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带在预防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5例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高危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14例,观察组病人腹部手术后采用腹带预防,对照组病人腹部手术后不采用腹带预防.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腹部切口愈合时间、腹部切口裂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腹部切口裂开1例,对照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部切口完全愈合时间为19.46 d±1.03 d,对照组为21.32 d±1.52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带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对切口愈合速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腹部切口缝合处在生理愈合期间,可发生裂开。部分裂开者可发生切口疝,伴全层裂开者内脏可脱出切口。切口裂开以50岁以上男性患者居多。切口裂开以术后第7天为多见,多在拆线后当天或近期发生。  相似文献   

3.
4.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2年2月-2008年2月本科室18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切口裂开与感染、患者自身情况、术中操作及围手术期护理有关。结论预防感染、术中规范操作、重视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裂开,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内减张缝合法预防腹部切口裂开9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部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四年来 ,我院用内减张缝合法预防腹部切口裂开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8例病人中 ,男性53例 ,女性45例。年龄最大89岁 ,年龄最小14个月 ,平均65.6岁。重度肥胖病人14例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病人8例 ,肠梗阻合并低蛋白血症病人45例 ,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病人28例 ,腹部巨大切口疝病人1例 ,重度营养不良病人2例。1.2内减张缝合法内减张缝合法是将大块腹壁肌层及其前后坚韧组织作腹膜外褥式缝合 ,加固腹壁 ,减少腹部切口张力。内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其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其中腹部切愈口不良,给患者带了来极大的痛苦及经济上的损失。为了在短时间内更加有效地达到愈合的目的,现将我院2007年1~12月所发生的严重的腹部切口裂开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腹部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我院普外科1998年7月至2002年4月先后处理了腹部切口裂开3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部切口裂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收集我院普外科自1993年12月-2004年9月共收治的腹部切口裂开患者27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永惠 《护理研究》2004,18(8):1462-1463
为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本文对近4a我科腹部手术病人2294例中发生切口裂开的1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患者切口裂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并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6月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切口裂开的原因分布,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腹部伤口裂开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与患者基础疾病,术中麻醉,缝合技巧,术后护理等有关.结论 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应注意与切口裂开的有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缝合技巧均有助于降低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后患者切口裂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6月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切口裂开的原因分布,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腹部伤口裂开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与患者基础疾病,术中麻醉,缝合技巧,术后护理等有关。结论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应注意与切口裂开的有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缝合技巧均有助于降低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例伤口裂开各种发病因素,提出合理预防措施。本组9例全部裂开急诊二次缝合;2例全部裂开放弃缝合,行切口腹带保护+换药治疗;2例部分裂开行切口腹带保护治疗;1例部分裂开行急诊二次缝合。结果 本组10例急诊二次缝合,其中9例伤口愈合,1例术后10d二次裂开,行伤口腹带保护换药4月后愈合;2例全部裂开放弃缝合行切口腹带保护+换药治疗,其中1例80d后方愈合,另1例因高龄病重放弃治疗死于全身衰竭。2例部分裂开行切口腹带保护治疗愈合。结论 伤口裂开与机体基础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手术操作不当、术后腹压增高、伤口感染、切口保护不力等因素直接相关。有术后伤口裂开倾向者,围手术期应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缝合伤口时预见性增加减张缝合,术后加强伤口有效保护及护理指导。腹部切口一旦发生伤口裂开,只要情况允许均应及时二次缝合,避免切口疝及伤口延迟愈合。  相似文献   

14.
腹部切口裂开是一种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常在年老体弱患或大手术后发生。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腹部切口裂开48例.并50例次.占同期腹都手术9642例之0.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婴儿腹壁解剖特点,为防止和减少婴儿腹部伤口愈合不良,自制了一种应用于婴儿腹部伤口固定的腹带,以减轻腹壁张力,利于伤口愈合。方法 选用12—15锄宽弹力绷带,尼龙母子扣,缝制成便于固定、解开两便的腹带。结果 经临床近2年245例腹部手术患儿使用,效果满意。结论 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减少院内感染,有效地促进了伤口的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会阴切口裂开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院近年对19例会阴切口裂开的患采用重缝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琛 《护士进修杂志》2014,(15):1413-1414
目的观察改良多功能腹带在开腹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改良多功能腹带;对照组使用普通腹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切口裂开及腹壁疝的发生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改良多功能腹带用于治疗开腹手术患者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腹部切口裂开为腹部手术后并发症之一 ,我院从 1992 - 0 1~ 2 0 0 1- 0 1共收治 18例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39~ 75岁之间 ,恶性肿瘤 10例 ,良性病变 3例 ,结肠破裂 3例 ,结肠癌伴梗阻 2例 ,切口裂开时间多发生在术后 3~ 5 d之间。对于腹部切口全层裂开患者 ,予以一期全层减张缝合 ;对于未全层裂开患者采取切口换药、引流、生肌各项措施 ,并且积极治疗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增加营养支持 ,合理使用抗生素。本组 18例患者切口均得到痊愈。2 讨论2 .1 切口裂开原因分析 术后腹压增高为其直接原因。术…  相似文献   

19.
曾善雄  吕天正 《新医学》2006,37(6):402-402
马玉美,郑贵祯,李爱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32.选择50例腹部手术后的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5~10cm),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年龄(30±6)岁,剖宫产术后25例,阑尾切除术后5例;对照组20例,年龄(32±6)岁,剖宫产术后15例,阑尾切除术后5例,两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后均予常规输液、抗感染,切口换药,执行腹部手术术后护理常规。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换药后,用2层无菌纱布覆盖切口,然后将大黄粉100g与芒硝粉300g混匀后装入棉布缝制的无菌袋内,放置于切口上,并用腹带固定。袋长超过切口长度2cm为宜,袋…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自1989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病人42例,年龄大于60岁者28例,占66.7%。现就本组资料,分析影响老年人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并探讨其预防处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0~81岁,平均71.4岁。原发病为:恶性肿瘤19例,消化道溃疡4例,胆石症、胆道炎3例,食管静脉曲张伴出血2例。手术方式:胃手术10例,胆道手术9例,肠道手术7例,脾切除术2例,其中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20例,均为腹部直切口,均采用4号或7号丝线间断缝合腹膜、腹直肌前后鞘或腹白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