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门诊护理人员自愿组成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并拟定活动计划,对陪诊家属需求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分析目前科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圈员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确认效果等步骤,比较活动前后陪诊家属满意度及门诊护士工作质量.结果:陪诊家属满意和门诊护士工作质量均提高,效果显著(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精神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门诊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为主题,对影响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进行归因分析,制定目标,实施整改措施和评价品管圈活动成果等。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危重症患者甲级护理病历高于实施前(P〈0.01),乙级护理病历和丙级护理病历均低于实施前(P〈0.01),护士护理病历质控满意率由92.2%提高到97.8%(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病历质量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精神科病房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品管圈活动实施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基础护理合格率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实施前有所提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骨科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3月至6月就诊于我科的病例303例,其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就诊病例162例,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患者基础护理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服务满意率及基础护理满意度综合评分,制定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患者基础护理满意度评分、基础护理满意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开展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护士的积极性,在广泛推广的同时应注意个性化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护理文书书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精神科出院病历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92%提高至活动后的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还提高了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黄兰 《中外医疗》2013,(33):153-153,155
目的 探讨和谐护患关系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对该院开展"护理就是关怀"创建和谐护患关系活动的36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对护士的仪表、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工作主动性等方面的评价均有显著提高,分别提升了14.1%、15.6%、18.9%、16.3%、11.9%,护理投诉从活动开展前的7.2%降低到2.6%,患者满意度评分从活动开展前(74.6±3.8)分提升到(89.6±5.5)分,护理质量提升了17.3%.结论 和谐护患关系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茹立君  肖荣  乌建安 《吉林医学》2014,(35):7946-794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规范率中的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开展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措施实施后,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由48%提高到86%(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提升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在武汉市优抚医院所有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的精神科病房,开展8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对比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满意率、护理人员满意率及不同环节护理质量合格率的差异与成效.结果:患者满意度由91.5%上升至97.5%、护理人员满意率由83.5%上升94.5%,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由90.5%上升至96%、健康教育合格率由87.5%上升至95.5%、基础护理合格率由90%上升至95.5%,专科护理合格率由91.5%上升至96.5%,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lt;0.05);护士群体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普遍提高.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改进中,不仅可以提高护理的管理与服务质量,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医生的满意,也能充分发挥护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团队力量,提升医院综合服务与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动作用。 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现阶段推行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缺陷的原因,选定活动主题后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及整改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相关的优质护理服务。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在精神科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质量整体评价合格率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155例(82.45%)上升为干预后的197例(9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01),护理文件整理、健康教育宣传、掌握患者病情、基础护理、规范性专科护理的合格率均显著高于活动前(P<0.001);住院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满意151例(80.32%)上升至194例(9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服务主动性、护理技术、病室环境、提供便民服务、健康宣教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01)。 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明显降低了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改善了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玲  姜晓苓 《中国医药导报》2014,(5):126-128,132
目的 降低新生儿产科病房中护理风险,提高综合医院新生儿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提出品管圈活动,采用早期干预、目视管理等方法,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黄疸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为(6.24±0.41)d,较对照组住院天数[(7.11±0.52)d]明显减少(P<0.01),实验组肺炎住院时间为(7.21±0.88)d,较对照组住院天数[(8.05±1.02)d]明显减少(P<0.0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为2.70%,对照组为5.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在护士职业暴露(针刺伤)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本院自制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细节调查统计表”,对院内2010年5月-2011年3月护士中发生针刺伤细节以及其发生率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如:主题确定、设立目标、对目标可行性进行分析、原因探讨、原因论证、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对实行效果进行评价和巩固等系列QCC活动,在2011年5月-2012年3月应用QCC活动之后对护士进行“护理人员针刺伤细节调查统计表”调查,并与实施QCC活动之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Qcc活动开展之后,本院护士针刺发生概率从65%下降到25%,实施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推行QCC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出现连续持久的改进,提升护士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和对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以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试点科室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病房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以及其他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均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洋 《中外医疗》2013,(25):34-3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对急诊患者实行QCC的高品质护理,将护理人员分成几个圈组,在总结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及实施对策的品质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和巩固。实施3个月后,通过比较患者满意程度和住院时间来评价效果。结果该次品质圈活动有效的找到问题,确定主题,分析原因,然后逐条进行改进,使先前的各类问题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和住院时间明显改善(P<0.05)。结论品管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各类问题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更快的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班制模式在临床科室应用的效果。方法将试验组科室护士进行连续性排班并根据护士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进行分组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与同期责任制护理组对照,从医患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98.2%)高于对照组(94.1%),P〈0.05;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94.1%)高于对照组(67.7%),P〈0.05;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班制排班能使护理人力相对均衡,达到无缝隙护理,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办法在降低监护室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缺陷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监护室在品管圈活动前后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各300例(次),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有序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各种缺陷进行改进和处理,分析改进前后的有效性。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血气分析标本中缺陷率(0.33%)显著低于实施前(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3,P〈0.05),标本采集缺陷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标本凝固,其次是气泡较多、采集步骤不规范、标本污染、知识匮乏,实施后标本凝固率(0.33%)明显低于实施前(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步骤,显著减少标本凝固、污染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缺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应用绩效管理的效果,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在作者医院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绩效管理制度,对比分析制度实施前后医生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制度实施后,患者对护士生活照料、护理技术、热情服务、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功能锻炼等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医生对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医护配合、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在危重护理、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病房管理、文件管理等护理方面的质量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制度实施后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妇产科优质护理工作中实施绩效管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护理工作能持续、稳定开展。  相似文献   

17.
孙凌  张桂姿  崔玉莹  蒋波  金京华 《吉林医学》2013,(33):7014-7015
目的: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将"5S"管理思路引入护理管理中,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规范管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方法:将"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再加上这次提出的生活护理和健康宣教引入优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强化服务流程,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技术质量标准,每项护理质量≥90%为合格。结果:将实施"5S"管理应用于优质护理后,与前一年同期相比,护理质量均有上升(P<0.05),护理管理效果增强,优质护理活动环节质量控制增强。结论:创新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创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创新优质护理精神,体现护理勤俭美德,社会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成立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利用移动护理工作站,开展提高临床分级护理巡视合格率的持续质量改进,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监控依据。方法选择心血管外科病区住院患者96名,随机抽取一周巡视情况,按照开展QCC活动6个月,对比活动前后患者的巡视结果、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核心能力等指标。结果活动开展后巡视率由63.94%提升至93%(P〈0.05);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从93%提升至100%(P〈0.05);护士核心能力在和谐氛围、主动服务等八个方面呈正向增长,在责任感、主动沟通、品管手法掌握项目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托PDA进行的护理考量,可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增加护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行为的开展,对提高分级护理巡视合格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外二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以下简称“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观察,并与2011年1月~2012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比较,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患者身份错误率由实施前的71%显著降低至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5±0.3)、(4.6±0.3)、(4.5±0.3)、(4.4±0.5)分,均显著性高于活动前[(2.9±0.7)、(1.9±1.1)、(3.2±0.5)、(3.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同时提升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