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绝经女性根骨骨密度与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并进行根骨密度检测的383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绝经年限、BMI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并统计分析根骨BMD和T值分别与绝经年限、BMI、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绝经年限、BMI和年龄组别绝经女性的根骨BMD和T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期女性根骨BMD、T值与绝经年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16、-0.428、-0.404、-0.351,P=0.002、0.007、0.001、0.003),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272、0.214,P=0.005、0.006)。结论:绝经年限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6及其受体、雌激素(E2)和骨丢失的关系,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方法以131名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72岁,其中64名未绝经者按年龄分组,67名绝经者按绝经年限分组。分别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E2、FSH、IL-6、sIL-6R、sgp130、BGP、AKP、Ca、P等指标,同时测定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结果E2水平及BMD随年龄及绝经年限增加逐年下降,BMD和E2呈正相关。IL-6在绝经前含量较低,IL-6、sIL-6R和sgp130均有随年龄和绝经年限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和E2、BMD呈明显负相关。BGP和AKP绝经后各组明显高于绝经前各组,血钙水平于绝经早期有一过性增加,以后略有下降,并保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血磷各组变化不大。结论妇女随着年龄增加,BMD逐年下降,特别是进入绝经期后,BMD下降速度加快。E2水平下降可促进IL-6及其受体的分泌,并进一步促使原始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发育、成熟和活化,促进骨吸收增加,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440例,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及双侧跟骨骨密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和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指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延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上升,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者及肥胖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L - 6及其受体、雌激素 (E2 )和骨丢失的关系 ,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方法 以131名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 31~ 72岁 ,其中 6 4名未绝经者按年龄分组 ,6 7名绝经者按绝经年限分组。分别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E2 、FSH、IL - 6、sIL - 6R、sgp130、BGP、AKP、Ca、P等指标 ,同时测定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 (BMD)。结果 E2 水平及BMD随年龄及绝经年限增加逐年下降 ,BMD和E2 呈正相关。IL - 6在绝经前含量较低 ,IL - 6、sIL - 6R和sgp130均有随年龄和绝经年限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和E2 、BMD呈明显负相关。BGP和AKP绝经后各组明显高于绝经前各组 ,血钙水平于绝经早期有一过性增加 ,以后略有下降 ,并保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血磷各组变化不大。结论 妇女随着年龄增加 ,BMD逐年下降 ,特别是进入绝经期后 ,BMD下降速度加快。E2 水平下降可促进IL - 6及其受体的分泌 ,并进一步促使原始的破骨细胞 (osteoclast ,OC)发育、成熟和活化 ,促进骨吸收增加 ,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汉市成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79例18岁以上体检者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absorptiometry,DEXA)测定正位腰椎骨密度值,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资料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随年龄变化BMD变化规律不同,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244,P<0.01),体重与BMD呈正相关(r=0.250,P<0.01),已绝经妇女BMD低于未绝经者(P<0.01),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BMD低于未患病者(P<0.01)。结论武汉地区成年人BMD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体重、绝经是重要因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注意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35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怡学英 《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3):164-165,167
目的 通过测量青海城市、农村、牧区 35岁以上妇女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 ty) ,获得该地区 35岁以上妇女骨密度 (BMD)状况及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患病率以及相关因素 ,为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 (O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以色列SunlihTOmnisenseTM70 0SBineSonomeTer测受试者桡骨BMD。结果  ( 1 )随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 ,城市妇女BMD大于农村 ,农村妇女BMD大于牧区 ;汉族BMD大于回族 ;回族妇女与藏族妇女之间无明显差异。 ( 2 )OP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牧区妇女OP患病率高于农村妇女 ;农村妇女OP患病率高于城市妇女。 ( 3)BMD减少与年龄增长、绝经年限、体育锻炼、牛奶的摄入相关。青海省 35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49.0 9%。结论 青海地区妇女应加强锻炼 ,增强营养 ,尤其是 5 5岁以上的妇女 ,普及预防OP知识 ,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俞颖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38-1940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的关系,并分析其骨密度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情况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单纯糖尿病组53例,糖尿病肾病组41例,调查2组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其骨密度(BMD),检测患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比较2组差异;并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D与骨代谢的关系。 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病程、PTH、β-CTX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01),糖尿病肾病组BMD、BGP、PINP均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病程、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结果显示,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D与PTH、PINP、β-CTX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绝经年限、PINP、β-CTX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D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较绝经后单纯糖尿病患者存在病程较长、BMD较低、骨代谢异常的特点,骨代谢指标PTH、PINP、β-CTX可更敏感地反映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BMD情况,可以通过评价患者体质量指数、绝经年限、PINP、β-CTX水平,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D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攀枝花地区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水平,提高攀枝花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攀枝花地区290例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图绝经期或绝经年的妇女,其BMD值较35~42岁月经正常妇女BMD值明显下降(P<0.05).随着年龄增加及绝经年限增加,其BMD值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提示攀技花地区41~53岁年龄段的围绝经期妇女和开始绝经的妇女即为骨质疏松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这些妇女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达到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华  程昌志  罗远国  韦葛堇  林舟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504-1506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对女性骨密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门诊就诊或住院、以腰背痛和关节痛为主诉的633例中老年妇女,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检测仪,测量腰椎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汉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3%,壮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随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随绝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除46岁以下组与46~50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46岁以下组与50岁以上组、46~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绝经年龄早更容易引起骨密度降低,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就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文莉  ;张波  ;易念华 《医学综述》2014,(23):4394-4395
目的探讨分析绝经前后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0例女性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绝经期30例(甲亢A组),生育期30例(甲亢B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其中绝经期30例(健康A组),生育期30例(健康B组)。测定女性甲亢患者与健康者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腰椎、股骨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亢组患者的骨密度与绝经年限,病程,血清FT3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病程、FT3可能是导致女性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SH是女性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女性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的健康女性,尤其是绝经后患者更明显,故对绝境后女性甲亢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阻锻炼和有氧锻炼对更年期女性正位脊柱(12—4)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试验对象为30名健康月经紊乱或绝经女教师,随机分为对照组、抗阻运动组和有氧运动组,进行为期9个月的实验。在运动干预前、3个月、9个月测定受试正位腰椎。结果:1.对照组受试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P〉0.05),抗阻运动组和有氧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P〈0.05和P〈0.01),经组间比较,抗阻运动组优于有氧运动组(P〉0.05)。结论:科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锻炼均对更年期女性骨密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锻炼中加强抗阻力练习对防止绝经女性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有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浙江沿海地区中老年本地人群腰椎骨密度(BMD)资料的调查,对资料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浙江沿海地区的本地籍中老年人群进行BMD检查。结果从50岁以后开始BMD值和T值逐渐降低,女性降幅和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BMD值和T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女性相关性更强。结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骨密度差异与地域、生活习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替勃龙和克龄蒙短期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围绝经期患者183例分为替勃龙组、克龄蒙组和对症治疗组,分别给予替勃龙、克龄蒙和对症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围绝经期症状进行KI评分和FSH评分,检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和雌酮含量,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和骨密度(BMD),分析雌酮水平与BMD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治疗6个月后KI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优于对症治疗组(P〈0.05,P〈0.01),克龄蒙组治疗后KI评分优于替勃龙组(P〈0.05),而对症治疗组只有KI评分降低(P〈0.05);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治疗后血清FSH下降,E:升高(P〈0.01),且克龄蒙组优于替勃龙组(P〈0.05);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勃龙组和克龄蒙组平均脊椎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P〈0.01),且2组治疗后与对症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雌酮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均高于对症治疗组(P〈0.01)。治疗前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体内雌酮与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r=0.417,P〈0.01;r=0.406,P〈0.01);治疗6个月后,替勃龙组与克龄蒙组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升高,但体内雌酮与脊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只存在极微弱相关(r=0.125,r=0.156,P〉0.05)。结论应用替勃龙和克龄蒙均可有效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增加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在此期间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00名(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员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进行测定,并根据性别和年龄情况对所有患者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BMD:40~60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和股骨Ward区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数值接近,但50岁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代谢:观察组的BGP与DPD水平分别为(6.73±3.54)μg/L与(7.59±4.81)nmol/mmo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其骨密度丢失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