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育期小鼠肾小体细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和光、电镜技术,对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的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观察.结果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Ⅰ和Ⅱ期肾小体内几乎所有细胞PCNA呈强阳性反应,Ⅲ、Ⅳ期肾小体PCNA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Ⅴ期肾小体PCNA阳性细胞少见.TUNEL阳性细胞多出现在出生前,主要在Ⅲ、Ⅳ期肾小体表达.电镜观察:早期肾小体所有细胞核分裂象机率均高,Ⅲ期肾小体中的内皮细胞、足细胞核分裂象机率高,Ⅳ期肾小体中只见到内皮细胞核分裂象,Ⅴ期细胞核分裂象少见.电镜下所见的细胞凋亡多在Ⅲ、Ⅳ期肾小体,其中以内皮细胞、肾小囊壁层细胞凋亡居多.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行为在小鼠肾小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协同参与了调控肾小体正常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Xq体外培养孕12 d小鼠肾组织各期肾小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培养、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及荧光标记技术,观察经不同浓度AngⅡ(0、1×10-9~1×10-5 mol/L)培养2、4和6d后小鼠肾组织中各期肾小体凋亡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AngⅡ能促进小鼠肾小体细胞的凋亡,其作用强度与AngⅡ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尤其在高浓度、长时间时,凋亡更明显.结论;AngⅡ对发育期小鼠肾小体细胞有促凋亡作用,且此作用有浓度、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小鼠肾小体系膜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肾小体系膜细胞的来源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与系膜细胞发生发育成熟的关系。方法:采用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技术及体视学分析方法。结果:α- SMA在小鼠肾小体系膜细胞发育过程中早期阶段无表达,发育阶段表达阳性,成熟期表达消失。结论:系膜细胞可能来源于生后肾组织的间充质细胞,α-SMA的表达短暂与肾小体系膜细胞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研究胚胎期小鼠肾小体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现象。方法:选用昆明种成年健康小白鼠,按雌、雄比例3:1同窝饲养,以观察到雌鼠阴道栓形成的最早时间计为怀孕的开始,分别记录受孕时间。选取胚龄13天后的各日龄孕鼠,每日龄分别取3只孕鼠,每只孕鼠只取2只胎鼠。先对孕鼠用乙醚麻醉后剖腹取出胎鼠,然后行断头法将胎鼠处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在树脂切片上,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昆明小鼠发育不同时期的肾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及量的变化.结果:在肾发生发育的过程中,肾皮质和髓质内几乎所有结构都有凋亡细胞散在分布.其中,肾小体的凋亡指数在生后14 d达到高峰,而肾小管的凋亡指数从生后7d之后变化不大.同时,髓质中的间质细胞也发生了明显的凋亡变化.结论:伴随着肾各种结构的发生发育而出现的细胞凋亡是肾发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此过程延续到生后2周.肾单位的数量虽然在生后7d已经不再增加,但是肾小体结构的成熟和分化还在继续进行,可能将进一步促进肾小体滤过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与细胞增殖、分化一样,细胞凋亡在胚胎发育、造血、免疫调节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使细胞凋亡的检测既简便易行,又直观可靠,我们参考有关文献[1],改良了一种DNA缺口的末端转移酶原位检测法。材 料 与 方 法一、材料:1-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由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细胞生物室提供),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2-足叶乙甙为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药厂产品,终浓度为20μgmL,作用时间分别为12、24、48、72h;… 相似文献
7.
8.
小鼠肾小体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小鼠肾小体形态的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技术并结合体视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生前和生后小鼠肾脏中各发育阶段的肾小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立体计量学的测量。结果 可见肾小体发育的4个阶段,胚龄14d时,Ⅰ、Ⅱ期肾小体出现,生后7d消失。胚龄16d时,Ⅲ、Ⅳ期肾小体出现,其体积从胚龄16d到生后4JDd增大约70倍,数目从胚龄16d到生后7d增加约20倍,生后7d后基本恒定。结论 小鼠肾小体于胚龄14d发生,生后7d前增殖明显,生后7d后不再增殖,肾小体的发育以单个体积迅速增大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胚胎肾小体系膜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例(8 ̄28周)人胚胎肾小体的系膜细胞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原始期肾小体内无系膜细胞,发育期肾小体系膜细胞形成,成熟期肾小体系膜细胞数量增多。胚胎系膜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期肾小体的间充质细胞。系膜细胞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以及大小不等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在胚胎期具有合成系膜基质,参与基膜形成和维护滤过膜通透性的功能,并对毛细血管起支持作用。文内描述了系膜细胞的形态结构并对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肾形态结构和肾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周CCl4组和6周CCl4组,每组5只。对照组背部皮下注射橄榄油(0.12ml/100g鼠重),CCl4组以0.3ml/100g鼠重背部皮下注射60%CCl4橄榄油。2周CCl4组和6周CCl4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的第3周和7周的第1d处死。肾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aspase-3、Bax、TUNEL观察肾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均正常。2周和6周CCl4组的肾小球结构正常,2周CCl4组病变较轻、6周CCl4组肾皮质近端小管管腔狭小,上皮细胞浊肿,空泡变性,微绒毛脱失。对照组和2周CCl4组Caspase-3、Bax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未见阳性细胞表达;而6周CCl4组则在近髓质处的皮质内,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呈现棕黄色阳性反应。TUNEL显色2周CCl4组可见肾皮质内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核和少量的肾小球细胞核呈阳性表达,而6周CCl4组在大量的远曲小管及少量近端小管的上皮细胞核呈阳性表达。结论CCl4诱导性肾损伤大鼠,2周时肾组织的近端小管上皮及少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损伤6周时,肾皮质近端小管受损,上皮细胞变性;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1.
人胚胎肾小体和肾小管的发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32例(8 ̄28周)人胚胎肾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胚胎肾小体的发育可分为原始期(ⅠS)、发育期(ⅡS)和成熟期(ⅢS)3个阶段。8周胚肾有少量Ⅱ肾小体,并形成滤过膜的3层结构。20周胎儿肾内约30%肾小体达ⅢS。28周胎儿肾内约50%肾小体达ⅢS。肾小管的发育与所属肾小体的发育程度相应,可分为分化早期、发育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8周胚肾可见少量发育期的近期小管和远端小管。12 相似文献
12.
小鼠肾脏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规律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应用光镜、电镜技术和TUNEL法分别对不同胚龄、生后日龄小鼠肾脏细胞凋亡进行了观察。结果:皮质凋亡细胞多出现在生肾区S小体之间和是肾小体内,凋亡高峰期在胚龄14-18d之间,髓质凋亡细胞出现在肾小鼠管上皮内,凋亡高峰期在生后7d 左右。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皮质和髓质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凝集,细胞皱缩。皮质和髓质凋亡细胞结局为,被邻近细胞吞噬,或脱落到肾小管腔内,结论: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确有细胞凋亡;皮质中细胞凋亡与生肾区的出现和肾小体发育完善有关,髓质中细胞凋亡与髓质中肾小管和集合小0管的有发育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发育中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变化。方法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胚胎和新生小鼠血管球滤过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肾小体的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形状明显变薄,足突数量逐渐增多,其形状逐渐窄小,足突间裂孔和裂孔膜出现;足细胞下、内皮细胞下先后出现基膜,而后两种基膜融合形成一层较厚的基膜。随着毛细血管袢的不断增生,在足细胞下方出现新合成的环状或袋状的基膜片段;内皮细胞形状也明显变薄。出现大量内皮孔。结论在小鼠肾小体的发育过程中,足细胞和内皮细胞逐渐分化成熟,基膜最早来源于足细胞。随后内皮也参与合成基膜,发育晚期基膜的合成和更新主要由足细胞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应用透射电镜和细胞形态计量方法对慢性镉中毒小鼠的睾丸及肝、肾等的超微结构形态定量分析,用5只镉中毒雄性小鼠及5只正常对照鼠进行体视学研究,提取了几十个形态参数,全面描述有关细胞器的病理改变特征,为镉损伤所致的形态变化提供定量依据。主要参数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着床过程中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以及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发生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用TUNEL法原位检测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状况,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细胞因子(EGF、bFGF和TGFβ1)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析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并在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中,直接检测了上述因子对bcl-2和bax转录的影响。结果 孕4~5d,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与此相对应,上皮细胞TGFβ1和bax表达增加,而bFGF和bCl-2表达减少;孕7~8d,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胚泡着床部位周围的蜕膜中,此时胚泡周围的蜕膜中,EGF、bFGF和bcl-2表达明显降低,TGEβ1和bax表达明显增加。体外实验显示,培养基中加入抗EGF或bFGF抗体后,bcl-2/bax比率下降,而加入抗TGFβ-1抗体后,bcl-2/bax比率增加。结论 细胞因子、凋亡相关基因与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可通过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17.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RTECs)原代培养、传代及鉴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肾小管节段贴块培养法与3种消化培养法(胰蛋白酶、胰蛋白酶 EDTA、胶原酶Ⅰ)进行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锥虫蓝染色后镜下观察消化后细胞成活率、细胞形态和数量.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种类.结果 贴块法和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均能成功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两者相比,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更快.结论 胶原酶Ⅰ消化培养法是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神经营养素在小鼠脾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神经营养素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营养素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进行小鼠脾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种神经营养素的免疫反应均存在于脾内,但分布特点各不相同。NGF主要分布于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外层、边缘区(MZ)和红髓(RP)的巨噬细胞样和淋巴细胞样细胞;BDNF除具有与NGF相似的分布特点外,还见于脾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NT-3则存在于白、红髓的网状细胞样细胞。这一结果提示,脾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均可能产生神经营养素,并提示不同类型的神经营养素对免疫系统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