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耳声发射是了解听觉功能受损情况的敏感测量方法,而对侧抑制可改变耳蜗的功能状态. 目的了解对侧抑制效应对噪声暴露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听力图幅值的影响. 设计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完成,耳科正常人 20例 40 耳,男 9例,女 11例. 干预对受试者以宽带噪声为对侧抑制声 (60 dB SPL), 105 dB SPL 2 kHz窄带噪声暴露 10 min,以 L1=70 dB SPL,L2=60 dB SPL,f2/f1=1.21的初始音进行 DPOAE听力图测试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 DPOAE幅值. 结果噪声暴露可引起暴露声以上各频率测量点的 DPOAE 2f1-f2反应幅值显著性降低 (t=5.468,4.984,4.796,5.966,3.546,P均 < 0.05),以暴露声半倍频 f2频率处 (f2=3kHz)降低最为显著 (t=4.984,P=0.000 02). 而对侧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 2 kHz 测量点,使此处幅值显著降低 (t=3.148,P=0.003).暴露后存在对侧抑制与否对 2~ 6 kHz f2频率处的 2f1-f2幅值改变具有明显影响( t=5.452,4.037,4.798,5.964,3.564,P 均 < 0.001). 结论 DPOAE听力图测试具有较好的频率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能特异而敏感地反映出对侧抑制和噪声暴露的效应.对侧抑制效应明显增加了 DPOAE测量对强声所引起的耳蜗功能降低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产前健康宣教与新生儿体位改变对耳功能发射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地评估偏头痛患者的耳蜗和蜗后传导通路功能。方法:对27名偏头痛患者(54耳)和性别年龄匹配的28名健康对照(56耳)进行纯音测听,扩展高频测听,声反射,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抑制性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检查。分别比较两组在听阈、声反射阈、耳声发射的引出率和对侧抑制的发生率及幅度的差异。结果:偏头痛组的听阈在0.25~4,10~14 k Hz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声反射阈与听阈的差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引出率,在1.5和2 k Hz的频率偏头痛组低于对照组(P<0.05),波幅在所有频率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检出率、波幅和对侧抑制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亚临床的耳蜗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单侧耳鸣患者耳蜗外毛细胞和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功能。 方法:选择2003-2005年期间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听力正常或轻度下降(4~8kHz之间每倍频程纯音听阈≤25dB)并伴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单侧急性耳鸣患者28例(急性耳鸣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听力无耳鸣(125-8000Hz之间每倍频程听阈≤15dB)的20-22岁医科大学生14例。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和健耳白噪声抑制后再次检测,并对耳鸣进行匹配。①以两个等强度(L1=L2=70 dB SPL)初始纯音f1和f2的几何均数工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反应频率,f2/f1=1、22,取频率谱中2f1-f2正处的反应幅值,以反应幅值高于噪声底3dB以上并超过1倍标准差为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得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幅值听力图,共取0.5,1,2,4和8kHZ等5个频率点进行测量。对侧抑制方法为在对侧耳给与70dB SPL的宽带白噪声掩蔽,正常组+白噪声为正常组对侧耳加70dHSPL的白噪声,急性耳鸣组+白噪声指急性耳鸣组对侧耳加白噪声,记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②采用对侧健耳进行耳鸣匹配,声信号为125-8000Hz的纯音、窄带噪声、白噪声和啭音,给予阈上10 dBHL的纯音,从低频至高频以0.1个倍频程进行扫频以进行音调匹配,若不成功再采用窄带噪声进行匹配,或改用白噪声.然后再以2dB的步长凋整响度,以能达到与耳鸣相似度80%以上才认为匹配成功,记录时取所给声信号的主频,响度为健耳感觉级(dBSL)。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各项指标的测量,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在0.5kHz、1kHz和8kHz3个频率点的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下降,抑制后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耳鸣组给与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45)。②急性耳鸣组28例(28耳)成功匹配24例(24耳,85.7%),其中窄带噪声匹配成功的有20例(83.3%),3例为纯音,主频分布为0.5-6kHz,响度5-20dBSL;1例为白噪声,响度为10dBSL。 结论:急性耳鸣组的病例有中高频段的耳蜗损害;耳鸣患者可能有内侧橄榄耳蜗系统传出系统作用的下降或缺乏。  相似文献   

5.
30例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亮  徐廷贵 《现代康复》2001,5(11):115-115
目的:应用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最佳时机的研究,分析影响听力筛查的因素。方法:应用GSI-70耳声发射仪,对3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的1-5d逐日进行听力筛查。结果:随着新生儿天龄的增加,筛查通过率逐渐增加,至出生后第3天,筛查通过率较高且趋于稳定,结论:利用GSI-70全自动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最佳时机宜在出生后第3天或3d后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听力学角度评价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对噪声性听损伤早期发现的价值。方法:利用声级计测定某食品包装材料公司生产车间噪声水平,同时利用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对生产车间接触噪声的43名工名进行听力检测并同时进行外耳检查和噪声接触史调查。结果:生产车间9个机器点的噪声水平平均93.7dB(A),超过国家规定标准85dB(A),受检的43名工名接触噪声史1~12个月,平均7个月,平时不适有15名。声导抗检测全部正常,耳声发射检测不合格的有23名,占53%,包含纯音测听不正常的有7名11耳,占16%,其中V形曲线8耳,坡形曲线3耳。16名纯音测听正常而耳声发射不合格,其中单耳不合格7名,双耳不合格9名。23名听力检测异常,其中7名纯音测听呈噪声性聋早期、中期听力损伤改变,16名纯音测听正常而耳声发射不合格。结论: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检测接触噪声的人群,对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失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最佳时机的研究,分析影响听力筛查的因素。方法应用GSI-70耳声发射仪,对3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的1~5d逐日进行听力筛查。结果随着新生儿天龄的增加,筛查通过率逐渐增加,至出生后第3天,筛查通过率较高且趋于稳定。结论利用GSI-70全自动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最佳时机宜在出生后第3天或3d后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单侧耳鸣患者耳蜗外毛细胞和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功能。方法:选择2003-2005年期间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听力正常或轻度下降(4~8kHz之间每倍频程纯音听阈≤25dB)并伴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单侧急性耳鸣患者28例(急性耳鸣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听力无耳鸣(125~8000Hz之间每倍频程听阈≤15dB)的20~22岁医科大学生14例。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和健耳白噪声抑制后再次检测,并对耳鸣进行匹配。①以两个等强度(L1=L2=70dBSPL)初始纯音,f1和f2的几何均数f0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反应频率,f2/f1=1.22,取频率谱中2f1-f2处的反应幅值,以反应幅值高于噪声底3dB以上并超过1倍标准差为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得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幅值听力图,共取0.5,1,2,4和8kHz等5个频率点进行测量。对侧抑制方法为在对侧耳给与70dBSPL的宽带白噪声掩蔽,正常组+白噪声为正常组对侧耳加70dHSPL的白噪声,急性耳鸣组+白噪声指急性耳鸣组对侧耳加白噪声,记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②采用对侧健耳进行耳鸣匹配,声信号为125~8000Hz的纯音、窄带噪声、白噪声和啭音,给予阈上10dBHL的纯音,从低频至高频以0.1个倍频程进行扫频以进行音调匹配,若不成功再采用窄带噪声进行匹配,或改用白噪声,然后再以2dB的步长调整响度,以能达到与耳鸣相似度80%以上才认为匹配成功,记录时取所给声信号的主频,响度为健耳感觉级(dBSL)。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各项指标的测量,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在0.5kHz、1kHz和8kHz3个频率点的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下降,抑制后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耳鸣组给与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45)。②急性耳鸣组28例(28耳)成功匹配24例(24耳,85.7%),其中窄带噪声匹配成功的有20例(83.3%),3例为纯音,主频分布为0.5~6kHz,响度5~20dBSL;1例为白噪声,响度为10dBSL。结论:急性耳鸣组的病例有中高频段的耳蜗损害;耳鸣患者可能有内侧橄榄耳蜗系统传出系统作用的下降或缺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畸变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方法:采用国际上公认的耳声发射法,美国产GSI-70型便携式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进行筛查。结果: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5274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93.21%,复筛通过率81.40%,6例新生儿诊断听力障碍。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有效减少听力语音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某些高危因素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尽早发现听力障碍患儿,作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定仪(DPOAE)和脑干诱发电位(ABR)对本院295例有高危因素影响的新生儿听力进行测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肾虚对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耳蜗肌动蛋白含量和分布的影响.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早期诊断肾虚患者听力损失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 设立肾虚组和正常组,在第7天、14天、21天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BR)和DPOAE测试,并测定豚鼠耳蜗肌动蛋白含量及分布.结果 肾虚组豚鼠14d和21d的DPOAE幅值(2K、3K、4K、6K、8K)较正常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P<0.01);肾虚组豚鼠21d的ABR阈值较正常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ABR的潜伏期也较正常对照组有延长(P<0.05).21d组肾虚豚鼠耳蜗肌动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反应减弱;7d组和14d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豚鼠肾虚过程中,耳蜗肌动蛋白含量显著减少,推测肾虚引起的听力变化可能与耳蜗肌动蛋白的功能变化有关系;而DPOAE幅值降低的变化出现在ABR的阈值升高和潜伏期延长之前,且比较明显,可以借助DPOAE的检测更早的确定听力损失,对"肾虚"状态起到早期监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的建立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reening UNHS)模式,获得佛山地区出生婴儿听力损失的基本资料。方法:选择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1-05-14/2002-12-25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在出院前接受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测试,通过者予出院;未通过者在出生42d复查OAE,仍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所有ABR检查不通过者在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耳声发射测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nion product otoacoustic cenllssions,DPOAE)。结果:3244例新生儿中2910例(89.70%)初筛通过OAE测试,未通过测试的313例于生后42d复查OAE有309例通过。OAE测试总的通过率99.2%;接受ABR检查者共4例,3例未通过测试。经系统的听力学诊断与评估,此3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受试对象的0.9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高危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生率(4.8%。,2/417)显著高于爱婴区未患病的新生(0.35%,1/28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76,P&;lt;0.01)。结论:充分发挥保健机构特色建立OAE两步筛查、ABR初步诊断方案,对建立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促进听力筛查工作的普遍开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研究较多,其可行性已被大家所认同.现对本院2576例行听力筛查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余红  沈沛  赵军 《浙江临床医学》2004,6(4):268-269
目的探讨开展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模式,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方法采用耳声发射和脑干诱发电位两步筛查法.新生儿出生3~4d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出生42d时再次用同样方法对所有接受过初筛的婴儿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脑干诱发电位(ABR)诊断,异常者在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两次ABR未通过者为听力损失.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期间筛查新生儿3944例,一次通过3242例,通过率82.2%,42d再次复查3284例,通过3167例,通过率96.4%,未通过117例中37例(31.6%)初筛通过.复筛未通过者ABR检查72例,有"例3个月内ABR未通过,至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有20例转为正常,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7例,听力损失发病率1.77‰,其中1例DPOAE初筛通过.结论在我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完全可行的,住院期间普遍初筛和出生42d普遍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阴性和假阳性,两次ABR确诊有利提高诊断准确性,是较适合的模式,值得探讨和推广.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与文献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缺铁大鼠耳蜗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及听阈改变 。方法 复制缺铁大模型,测大鼠客观听阈改变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鼠血清微量元素及耳蜗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结果 缺铁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清铁分别为(14.93&;#177;9.72)umol/L,(46.11&;#177;18.3)umol/L;缺铁组和正常组大鼠耳蜗组织铁含量分别为(179.80&;#177;24.70)pmol/L;(410.18&;#177;111.96)pmol/L;缺铁组大鼠听阈提高&;gt;15dB的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缺铁大鼠不仅血清铁降低,耳蜗组织铁也降低,同时影响到卫蜗听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与纯音测听对噪声性聋的敏感性,探讨DPOAE在噪声性聋的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6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62例纯音测听正常的噪声环境工作者(实验组)进行DPOAE检测和纯音测听,比较两组的结果。结果:实验组的DPOAE幅值和引出率在3,4,6 kHz处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POAE对早期监测、评估和诊断职业性听力损失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畸变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初筛通过率、复查率以及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畸变耳声发射(DPOAE)筛查仪对出生2~5d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0~42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转诊到听力诊断中心,采用诊断式DPOAE、声导抗、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检查后确诊。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89.2%,高危儿初筛通过率47.3%,复筛率66.7%;确诊先天性听力损失15例,占全部新生儿的2.08‰(15/7 230),其中正常新生儿确诊听力损伤7例,占正常新生儿的1.2‰(7/5 825),高危因素儿确诊听力损伤8例,占高危儿的5.69‰(8/1 405)。结论要重点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随访,及时转诊以便早确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对各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探讨耳蜗直电极植入的听力学安全性及其创伤特点。方法:分析23例手术前后能够良好配合纯音听力检查、中耳内耳无明显异常、尚未接受人工耳蜗电刺激的单侧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残余听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前植入侧残余听力在术后有所保留者占60%。将最大输出无反应时的听阈值计为最大输出加上5dBHL,经非参数检验:植入侧1kHz以下各频率的残余听力较术前平均损失约6dBHL,差别有极显著性的意义(P值均<0.01);植入侧2kHz以上各频率及非植入侧各频率较术前平均损失<1dBHL,差别无显著性的意义(P值均>0.05)。结论: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耳多数仍可保留部分残余听力,但其损失在1kHz以下频率重于2kHz以上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缺铁大鼠耳蜗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及听阈改变。方法复制缺铁大鼠模型,测大鼠客观听阈改变,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鼠血清微量元素及耳蜗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缺铁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清铁分别为(14.93±9.72)μmol/L、(46.11±18.3)μmol/L缺铁组和正常组大鼠耳蜗组织铁含量分别为(179.80±24.70)pmol/L,(410.18±111.96)pmol/L;缺铁组大鼠听阈提高>15dB的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结论缺铁大鼠不仅血清铁降低,耳蜗组织铁也降低,同时影响到耳蜗听功能。  相似文献   

20.
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对不同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对各频率残余听力的影响。探讨耳蜗直电极植入的听力学安全性及其创伤特点。方法:分析23例手术前后能够良好配合纯音听力检查,中耳内耳无明显改善,尚未接受人工耳蜗电刺激的单侧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的残余听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前植入侧残余听力在术后有所保留占60%。将最大输出无反应时的听阈值计为最大输出加上5dB HL,经非参数检验:植入侧1kHz以下各频率的残余听力较术前平均损失约6dB HL,差别有极显性的意义(P值均<0.01);植入侧2kHz以上各频率及非植入侧各频率较术前平均损失<1dB HL,差别无显性的意义(P值均>0.05)。结论:Nucleus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耳多数仍可保留部分残余听力,但其损失在1kHz以下频率重于2kHz以上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