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我院2008年9月28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较干预前均明显得到改善;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53.86%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2.43%降至8.79%;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1.24 d和1.11 d。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恰当的干预是有效、可行的,对围术期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及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使用前2009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份,参与使用后2010年4—12月病历180份,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用法与用量等趋向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我院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普外科临床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干预后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96/100)降至39%(39/100)(P〈0.0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5/100)升至69%(69/100)(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药费、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显著(P〈0.05)。结论: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大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外科手术病历180例(未干组组)及2011年经临床药师干预的手术病历180例(干预组),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用药合理性、平均用药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1):61-64
目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未干预组)以及2013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干预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高于未干预组;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给药疗程、药物选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比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0.71%降至36.43%;用药指征、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的合理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从87.61%上升到94.12%;联合用药情况从18.58%降至1.96%;抗菌药物费用占总用药费用比下降了5.87%;平均用药时间为(4.03±0.61)d,干预后用药时间为(2.80±0.13)d,较干预前有所缩短。结论:临床药师对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某三甲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干预前)和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干预后)的甲状腺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各90份,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该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6.67%下降到干预后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术前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指标合理率均显著提高(P<0.05)。干预前后切口感染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可行且有效,可对Ⅰ类切口围术期合理预防用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剑锋 《海峡药学》2009,21(8):114-115
目的了解本院外科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5月的部分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例共13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种类、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为8例(5.9%),抗菌药物总应用率为94.1%,其中单一用药108例(80.0%),二联用药18例(13.4%),三联用药1例(0.7%)。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偏长,选用品种及用法用量存在不当之处。结论我院腹股沟疝外科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品种偏高档,存在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现象。有待临床药师到临床一线,帮助参与临床医师正确合理用药,使外科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内固定装置取出术围手术期药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师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选取2013年3—5月62例(干预前组)和2014年3—5月77例(干预后组)骨科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患者出院病历,对其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限及费用等指标作了分析。结果:经药师干预后,围手术期患者药品平均总费用、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100.00%(62/62)降至18.18%(14/77);首剂给药时机合理率由88.71%升至92.86%;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由(1.27±0.55)d缩至(1.07±0.27)d;抗菌药物种类3类5种降至2类2种。结论:骨科内固定物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在药师干预下,其合理性显著提高,但与相关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强用药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以制作药历形式,对2006年1-10月份某院16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99%使用抗菌药物,67.2%(111/165)的患者首次预防用药的时间是术后回病房给药,预防疗程平均6.1d.围手术期使用单一种抗菌药物的有107例(64.8%).结论: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表现为预防用药时机不当、使用档次偏高、使用疗程偏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某院手足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手足外科2011年8月(干预前)和2014年11月(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明显下降(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减少及用药疗程缩短(P<0.05),用药时机更合理规范;两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下降到了干预后的14.88DDDs/100人/d。结论:干预后,某院手足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提高。表明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刘洪涛  苏静  韩正学 《中国药房》2011,(46):4346-4349
目的:评价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前(2008年6-12月,干预前)、后(2010年6月-2011年6月,干预后)出院患者的病历各370份进行对照研究,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干预前,干预后Ⅰ、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术前用药时机合理率达67.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5.13d缩短至3.48d,干预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抑制。结论:我院采取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体现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存在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疗程较长等问题,需继续加强督导和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我院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模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普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100份(对照组)及2011年干预后手术病历100份(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和预防用药时间等方面;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5.4d,与对照组(8.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对规范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7-12月610例出院患者设为非干预组,2009年8月-2010年1月589例出院患者设为干预组(均不包括治疗用药),对比2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首次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抗菌药物应用率方面的合理性显著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率下降了29.35%,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下降了40.69%,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提高了18.14%;初次用药时机在术前0.5~2h的比例提高了53.60%;术后用药时间≤48h的比例提高了53.29%。结论:我院实施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需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出院的956例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956例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931例,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为97.38%。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10类32个品种,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无指征用药、选药不正确、用药疗程持续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按药动学特征分次给药等。结论: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加强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2家区级医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手术病例480例,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硝基咪唑类、第3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约为7~9 d;单一用药有242例(占50.42%),二联用药有203例(占42.29%),三联用药有24例(占7.08%),三联以上用药有11例(占0.21%)。抗菌药物持续用药时间延长,感染率并不会降低。结论:2家区级医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比较严重,应在继续加强医师合理用药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措施,充分发挥药师作用,提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该院2009年1—12月出院的清洁手术病历共548份,分别填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外科医师进行抗菌药物认知度问卷调查,填写调查表。结果:548例手术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药物选择不合理、预防用药起点过高、用药时间不当、术后用药时间过长。外科医师对抗菌药物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结论:该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用药存在较多问题,亟待加强对外科医师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培训,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周后凤  张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46-247
目的分析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和干预实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前后的用药情况。结果干预后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结论对我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实施有效干预,可明显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