对于定位不明确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术前通过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进行针对性减压,可避免预防性减压带来的手术创伤和风险,使病人获得较为满意的术后疗效。因此,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术前定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采取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7~76岁,平均68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融合节段,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随访时优良率91.43%。结论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自行设计保留棘突韧带结构,节段性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2例.该手术是经过一侧显露棘突及椎板,再由棘突基底部向对侧水平凿开手术范围内的棘突,并向对侧牵开棘突及骶棘肌,显露全椎板及小关节突,保留椎板中1/3椎管环完整,进行节段性扩大减压,最后将牵开的棘突韧带结构复位,并缝合固定.术后经6个月至4年随访19例,优良率达95%.作者认为该手术既能充分减压,又可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3.
Spinal stenosis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ne hundred forty-two patients with the common types of spi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had one or more decompressive procedures prior to PLIF.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or good in 78%.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long-term results of decompressive procedures indicates a short-term failure rate of 15%-20% and about 50% failure by ten or more years after the operation. Anterior fusion in primary disc lesions produces admirable results but is of little value in spinal stenosis. Long-term reports of the success rates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dicate that this operation combines the success rate of an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he benefits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术后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术式为后正中切口,显露一侧椎板后在棘突基底部截骨,并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推离对侧椎板,完成全椎板显露。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并潜式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应用此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钙化、腰椎黄韧带骨化患者共37例。其中单节段减压24例,两节段减压13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随访34例,疗效优良率为82.4%;术后3年随访27例,疗效优良率为81.5%。术后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棘突截骨愈合率为87%。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主椎管和侧椎管减压充分,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疗效较为满意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资料31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后路松解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和后外侧植骨,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Cobb角,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以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时间150~265 min,平均183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20 mL。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ODI 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72.9±14.2)%。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切口坏死各1例。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序列,椎管减压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下肢神经症状。该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刺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介绍刺突截骨椎管成形术及其应用,方法:采用该术式治疗37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进行疗效评分(Oswestry问卷)和腰椎管直径测量。方法:术后1年腰腿痛平均改善76%,术后4年平均改善74%,疗效下降不显著(P>0.05)。术后CT显示腰椎管直径平均增加20%,刺突原位愈合率87%。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神经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少,其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手近、中期疗效和影像学评估均满意。  相似文献   

17.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劈开截骨,以黄韧带为轴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行椎板回植,重建完整椎管后部结构和硬膜外腔的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技术,并评价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6~77岁,平均49.6岁。病变椎体为L3、4~L5S15例,L4、5~L5S418例,L4、511例,L5S15例;病程3个月~16年,平均40.3个月。术中纵行劈开棘突,将上位椎板的下1/2梯形截断后,连同黄韧带浅层向尾侧翻开,切除深层黄韧带、两侧侧隐窝椎板的内层和增生的关节突,椎管扩大后,原位缝合截开的椎板。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行CT检查,并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9例术后均获18~36个月随访。术后1周CT示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CT示87.2%(34/39)椎板和棘突已达骨性融合,术后1年CT示所有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黄韧带愈合,无再狭窄。按标准量化评分,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3%(36/39)。结论 此术式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椎板和黄韧带的连续性,重建完整的硬膜外腔和椎管的后部结构,阻挡了肌肉与神经组织的瘢痕粘连。截骨范围小、保留血液供给、固定方法简便、术后骨愈合时间短及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明确责任节段.根据责任节段行相应的选择性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随访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依据Nakai分级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明确单节段责任节段32例,双节段9例,有1例在神经根阻滞后症状缓解<30%,未再行手术治疗.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Nakai分级标准评定:本组41患者中,优22例、良14例、可5例,总优良率为87.8%.结论 在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是明确责任节段准确而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