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瘤组患者62例,胸腺癌组患者44例。所有患者行增强CT及MRI-DWI检查。比较3组患者增强CT、MRI-DWI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胸腺癌的价值;比较高危胸腺瘤组及低危胸腺瘤组增强CT、MRI-DWI量化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高危胸腺瘤的价值。结果 胸腺癌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胸腺癌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对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残余胸腺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胸腺灌注检查,其中恶性胸腺瘤10例,良性胸腺瘤20例,残余胸腺15例。采用GE light speed4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应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测量良恶性胸腺瘤、残余胸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运用统计学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良性胸腺瘤与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与残余胸腺之间的区别。结果BV、MTT在恶性、良性及残余胸腺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在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及残余胸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可精确反映不同时闯段病变的强化特征,根据病变内不同的血流学改变,更准确的鉴别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及残余胸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在判断胸腺瘤浸润、复发和转移及其预后分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EGFR、CD34在57例胸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并结合53获随访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68%胸腺瘤呈EGFR过表达,EGFR过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浸润性胸腺瘤和复发/转移组EGFR过表达率分别高于包膜内胸腺瘤和非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VD在胸腺瘤不同类型之间总体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胸腺瘤和复发/转移组MVD分别高于包膜内胸腺瘤和非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过表达和高MVD患者5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腺瘤显示EGFR过表达和活跃的肿瘤微血管生成,EGFR过表达和高MVD值有助于判断胸腺瘤的浸润、复发和转移,对评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胸腺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CT表现与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中,CT平扫显示结节状突起9例,密度较均匀8例,肿块向两侧生长13例。原发胸腺淋巴瘤CT增强扫描示包绕血管征16例,瘤内小囊肿样改变10例,强化值<20 HU 15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增强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相鉴别,是该病的较好的诊断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101例手术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Ki67蛋白标记指数分别为4.6±1.6、19.8±7.5和38.6±8.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标记指数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直径有关。cyclin D1蛋白在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的cyclin D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6.8%、57.1%和8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与核分裂像数目有关,但与肿瘤直径及肿瘤坏死无关。结论:cyclin D1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能够提示GIST的恶性程度,有可能成为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大因子受体(EGFR)、生存素(survivin)、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胸腺痛和B3型胸腺瘤(高分化胸腺癌)中的表达方法:9例胸腺癌和21例B3型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标记EGFR、surivin、P53蛋白和PCNA,光镜下观察结果:免疫标记显示胸腺癌对EGFR、survivin、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88.8%(8/9)、77.8%(7/9)和100%(9/9):B3型胸腺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14/21)、71.4%(15/21)、33.3%(7/21)和85.7%(18/21):仅P53蛋白在该两类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均呈完全性浸润性生长,用P53蛋白判断陔类肿瘤牛物学指标具有临床意义,而EGFR、survivin和PCNA则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胸腺瘤螺旋CT(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84例胸腺瘤经SCT检查,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心脏、大血管及纵隔的关系,有无肺转移及胸膜种植;其中40例行增强扫描。所有84例胸腺瘤标本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VEGF及MVD表达,并分析其与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组织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P〈0.01)。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与胸腺瘤CT征象中的分叶征、尖角征/锯齿征、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有相关性(P〈0.05)。而纵隔脂肪线、病灶大小、密度均匀与否及肺内转移等征象与其表达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T征象与VEGF表达及MVD相关,这有利于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CT表现与WHO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胸腺上皮肿瘤采用2004年WHO分类法进行病理分型。利用CT资料统计肿瘤大小、形状、钙化、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对不同病理类型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分析其CT表现间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05例中男性52例,女性53例;年龄18-75岁,平均(47.98±12.54)岁。不同病理类型胸腺肿瘤中大小、形状、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差异有显著性(P<0.05)。B2型、B3型及胸腺癌较其它型瘤体大,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超过50%瘤体大于10cm。A、AB及B1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B3型胸腺瘤75%及胸腺癌85%瘤体不规则。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出现坏死或囊变分别为67%、57%。B3型胸腺瘤83%、胸腺癌100%包膜破坏。随着恶性程度增高瘤周组织侵犯率升高,B2型为33%、B3型为75%、胸腺癌为81%。B3型50%、胸腺癌48%出现胸水。钙化多见于B型胸腺瘤。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上皮肿瘤有不同的CT表现,CT表现能反映胸腺肿瘤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彭长院 《基层医学论坛》2016,(34):4859-4860
目的 探讨CT征象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60例,依据病理结果 分为高危组31例,低中危组29例,2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2组患者的CT征象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CT检查,高危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强化不明显、肿瘤强化不均匀、肿瘤囊变发生坏死、肿瘤发生钙化及预后有进展发生率均高于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能够较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松山5个不同密度(784,1 024,1 210,1 616,1 872株/hm2)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天然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随丁香天然林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枯落物的总储量在13.19~31.66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32.71~79.77t/hm2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50.76~119.29t/hm2之间,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关系(R〉0.86);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85.72%~507.16%,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0.99);同一密度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随密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初渗速率在37.50~54.55mm/min之间,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0.99)。中密度丁香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G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肿块起源于胃部2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直肠2例。(2)病理分型:高危17例,中危10例,低危6例,极低危为1例。(3)典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无明显变化。(4)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以5cm为界)、形态、密度、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胸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切除胸腺瘤,观察组患者给予VATS切除胸腺瘤,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52.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切除胸腺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种疾病所致的胸腔积液中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5例胸腔积液及其同源外周血(分为四组,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为29例,恶性胸腔积液组30例,细菌性胸腔积液组15例,漏出液组11例)。应用ELISA法测定胸水上清液和血清中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的浓度,并对结果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1)胸腔积液间:结核组浓度(211710±29130)pg/ml,分别与肿瘤组(99274±21807)pg/ml、细菌组(127980±34299)pr/ml及漏出液组(109360±21619)p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细菌组及漏出液组三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中:结核组(35116±4122.1)pg/ml及肿瘤组(25767±2054)pg/ml分别与漏出液组(51377±1019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出液组与细菌组(52396±8954.5)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组、肿瘤组及细菌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腔积液与血清液间:结核组、肿瘤组与漏出液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细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胸腔积液与同源外周血清之间无相关性(P〉0.05)。(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胸腔积液中SLPI浓度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最佳诊断阈值为236071pg/ml,相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3.33%和96.77%。结论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有可助于结核性与恶性、细菌性及漏出性胸腔积液的鉴别。SLPI浓度测定有可能成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新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56层螺旋CT检查肺撕裂伤(PL)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73例P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患者,共累计112个病灶,其中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的病灶占78.57%(88个病灶),肺中心区域的病灶占21.43%(24个病灶),病灶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病灶累及一个肺叶、二个肺叶的数量远远多于肺中心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气液囊组的人数与其他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气液囊组的病灶数也远远多于气囊组和血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肿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明显小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56层螺旋CT用于PL检查及诊断效果较佳,对于此病症的救治极具参考价值,值得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60例)、确诊为胆囊良性肿瘤(40例),正常受检者(40例)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各组胆囊内胆汁的CT值,以及胆囊癌和良性肿瘤组病灶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测量值均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胆囊癌组胆汁CT值(15.86±1.78HU)高于良性统计学分析肿瘤组(10.50±0.94 HU)和正常对照组(7.75±1.4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病灶平扫(36.13±1.52)、动脉期(52.38±3.01)、门脉期CT值(71.38±5.06)均高于胆囊良性肿瘤组(29.75±1.92、43.63±1.81、5 6.6 3±3.2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胆囊癌组中男女比例为1:2.2,良性肿瘤组中男女比例为1.4:1。结论胆囊内胆汁的CT值与肿瘤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对原发性胆囊癌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孟凡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75-1476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型别分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CA患者病变部位疣体或分泌物进行HPV DNA(高危型和低危型)检测。结果:110例CA患者中,HPV阳性检出率为100.00%。低危感染占64.55%,高危感染占14.55%,高低危复合感染占20.91%。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HPV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患者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高危HPV感染有较高比例分布,提示应加强生殖器肿瘤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