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康  杨冬华  汤绍辉 《重庆医学》2005,34(11):1688-168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5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为A级、B级和C级3组。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血浆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二聚体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良好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32例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分为妊娠期组128例和非妊娠期组104例。妊娠组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30岁组,按孕期分类标准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妊娠组。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的差别。结果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妊娠组(P〈0.05);中期妊娠组和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期妊娠组(P〈O.05),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P〈0.05)。结论妊娠期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随着孕周增加,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孕妇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是否可以替代头颅CT用来估测小儿存在创伤性脑损伤。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3月就诊于该院急诊的116例脑外伤患儿进行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同时登记他们的临床资料,测定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相关指标。采用相关统计,分析哪个指标可以替代脑CT用来评估患儿脑部损伤情况。结果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且优于格拉斯哥评分(GCS)。500 pg/μL作为临界点的特异度是94%。其他的指标,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不能用来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结论 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患儿多未见明显的脑损伤,可替代头颅CT用于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4.
马燕玲  郑朝晖 《中原医刊》2006,33(13):65-6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存在凝血机制异常,D-二聚体(DD)是凝血过程产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的一个特异性产物。我们观察96例2型DN患者血浆中DD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DN进展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住院的2型DM患者96例,病程1·3~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18例,其中57例卵巢癌为癌症组,61例卵巢良性肿瘤为良性组。测定两组PT、APTT、Fib、TT等凝血指标及D-dimer水平并比较。结果癌症组Fib与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将30例老年肺炎患者依据Fine危险分层分为重症肺炎组(12例)和普通肺炎组(18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肺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1.06±0.19)mg/L,普通肺炎组为(0.88±0.16)mg/L,对照组为(0.35±0.18)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老年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评价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和23例心功能I级的心脏病患者,ELISA法测定入院1~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随访患者1个月,统计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功能恶化再次住院)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 将患者分为有终点事件组(8例)和无终点事件组(78例)。结果 ①心力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II~Ⅳ级)D-二聚体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②D-二聚体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γ=0.953,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930,P〈0.05),与LVFS呈负相关(γ=-0.896,P〈0.05)。随着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血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③有终点事件组与无终点事件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1个月内终点事件(死亡和再入院)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OR=5.67,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和NYHA分级、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以及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用于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还可揭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骨折的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院治疗的患者479例,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将其分为以下6组: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足骨骨折、上肢骨骨折、脊柱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浓度.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DVT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F=12.90,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股骨、胫腓骨、脊柱、足骨和上肢骨.479例患者中发生DVT 45例,发生率为9.4%.其中胫腓骨骨折组9例(7.8%,9/115);股骨骨折组28例(17.0%,28/165);足骨骨折组1例(1.4%,1/71);多发骨折组4例(9.3%,4/43);上肢骨骨折组1例(2.4%,1/42);脊柱骨折组2例(4.7%,2/43),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D-二聚体水平与DVT发生率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86,P=0.019).结论:骨折部位及损伤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且D-二聚体浓度和DVT的发生率有很强的相关性.对于DVT发生率较高部位骨折的患者,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应高度警惕DvT的出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解克非 《当代医学》2021,27(36):112-113
目的 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旨在为评判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创伤程度分为轻伤组(n=30)、重伤组(n=26)与危重伤组(n=22),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浆D-D水平,分析其与骨折创伤程度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D-D水平为(185.23±63.25)μg/L,轻伤组D-D水平为(304.52±83.71)μg/L,重伤组D-D水平为(483.76±123.74)μg/L,危重伤组D-D水平为(532.75±136.82)μg/L;危重伤组D-D水平最高,依次为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42,P<0.001).经一般线性双变量Pe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得知,D-D水平与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程度呈正相关(r=0.826,P=0.000).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D水平对评判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效果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孕妇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艳红 《北京医学》2008,30(3):182-183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产物,是孕妇高凝状态的重要诊断因子[1,2],对诊断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实,D-二聚体值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3-5],原有正常人群的D-二聚体参考值范围不适用于妊娠期妇女,临床诊断应该根据不同的孕周采取相应的参考值范围.为此,我们随机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孕妇1009例,测定不同孕周血清D-二聚体水平,并计算其参考值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在脑梗死及冠心病患者病变中的差异。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和84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升高的程度与病情有关。结论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判断心脑血管病变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颅脑损伤患者CRP、D-二聚体的临床变化及其相关意义。方法随机于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试验组参与实验,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状况将患者分为GCS6、7、8组,分别检测患者受伤后第1、2、3、7、14天的CRP、D-二聚体的相关数据,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内的CRP水平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D-二聚体的水平随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组患者伤后体内的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的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内的CPR及D-二聚体水平与时间具有密切关联,根据其相关水平可对患者伤情及预后进行较为准确的估测。  相似文献   

14.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32-103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D-二聚体(D-Dimer)与C-反应蛋白(CRP)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子痫前期轻度25例,子痫前期重度37例,子痫18例,同期随机选取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D-Dimer与CRP并做相关性分析。观察组组内比较显示子痫患者D-Dimer及CRP值较子痫前期轻、重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D-Dimer及CRP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进行Pearson关联分析发现D-Dimer与CRP呈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新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病科住院的362例老年患者,行D-二聚体检测后按年龄、性别和D-二聚体水平分组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相比,老年人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间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增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或)急性炎症是引起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D-二聚体水平呈增龄性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或)急性炎症是引起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134例CSVD患者和75例对照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CSVD的危险因素.结果:CSVD及其各亚型(腔隙性脑梗死/LI、脑白质病变/WML、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高血压比例、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CSVD、LI、WML、LI合并WML的危险因素,FIB为CSVD、LI、LI合并WM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FIB、D-二聚体作为CSVD的危险因素参与了CSVD的发生发展过程,但不同亚型的CSVD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 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 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 9 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D-二聚体(D-D)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选取病情较重患儿25例作为重症组,病情较轻患儿25例作为轻微组,同时再选取同期检查确定为健康儿童的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重症组和轻微组患儿治疗干预前后的血清D-D和LDH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D-D、LDH水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治疗干预前的血清D-D、LDH水平均要高于轻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血清D-D和LDH水平变化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存在一定关联性,通过检测患儿血清D-D和LDH水平变化能够辅助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并且可以评估患儿疾病的进展及轻重情况,有助于指导开展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