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无偿献血者血液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的双试剂检测是《血站基本标准》规定的输血传染病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方法本次研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0例输血前患者作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抗体(抗-TP),对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检定价值进行确定。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0例(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患者1例(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例(2%);梅毒螺旋体阳性率1例(1%),总阳性患者14例,阳性率为14%。结论输血前患者做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能对患者血液情况加快了解,并减少传染疾病的传播,也能降低因输血引发的纠纷事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近5年献血人群输血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制定预防输血传播疾病、减少血液浪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300 114份,不合格3901份,总不合格率为1.30%。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0.35%、TP抗体0.30%、HBsAg 0.27%、HCV抗体0.25%和HIV抗体0.09%,其中ALT、HBsAg、TP抗体等指标阳性率逐年上升,HCV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而HIV抗体阳性率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稳定态势。ALT、TP抗体和HBsAg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体检和检验以及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是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引起广州军区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寻求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该采供血机构2010-2012年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报废血液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引起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小报废率的措施。结果 2010-2012年间该采供血机构共报废2098袋悬浮红细胞和2632袋血浆。报废原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梅毒阳性、破袋、非标量、乳糜血、溶血、血液过期等。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94袋,47.4%),血液过期(409袋,19.5%),破带(172袋,8.2%);血浆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85袋,37.4%),溶血(492袋,18.7%),破带(421,16.0%)。结论献血前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核查献血者既往信息,严格血液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血液正常报废的比例。规范血液采集、分离、制备、贮存等各环节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异常报废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陆盈 《海南医学》2013,24(11):1636-1638
目的分析血清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可能原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的500例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用微粒子酶免疫法进行验证。分析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的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血清中,用微粒子酶免疫法进行检测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仅为67.2%。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标本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5.36%;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DNA为3.87%,DNA拷贝数为(159±64)copies/ml;未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结论酶联免疫吸附竞争一步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存在一些假阳性结果。隐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血清单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劳教场所吸毒类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感染状况及特点,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论:劳教场所吸毒类高危人群HCV抗体阳性和HBV五项标志物阳性率较高;梅毒阳性检出率次之;吸毒人群的HIV、HBV、HCV及梅毒合并感染比例较大;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快速增长的势头.面对劳教所HIV和梅毒感染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所内宣传教育和防治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邓文英  李漆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270-3271
目的了解内江市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分析血液不合格原因。方法对2007年—2011年我站接受的无偿献血者血液丙氨酸转氨酶(ar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中无偿献血者人数以最高达11%的速度上升,AIT、抗-HCV和抗-HIV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基本保持平稳状态,HBsAg呈先降后升,抗-TP有升有降,但是无明显规律。5年无偿献血者共88010例次,总不合格率为5.96%,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首要原因。占3.88%。结论内江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总不合格率整体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需要加强献血宣传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岍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客观分析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诱发因素,并制定出预防方案。方法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站2012年0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无偿献血者共236735例,对其血样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试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并对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上述指标的不合格率排名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试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4年间,本站血检不合格情况的发生几率逐渐降低。结论 ALT,HBs Ag开展快速检测,有效降低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9.
王军 《中外医疗》2010,29(34):41-41
目的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5项传染指标检测,分析其结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71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检测中阳性者为216例,占32.2%,其中ALT阳性31例,HBsAg阳性101例,丙肝抗体阳性33例,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9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42例。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5项传染指标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由输血传播引起传染病的最重要标准,应用于每一位需输血患者。  相似文献   

10.
岑春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414-3415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 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东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情况,为进一步 提高无偿献血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对献血人群检测不合格的资料.按模式不同分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不合格项目的数据。结果献血前快速检测312 780人次,不合格率为5.67%(17 736/312 780);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率为1.35%(3942291 799) ,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7与2018年的不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0.43%)、HBsAg(0.29%) .抗-TP(0.27%)、HIV/抗HIV(0.13%) .抗-HCV0.119%) .异常终止(0.09% )和NAT(0.03%);ALT和异常终止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BsAg和HIV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和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呈先升后降趋势,抗-HCV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ALT .抗-TP和HBsAg不合格是导致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采前快检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梅州市2010~2012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报废原因分为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报废和非实验室检查项目报废两类。ALT不合格、HBsAg阳性为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报废原因的2.09%、1.03%;脂肪血报废是非实验室检查项目报废的主要因素,占报废原因的1.62%。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初检流程管理,注意成分血制备细节以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太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情况,为全市安全用血、节约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2010~2012年太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TP等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年间共筛查血液标本246799份,其中不合格标本14429份,ALT、HBsAg、抗-HCV、抗-HIV、TP不合格率分别为3.24%、0.75%、0.94%、0.60%、0.23%,其中ALT最高。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严格血液筛查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合理利用血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温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分型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温州中心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RT巢式-PCR法,对2012年度68例HCV-IgG阳性者进行HCV-RNA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结果温州市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不合格率各年份基本保持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8例抗-HCV阳性标本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a单阳性为4.41%,1b单阳性为30.88%,1b和2a双阳性为60.29%,1b总阳性率为91.18%,2a总阳性率为64.71%。结论温州市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率不高,总体趋稳,所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型占优势,并且基因型1b和2a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张彦 《西部医学》2011,23(8):1560-156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随机感染情况,保证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依据。方法对内江2005年1月~2009年12月无偿献血人群ALT、HBsAg、抗HCV、抗HIV、SYP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5934人次无偿献血者中有5718人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96%。不同地区无偿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517,P〈0.05)。不同性别及年龄阶段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χ2=232.757,P〈0.05);女性(χ2=104.929,P〈0.05),男性和女性46~50岁年龄段检验不合格率最高。结论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阶段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用血血样不同筛查模式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时期临床用血采用不同传染性救病筛查模式进行筛查,并考核其安全性。结果自1997年开始,按照国家规定,临床用血安全性筛查项目包括HbsA异、抗-HCV、ALT、梅毒和抗-HIV。1997年检测个体卖血血样3442份,报废血样3份,报废率为0.08%。无偿献血血样28650份,报废血样4077份,报废率为14.23%;1998~2002年检测无偿献血血样206948份,报废血样12479份,报废率下降到6.03%:2003年检测无偿献血血样44529份,报废血样1465份,报废率再次下降到3.29%;2004年起对16592例无偿献血HBsA异、抗-HCV、抗-HIV ELISA方法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PCR法复检,重新发现HBsA异阳性标本8例,为0.048%。结论对无偿献血者采血前进行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无偿献血的报废率,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减少临床用血安全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LT初筛后献血ALT不合格率较高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ALT未筛查组(对照组)及筛查组献血者各10647人次与12129人次,分别统计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 不合格情况,对筛查组ALT不合格标本进行外观检查并用干式生化进行复查,观察街头筛查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筛查组比对照组ALT、抗HCV阳性率及总不合格率下降明显,而HBsAg、抗TP阳性率下降不明显;筛查组ALT不合格标本以乳糜血等异常情况占多数;街头干式生化筛查ALT有一定的漏检。结论献血前筛查还需增加乳糜血筛查,同时,加强街头筛查质量控制,才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滨海新区街头无偿献血者体格检查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以确保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我站2006年至2007年街头1号采血车无偿献血者无偿献血登记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登记者共9973例,其中不合格838例,体格检查总不合格率为8.4%。体格检查不合格的原因诸多,如血压异常、ALT偏高、HBsAg阳性及影响献血的其他有关情况如饮食、睡眠等。结论: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做好献血前体格检查,不仅可以确保献血员身体健康和受血者安全,又可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街头采血质量。  相似文献   

19.
献血者血清AL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佳  白连钧  王立军  江欣 《北京医学》2005,27(8):493-495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参考范围及在献血员筛选中的意义.方法对血清标志物HBsAg、HIV-Ab1/2、anti-TP阴性的无偿献血者7332例进行HCV-Ab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血清ALT活性检测(连续监测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62例HCV-Ab阴性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13U/L,第5、25、75、95百分位数分别为7、10、20、49U/L.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在不同性别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女性以及全部无偿献血者在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ALT活性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40岁后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7332例无偿献血者中HCV-Ab阳性者70例,ALT>40U/L者527例,ALT>40U/L且HCV-Ab阳性者10例,仅占HCV-Ab阳性者的14.3%(10/70),占ALT>40U/L者的1.9%(10/527).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第95百分位数血清ALT活性为49U/L,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血清ALT活性已逐渐失去作为筛选非甲非乙型肝炎无偿献血者替代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