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海医学》2001,24(10):608-611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Hp对胃壁细胞及H+-K+ATP酶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SPF级BALB/C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每只灌胃0.4mlHp菌液,连续5d;而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处死动物,取胃黏膜分别用于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电镜观察壁细胞形态,用图象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出两组分泌小管面积分数;用RT-PCR测定H+-K+ATP酶mRNA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动物胃黏膜尿素酶试验及Giemsa染色均为阳性;图象分析软件结果显示分泌小管面积分数,试验组为1.96±0.08/104,对照组为4.29±2.30/10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用RT-PCR测定H+-K+ATP酶mRNA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实验组为0.92±0.14,对照组为1.04±0.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后,胃酸分泌明显减少,减少的原因考虑与下调H+-K+ATP酶mRNA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懿  钟良  俞彰  关明  孙大裕 《上海医学》2004,27(12):920-922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阳性胃窦炎患者杀菌治疗前、后胃壁细胞形态及H - K - ATP酶mR NA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方法 经内镜检查诊断为Hp阳性胃炎患者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予奥美拉唑 (2 0mg/次 ,每日 2次 ) 克拉霉素 (2 5 0mg/次 ,每日 2次 ) 阿莫西林 (5 0 0mg/次 ,每日 4次 )三联疗法治疗 7d ,1个月后复查胃镜 ,分别取杀菌治疗前、后胃体大弯侧黏膜 ,观察胃壁细胞形态 ;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出杀菌治疗前、后分泌小管面积分数 ;采用RT PCR法测定H K - ATP酶mRNA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 杀菌前分泌小管面积分数为 0 .0 92± 0 .0 16 ,杀菌后为 0 .14 7± 0 .0 19(P =0 .0 0 0 2 ) ;杀菌前H K ATP酶mRNA基因表达为 0 .71± 0 .16 ,杀菌后为 0 .96± 0 .19(P =0 .0 0 6 )。结论 在Hp相关的胃炎患者中 ,Hp能通过下调H - K - ATP酶mRNA基因表达 ,减少H - K - ATP酶的合成 ,达到减少胃酸分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是一种生理性/非生理性的具有特定形态学特征的细胞死亡现象。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细胞凋亡是胃肠道上皮细胞丢失的主要途径,胃肠道上皮细胞凋亡的异常便会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本研究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早期胃粘膜病变状态着手,收集了35例Hp阳性慢性胃炎患标本和10例Hp阴性慢性胃炎患标本,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的概念,调节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宾 《浙江医学》1998,20(12):763-76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WHO已将HP列为一种致癌因子,但其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从细胞动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是近年来HP研究的热点之一。较长期以来,细胞异常增殖一直被认为是肿瘤生成的重要环节,但现认为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并非肿瘤发生的唯一因素,细胞凋亡(apoptosis)在  相似文献   

5.
巨幼细胞贫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幼细胞贫血是较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 ,病因是叶酸和维生素 B1 2 缺乏。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引起胃炎 ,对叶酸和维生素 B1 2 吸收产生影响。为了寻找巨幼细胞贫血新的致病因素 ,我们观察了 43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与 HP感染的关系 ,目的在于探讨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标准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门诊或住院巨幼细胞贫血患者 43例 ,均排除肿瘤、胃大部分切除等原因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 43例患者中 ,男 1 9例 ,女 2 4例 ;年龄 1 9~ 65岁 ,中位年龄 37岁。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GES.1细胞CSE,NF—gB及IL.8mRNA表达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对Hpylori所致胃黏膜细胞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GES.1细胞培养24hA分为对照组(不加Hpylori及NariS)、Hpylori组、NaH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50,100,200或400umol/LNariS)和Hpylori+Nari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Hpylori与50,100,200或400~tmol/LNariS),每组分别培养3,6,及12h,用RT-PCR法检测各组GES-1细胞CSE,NF-kB及IL-8mRNA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Hpylori组CSE,NF—gB及IL-8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1(P〈0.05),200umol/LNariS组和4008mol/LNariS组CSE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o.05);而NariS各组NF,KB和IL-8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NariS各组、Hpylori+200um01/LNaHS组及Hpylori+400umol/LNaris组CSE,NF—KB及IL-8m对弧表达均较Hpylori组降低(P〈0.05);Hpylori组、Hpylori+200umol/LNariS组及Hpylori+4008mol/LNaHS组CSE,NF—KB及IL.8mRN.~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O.05)。结论:Hpylori诱导GES-1细胞NF.gB和IL-8mRNA表达,并上调CSEmRNA表达;200和400[tmol/LNaHS能抑NH.pylori感染诱导的GES—1细胞NF.KB和IL-8mRN朦达,改善Hpylori感染所致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辉 《四川医学》1993,14(8):499-50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人类胃肠疾病有着密切关系。Graham报告全世界约50%的成年人胃窦粘膜有HP感染,Marshall发现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有HP感染。李瑜元等报道国人15~22岁健康自愿者和13~88岁有症状者HP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4%和64.5%,HP感染发生率:慢性胃炎63.6%,胃溃疡71.9%,十二指肠溃疡73.1%。根除HP感染也可减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部分学者认为HP感染不仅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Julie研究109例胃癌,发现84%的胃腺癌患者过去(平均时间14.2年)有HP感染,认为HP感染是增加胃腺癌危险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对上皮细胞增殖及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 (DC)的影响。通过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DC83 表达的差异 ,探索免疫反应在Hp致癌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 72例Hp阳性胃炎胃癌组及 75例Hp阴性胃炎胃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NA和DC83 表达。结果 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PC NA、DC83 均明显高于Hp非相关性胃炎胃癌组 (P <0 .0 1)。在Hp阳性胃病组中 ,胃癌组PCNA高于胃炎组 (P <0 .0 1) ,而DC83 明显低于胃炎组P <0 .0 1。结论 Hp相关性胃炎胃粘膜细胞增生活跃 ,免疫反应增强 ,Hp相关性胃癌上皮细胞过度增殖 ,免疫功能受损 ,可能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0.
中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近年来随着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广泛研究和应用,随之而来对H.pylori耐药菌株也日益增加。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且无耐药性的药物治疗H.pylori感染,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价中药和西药OFA(奥美拉唑20mg、呋喃唑酮10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对H.pylori的根除率。方法:根据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并结合体外动物实验,选择对H.pylori有抑杀作用的中药治疗H.pylori感染病人215例,并设对照组204例,用OFA治疗。结果:419例实际完成403例,失访16例,两组治疗方案对于H.pylori分别为中药组疗效86.3%。对照组疗效为87.5%。结论:本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与对照组相仿,但毒副反应少、药物依从性好、无耐药性、而且价格廉价。中药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理想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Hp感染及COX-2的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环氧化酶2(COX 2)的表达及Hp与COX 2协同作用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2例COX 2表达情况,选择20例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其中包括18例异型增生及12例肠上皮化生)、12例浅表性胃炎,用快速尿素酶法和HE 染色检测Hp 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 感染12例(12/20,60%)。COX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胃癌中COX 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 。结论:Hp菌株感染可上调胃癌组织中COX 2的表达, Hp感染和COX 2过度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Hp感染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S银染色法将各种病变分为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组病变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表达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上皮细胞增殖、凋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Hp 感染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W-S银染色法将各种病变分为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蛋白(Fas)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p阳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05),Fas表这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但只有汪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者Fas表达高于Hp阴性者(P<0.02)。结论: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PCNA及Fas表达增加,且Hp的这种作用主要发在胃粘膜病变的早期。Hp促进增和凋亡可能是其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小儿胃炎和十二直肠溃疡的关系。方法:对186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进行内窥镜检查,并取胃窦部活检组织作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内镜检查有消化道疾病的患儿178例,病变检出率为95.7%(178/186),Hp感染检出80例,阳性率为44.9%。儿童Hp感染率与年龄呈显著丑三相关(r=0.94,P=0.012);慢性中度炎症比轻度炎症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重度炎症比中度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少数民族Hp感染率为56.3%(45/80),汉族为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患儿所患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旱显著正相关(r=0.990,P=0.003)。结论:(1)小儿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2)胃粘膜病变越重Hp阳性率越高;(3)少数民族儿童的Hp感染率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三联和奥美拉唑三联2周疗程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3C尿素呼吸试验和胃镜下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据所采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不同分为埃索美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比较不同的PPI三联2周疗程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埃索美拉唑组的根除率为95.5%,奥美拉唑组的根除率为86.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2周疗法治疗Hp阳性的患者安全有效,与奥美拉唑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关系,试图为进一步完善Hp根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青年组、老年组组间及各组内不同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青年组不同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老年组仅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对所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必须进行Hp根治治疗。而对于其他的胃黏膜病变者,Hp根治治疗在中青年者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高低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食管贲门粘膜病变关系。方法: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纤维胃镜活检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Hp观察。分析高低发区人群食管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低发区人群Hp感染率低于食管癌高发区,但贲门部位Hp感染率高于高发区。结论:贲门部位Hp感染可能对食管上皮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Hp根除率。方法:将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7例,雷贝拉唑20mg,每日晨服,治疗2周,羟氨苄青霉素1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治疗1周;对照组78例,胶体次构橼酸铋480mg,羟氨苄青霉素1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93.81%,91/9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5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活动期溃疡愈合率(95.87%,93/97)明显高于对照组(78.21%,6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共149例(84.08%)Hp根除,154例(87.04%)溃疡愈合,6例发生副作用。结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胃溃疡能显著根除Hp,提高溃疡愈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