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上肢微循环变化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痉挛型脑瘫 ,上肢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用国产XG -8多媒体多功能微循环检测仪 ,观察腰骶段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上肢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患儿甲襞微循环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腰骶段SPR治疗能改善上肢微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改良,以期提高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行腰骶段SPR,采用全椎板切下原位同植;6例肢体痉挛较重者同时做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AR);5例患肢挛缩畸形较重者,选择性神经根切断后,Ⅰ期行矫形于术。结果:23例术后1周内疗效评价:优21例(91%);良2例(9%)。19例得到8个月~3.6年(平均2年)随访,疗效评定优15例(80%);良4例(20%)。结论:SPR术中采用全椎板切下原位回植能维持腰椎稳定性,部分SPR结合Ⅰ期矫形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动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双侧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 ,手术切除腰骶段棘突、韧带及全椎板切开硬膜术后部分病例出现腰椎滑脱、过伸畸形等并发症。为了尽量减少影响脊柱稳定性 ,我们采用双侧连续开窗式 SPR治疗脑瘫下肢痉挛 2 1例。全部患者双下肢均呈尖足交叉畸形 ,足尖着地 ,扶持下行走 15例 ,均呈剪刀步态。术前腰椎 X线检查未见异常。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俯卧位自 L1 ~ S2 后正中部切口 ,不损伤棘上韧带、棘突 ,显露双侧椎板 ,行双侧 L1 ~L2 、L2~L3、L3~L4、L4~ L5 、L5 ~ S1 开窗并扩大棘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脑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及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分别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者共47例,根据是否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治疗分为A组和B组,A组则采用康复结合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B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其中A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7.30±3.25)岁;B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7.00±3.09)岁。治疗前后对47例患者进行改良的Ashworth(MAS)评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评分。对比治疗前后患者MAS分级及GMFM-88项评分变化以评价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4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MA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GMFM-88项D区、E区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A组D区及总分较B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在E区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康复改善脑瘫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及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促进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及恢复。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82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采用SPR手术治疗82例脑瘫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19岁,平均8岁。根据术前判断下肢痉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所造成的下肢主要畸形,施行SPR手术。[结果]通过6~60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病例肌张力均较术前下降Ⅰ~Ⅲ级,下肢痉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手术前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跟进行分束 ,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结果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均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 :SPR能有效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47例 6年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随访方式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果切断术(SPR)解除脑瘫痉挛,改善功能进行疗效观察。方法:自1990年5月始采用SPR治疗的825例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脑瘫患者。病理类型:痉挛型661例,僵直型52例,混合型112例。病因:绝大多数病例为早产,产后窒息,难产,持续黄疸等。痉挛程序:Ⅲ级-Ⅴ级。下肢实用能力等情况:独立行走129例,简单介助行走143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275例,双下肢交替爬行122例,上肢助力式爬行或不能爬行156例。治疗方法及其技术改进:根据术前判断下戏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和下肢主要畸变施行功能性SPR;混合性脑瘫SPR同时选择部分神经节段行SAR;上肢痉挛较重,是痉挛影响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动作的脑瘫行CSPR;保留L4椎板和LR-SRR技术;部分病例应用射频技术,术后术后的康复措施应用;SPR后功能训练3-6个月后,针对固定的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肌张力情况,Ⅰ级672例,Ⅱ级10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10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31例,流口水减轻或消失70例。眼外斜视减轻132例。发音改善72例。腰骶段SPR上肢痉程度减轻67例。行走功能改变:在介助行走418例病例中263例变为可独立行走,爬行278例病例中91例可独立行走,52例可借助站立或行走。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疗效。方法:对38例下肢痉挛性脑瘫,将L2-S1各神经后根分开,分为5-8个亚束,用神经阈值探测仪检测,将阈值低的亚束切断1cm,切除比例据病情定。结果:术后肌张力平均下降Ⅲ级,关节畸形平均减轻5-10,腱反射消失30例,正常8例,病理征全部消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治疗下肢痉挛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SPR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16例患者术前3d进行步态分析,术中对支配痉挛下肢的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均小于30%。结果:术后步态有明显改善(P<0.01)。16例平均随访3年,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