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死亡率为3.3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中死亡率为4.5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锐锋  张莉 《广东医学》2003,24(5):513-5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68%),第2-3天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2%)。治愈13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血管内科急症,尤其是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更差。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的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石闯 《当代医学》2016,(23):50-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治疗与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50.0%),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3例(28.3%),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13.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8.7%)。所有患者中,显效37例(80.4%),有效6例(13.0%),无效3例(6.6%)。出现室颤/室速5例(10.9%),泵衰竭3例(6.5%),死亡1例(2.2%)。结论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较轻,采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与起搏术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爱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52-265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方法:40例适合病案,经心电监护、心电图、Holter、心肌酶谱检查等证实。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率可达6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必须密切观察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 对 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 ,动态观察房室传导阻滞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占 3 5 %。多数患者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正常传导。结论 重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变化 ,积极治疗心肌梗死 ,同时慎重处理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与无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30.5%。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下壁组明显高于前壁组;而前壁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组。③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传导阻滞组。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真正由于药物治疗引起的房室(AV)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背景:起搏器不是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适应证。但停药之后这些患者预后是否良好尚不清楚。方法:连续观察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和迷走神经性晕厥无关的II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以心电图作为确定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或结下阻滞)程度的标准,根据停药后的反应确定药物与房室传导阻滞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169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中,92例(54%)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与…  相似文献   

10.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治疗及预后程自平,胡兵,张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报道我院1989年1月~1993年12月收治的64例Ⅲ°A-VB病例就其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碱性药物,常用来治疗酸中毒。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用颇少。我院一年来利用静脉注射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治疗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房室传导阻 2例(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我们自2000年7月-2003年9月,应用参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处理方法,为日后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经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心电监护等手段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统计和分析临床预后护理效果。结果: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66例,约占70.97%,第2~4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7例约占29.03%;AMI并发AVB的部位中,前壁13例,死亡13例;前间壁8例,死亡7例;前壁广泛15例,死亡15例;下壁9例,死亡2例;下后壁17例,死亡2例;ARVI 13例,死亡2例,前壁广泛并发ARVI 18例,死亡14例;治疗后,共5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2.3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必须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按程度分为I、Ⅱ、Ⅲ度,阻滞部位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该类心律失常病因广泛,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风湿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洋地黄等药物过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在临床很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86岁,因头晕伴呼吸急促入院,辅助检查及介入手术证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电图先后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5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脏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总发生率为38%;与前壁心梗比较,下壁AMI以房室阻滞(AVB)为主;相对于下壁、前壁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08年ACC/AHA/HRS心律失常的植入装置治疗指南,内容较以往指南变化较大。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起搏治疗建议、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起搏治疗建议、慢性双分支传导阻滞起搏治疗建议和急性心肌梗死房室阻滞起搏治疗建议等几方面新指南的特点。下面将就其他内容的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我院收治的18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通过常规心电图,观察其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根据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181例中有51例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其发生率为28%,其发生特点为前壁AMI以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而下壁以房室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112例因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进行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观察研究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治疗不同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全组60例使用普通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病例中出现3例心脏压塞,52例使用漂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病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进行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治疗时,选择漂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安全、有效并且可以减少心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