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联合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运用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1-05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患者45例45只眼.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位置和距离,作为手术中指导裂孔定位、术中放液和冷冻部位的的依据,放液后在显微镜下更精确的定位冷冻裂孔并360°常规检查周边部视网膜.硅胶局部垫压,随访6 ~18个月.结果 在45例45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42只眼(93.3%);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31只眼,0.3以下14只眼;最终视力提高40只眼,不变3只眼,下降2只眼;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准确不易遗漏,冷凝反应清晰可见.结论 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法联合术中显微镜下裂孔定位更准确,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的可信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指导术中巩膜扣带位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5年3月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连续患者212例(223只眼,396个裂孔)。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距离角膜缘的直线距离和钟点位置,作为指导硅胶填压在巩膜上的依据。经术中核实硅胶填压位置合适且术后裂孔被有效顶压作为判断三面镜定位准确的标准。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三面镜定位准确性的术前和术中因素。结果 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的准确率为85.4%(95%CI:81.9%~88.9%)。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视网膜脱离的越高、近视度数越高、裂孔距离角膜缘越远,三面镜定位裂孔位置越不准确(危险系数分别为2.42、1.38和1.32)。结论 术前三面镜定位视网膜裂孔是一种可信赖的方法,对巩膜扣带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程度和裂孔离角膜缘的距离是影响三面镜定位裂孔准确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患者30例(30只眼)。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位置,作为手术中指导裂孔定位、术中放液和冷凝部位的的依据。手术时在显微镜直视下先预置环扎带和缝线,放视网膜下液,然后经巩膜外视网膜冷凝、垫压,最后核实裂孔、扎紧环扎带和眼内注气。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在30例(30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25只眼,手术成功率为83%。术后矫正视力,〈0.1者3例,0.1~0.3者9例,〉0.3者18例;视力提高者20例,不变者8例,下降者2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三面镜检查定位视网膜裂孔方法可靠,对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具有指导意义。而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孔玲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11):743-744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 对15例15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先予置硅胶条带和/或环扎带。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硅胶顶压后,检查裂孔位置是否正确。结果 15例15眼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视网膜冷凝反应清晰可见,轻度屈光间质浑浊,并不影响观察冷凝反应和裂孔定位。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方便、准确、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显微镜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蒋模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6):411-412
目的 探讨显微镜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定位和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 56例(58眼)通过手术显微镜观察顶压与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关系作裂孔定位,冷凝。根据术前设计分别行环扎 巩膜外加压,或巩膜外加压。根据术中眼压情况决定是否球内注入消毒空气。结果 56例(58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次日52例(54眼)视网膜复位,4例(4眼)术后次日手术嵴后有少许视网膜下液,2~3天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网膜复位。56例(58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手术嵴顶,裂孔粘贴好。56例(58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高眼压3眼,脉络膜出血4眼,视网膜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复发3眼。结论 显微镜定位法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冷凝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外伤性巨大视网膜裂孔对侧眼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因素,预防对侧眼发生巨大视网膜裂孔,提高对于对侧眼患病的认识。方法随访36例非外伤性巨大视网膜裂孔对侧眼,散瞳后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详查其眼底,观察并记录视网膜裂孔及周边视网膜变性,对于对侧眼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行光凝或透过结膜的巩膜外冷凝术,对伴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行巩膜扣带术,对巨大视网膜裂孔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随访13~88个月(平均36.5个月),对侧眼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6.1%(13眼),其中4眼(11.1%)发生了巨大视网膜裂孔。对侧眼平均屈光度为-7.00D( 1.50~-18.00D),其中高度近视眼占57.6%(19眼)。周边视网膜变性发生率为72.2%(26眼),其中12眼(33.3%)有格子样变性,9眼(25.0%)有不压变白。结论非外伤性巨大视网膜裂孔对侧眼是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高发眼。高度近视、格子样变性、不压变白是发生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8眼PVR分级A级和9眼B级实行了裂孔定位、冷凝和外加压术,9眼C1级行裂孔冷凝、外加压和环扎术,共36例36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4眼(94.4%),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5眼(97.2%),1眼失败改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治疗简单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立体感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在外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35例(35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路手术,术中均采用巩膜扣带、外放液、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结果 33例眼硅胶垫压准确,视网膜复位良好,无异常炎症反应。34例肉眼下无黄斑部视网膜下积液,黄斑部OCT随访3~6个月。结论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准确,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改良显微镜直视下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显微镜直视下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疗效。方法 视网膜脱离患者28例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手术一次成功率达到92.86%。结论 同轴光高倍显微镜直视下行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精确、安全等优点,但需具备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11.
广角视野观察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应用广视野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价值。方法: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眼,借助广视野系统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实验组);与应用常规缝合式金属环固定角膜接触镜为眼底观察系统联合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进行手术(对照组)30例30眼做同期随机对照研究,对手术疗效、冷凝手术时间、角膜水肿等手术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两组一次手术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术后脱盲率实验组:67%,对照组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P=0.595)。冷凝手术时间实验组:4.5±0.9min,对照组17.7±1.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26,P<0.01)。术中角膜上皮缺损实验组:2例,对照组11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1)。两组术中玻璃体出血、术前白内障加重及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角视野观察系统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与传统缝合式金属环固定角膜接触镜联合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治愈率相当,但手术方式简化,冷凝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三面镜直视下,不借助导光纤维,施行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例全部应用了显微镜联合角膜前置镜或三面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及冷凝的手术方法,并记录了术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混浊和术后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等情况。先做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预置缝线,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巩膜和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然后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直视下确定裂孔及变性区的部位,并冷凝。最后完成巩膜外垫压和/或巩膜环扎术。在眼压低时,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矫正视力在0.3以上的有14眼。术后瞳孔区和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及冷凝反应。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iatrogenic retinal breaks,氉IR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9例133眼玻璃体手术病例,记录眼别、术前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状态、晶状体状态,分析术中IRB的数目、分布及预防措施。结果 133眼中12眼术中出现13个IRB,总体发生率为9.0%。其中,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33眼中3眼(9.1%)出现IRB,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2眼中6眼(11.5%)出现IRB,玻璃体积血40眼中3眼(7.5%)出现IRB。8眼(6.0%)出现巩膜切口相关IRB,5眼(3.8%)出现其他区域IRB,其中1眼同时存在巩膜切口相关IRB及其他区域IRB。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组的IRB发生率(12.3%)高于术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组(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有晶状体组的IRB发生率(10.5%)高于术中联合超声乳化组(4.5%)及人工晶状体或无晶状体组(8.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眼(3.0%),所有视网膜脱离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均达到解剖复位。结论各种疾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均有发生IRB的可能,没有证据表明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及晶状体状态与IRB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为避免IRB可能引起的玻璃体术后视网膜脱离,术中仔细排查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科诊断为RRD,并首次接受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18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进行巩膜外加压手术,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6.1±1.2)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视力按照<0.05,0.05~0.30和>0.30分为三类,采用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在本研究所观察的病例中,视网膜全部复位,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其中,有6例(6只眼)患者需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术后1~2周完全吸收。所有病例均予以巩膜穿刺放液,残余视网膜下液多在术后2周左右完全消退,但有2例(2只眼)患者在术后半年才完全吸收。此外,有4例(4只眼)患者术后补充视网膜裂孔周围激光光凝。随访过程中观察到病例中原病变区视网膜裂孔全部闭合,视网膜复位率100%。12例(13只眼)术后视力得以提高,6例(7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因巩膜外加压导致眼球形态由原来的近似正球形发生改变。部分病例屈光度发生改变,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者在视网膜下液吸收、黄斑复位后,视力有部分提高,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8.62,P<0.05)。有4例(4只眼)出现术后轻度双眼复视,5~7 d后症状消失,眼球运动无受限;13例(13只眼)术后因结膜缝线刺激主诉异物感,拆除缝线后无不适;1例(1只眼)术后结膜切口延期愈合。
结论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可以提高视网膜裂孔的封闭率,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一部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LASIK前眼底三面镜检查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在LASIK术前的重要意义。方法:对385例(721眼)LASIK术前患者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并作详细眼底记录。结果:发现各种视网膜变性136眼(18.86%),视网膜干性裂孔(干孔)16眼(2.22%),亚临床视网膜脱离(RD)5眼(0.69%)。其中37眼严重视网膜变性、16眼干孔和4眼亚临床RD行氩激光光凝治疗,仅1例亚临床RD需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结论:将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作为LASIK术前常规检查是必要的,同时提出眼底病变光凝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16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做常规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完全复位14例,一次复位率为87.5%,另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完全复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对该类患者术前应仔细检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施行手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