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CD44抗体对正常人T淋巴细胞增殖及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生髓性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利用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单独抗CD44抗体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DNA合成无明显影响,但协同抗CD2抗体后明显增强了抗CD2抗体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DNA合成的抑制,单独抗CD44抗体即可抑制L-2知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协同抗CD2抗体后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抑制更加明显。结论:CD44的交联所导致的阴性信号传入而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残的抑制可能是通过CD2交联而导的。抗CD44抗体和抗CD2抗体对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白血病细胞匠细胞毒作用的抑制可能与其部分地封闭了CD44分子和CD2分子的表达以及与干扰了Fas-FasL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Zhang R  Li ZG  Wu MY  Zhu P  Hu YM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66-69,F001
目的 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克隆谱系的异常。方法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高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 8例正常对照组小儿及 12例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外周血T细胞受体 (TCR) β链可变区 (BV)第三互补决定区(CDR3)的克隆谱系 ,4例患儿化疗后重新取材。结果  (1) 12例患儿化疗前BV2和BV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均 <0 0 5 ) ,BV17和BV18表达降低 (P均 <0 0 5 )。 4例患儿治疗前BV2 1家族低表达 ,缓解后表达进一步降低 (P <0 0 5 )。 (2 )正常对照组TCRBV多数家族CDR3谱型为正态分布 ,12例患儿TCRBVCDR3谱型异常发生率为 14 %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5 5 % (P <0 0 5 ) ,发生谱型异常较多的家族依次是BV14、BV1、BV16、BV2 0、BV13 1、BV13 2和BV6。 4例患儿第 1次化疗缓解后 3个月谱型异常的家族均恢复正态分布。结论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部分T细胞克隆发生异常增生或缺失 ,提示白血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化疗初次缓解后 3个月T细胞克隆谱系基本恢复正常的正态分布 ,已基本完成T细胞克隆谱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在化疗结束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T淋巴细胞重建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名ALL治疗后停药不同阶段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D3+HLA-DR+细胞、CD4+CD45RO-CD45RA-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8+CD28-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12~24月24~48月组均高于对照组,CD3+CD8-CD4+、CD4+CD45RO-CD45RA+细胞的百分率、CD4/CD8值、CD45RA/CD45RO值在停药各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活化的T细胞可能在停药早期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中起积极的作用,患儿的T淋巴细胞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CD4+CD45RO-CD45RA+、CD3+CD4+CD8-淋巴细胞的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及意义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 9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CD4+ 、CD4+ CD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CD8+ 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NK细胞 (CD1 6+ 56+ )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经治疗缓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达正常水平。结果表明 ,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可作为急性白血病辅助诊断指标 ,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儿血液》2003,8(4):148-149,147
  相似文献   

6.
3单克隆抗体白血病细胞表达的家系相关性抗原正日益成为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靶点,单克隆抗体可以非结合方式用药,也可与抗白血病药物、免疫毒素或放射性分子结合后用药。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相关研究不断发展,从而大大拓展了家系相关性抗原在细胞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NACK基因表达下调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感染Jurkat细胞,使 NACK基因表达下调,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检测 NACK基因的沉默效率;CCK...  相似文献   

8.
Guo CY  Han B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155-157
人类及其他动物细胞经常受到病毒感染的威胁,故能够有效的发现并清除受感染的细胞对维持器官及组织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虽然自然杀伤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有杀伤靶细胞的作用,但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主要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TL是执行细胞免疫、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效应细胞。CTL是一类具有CD^8+表面标志、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MHCI)类分子限制的具有杀伤功能的T细胞。CTL介导的靶细胞杀伤的特点是:杀伤受T细胞受体(TCR)以及MHCI类分子的严格限制,且对靶细胞的杀伤具有特异性、程序性和快速性。本文对CTL抗病毒感染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FS)显著低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且T-ALL诱导失败、早期死亡、复发等风险显著高于B-ALL。近年来,各协作组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地塞米松代替泼尼松、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监测MRD水平、应用靶向药物等,极大地改善了T-ALL患儿的临床预后。文章综述国内外协作组治疗儿童T-ALL最新临床方案及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Notch1受体的异常激活在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近期研究表明,超过60%的T-ALL患者中存在Notch1的激活性突变.文章简要介绍Notch1异常激活在T-ALL发病中的作用,以及针对Notch1异常激活的现有方法及其面临的问题,为T-ALL的研究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粘附分子CD44在血细胞的分布特点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利用荧光双染色一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种血细胞的CD44分子的表达,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DNA合成。结果显示:除血小板CD44分子的表达为阴性、胸腺细胞为弱阳性外,其他所有血细胞CD44分子的表达(包括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干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均为阳性。单独抗CD3抗体可明显增强T细胞的DNA合成;但协同抗CD44抗体后,T细胞的DNA合成被明显抑制。单独抗CD44抗体对IL-2激活的T细胞DNA合成无明显影响;但协同抗CD2抗体后,可明显增强抗CD2抗体对IL-2激活的T细胞DNA合成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FasL基因转染鼠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后 ,诱导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凋亡的效率。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mFasL cDNA转入Balb/C小鼠造血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其是否表达 ,然后将转染mFasL cDNA的BMMNC与BAC鼠 (Balb/C×C5 7BL/6 ,H 2d×b ,F1)脾单核细胞 (SMNC)混合培养 ,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及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SMNC的凋亡效率。结果 基因转移后Western Blot分析Balb/C鼠BMNC显示明显抗FasL抗体识别的条带 (约 4 0 0 0 0 ) ,未转基因的BMMNC无阳性条带发现 ;转基因组进行MLR其每分钟脉冲数 (CPM)值为 5 6 2 8± 186 ,明显低于对照组 (96 74± 78) (t=4 4 86 ,P <0 0 0 1) ;FCM检测转基因组诱导SMNC凋亡率为 (14 8± 0 4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1 8± 0 4 ) % ](t=3 0 1,P <0 0 1)。结论 采用脂质体法能将mFasL cDNA转入鼠BMMNC ,并能有效表达 ,转基因后的BMMNC有诱导同种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ACB)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脐血被激活后能否保持其造血祖细胞生成活性(PCA),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前标记释放法和半固体培养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IL-2激活的脐血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且不影响其PCA。IL-2激活脐血细胞的最适条件为:(1)细胞浓度为1×106ml;(2)IL-2浓度为1000U/ml;(3)效靶比为1001;(4)体外培养72小时。脐血经IL-2激活后免疫表型发生明显变化,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且生成大颗粒淋巴细胞(LGL)。LGL与K562细胞作用后,后者呈凋亡特征。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ACB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Fas单抗、Bcl2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在诱导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小儿急淋白血病细胞分别与Bcl2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抗Fas单抗培养,或与两者一起培养,再分别定量检测其凋亡细胞。结果Bcl2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或抗Fas单抗分别与17例及8例小儿急淋白血病细胞培养48小时后,能各自诱导(35.7±9.4)%及(39.4±8.2)%细胞凋亡。当它们共同作用于8例小儿急淋白血病细胞时可诱导(69.8±13.1)%白血病细胞凋亡。结论Bcl2反义脱氧寡核苷酸与抗Fas单抗均能诱导小儿急淋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加强其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细胞侵袭力及转移与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 (AL)细胞浸润及转移与黏附分子CD49d表达之间的关系及相应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效应 ,探讨AL细胞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 对 2 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和 2 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L)患儿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 (IFS)和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AL细胞表面CD49d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和FCM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作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 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 1)的表达水平 ;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 (MTT)法检测AL细胞与HUVEC间黏附率 ,并观察相应单克隆抗体对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  (1)临床浸润明显的ALL和ANLL细胞表面CD49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浸润组 (P <0 0 1)。 (2 )HUVEC经AL细胞培养上清液或TNF α刺激后ICAM 1、VCAM 1表达水平均增加 ,但是CD49d高表达的AL细胞与HUVEC之间黏附率随VCAM 1上调而增高 ,与ICAM 1表达无关。结论 AL细胞浸润与表面黏附分子CD49d表达水平有明显关系 ,提示 ,非常晚期抗原 4 (VLA 4 )及配体VCAM 1是AL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主要分子基础。使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黏附分子间的作用 ,阻断AL细胞的异常生物学行为 ,对防止AL细胞浸润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修饰瘤苗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PL-IL-4-SN将人IL-4基因导入神经胶质瘤系SHG44细胞,以IL-4基因修饰瘤苗和野生型瘤细胞作刺激细胞诱导CTL反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瘤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1)IL-4基因修饰诱导瘤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B7-1及ICAM-1等免疫刺激分子,对MHC-I类抗原表达无影响,其瘤苗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为野生型瘤细胞的7倍(P<0.01)。(2)加入抗IL-4单抗可完全阻断IL-4诱导的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IL-4基因修饰瘤苗诱导CTL反应时培养上清可检测到大量IL-2的产生。抗IL-4或抗细胞表面分子单抗可降低IL-2产生及抑制CTL反应。结论 IL-4基因修饰可能是通过诱导MHC-Ⅱ类抗原等表面分子表达,促进IL-2的产生从而增强CTL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干细胞是白血病患者耐药和复发的原因之一.CD133抗原是继CD34之后新发现的又一重要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近年发现部分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存在CD133表达异常,其表达显著特点是随着细胞的分化迅速下调,成为分离和鉴定干细胞和祖细胞的独特分子标志.作为可能的肿瘤干细胞标志,CD133在多种实体肿瘤干细胞分选中起重要作用.实验证实CD133+细胞与肿瘤信号传导、肿瘤免疫逃逸、化疗药物耐药和放疗抵抗均相关,CD133+细胞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216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IgM cytotoxic mAb that binds to a glycosylated epitope on the surface of B-lymphocyt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f this mAb could bind and ki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B-progenitor lymphoblasts in vitro. ALL cell lin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if combining mAb 216 with chemotherapeutic drugs would enhance killing and cell lines were used to measure cytotoxicity by mAb 216 with human complement. PROCEDURE: Expression of cell surface markers and mAb 216 epitope on fresh and banked ALL bone marrow samples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Fresh lymphoblasts were incubated for 20 hr with mAb 216 without complement to measure cytotoxicity. Cytotoxicity of ALL cell lines incubated with mAb 216 and vincristine (VCR) or human complement was determined using flow cytometry. RESULTS: Pre-B-ALL cells but not T-ALL cells are bound and killed by mAb 216. The combination of mAb 216 and VCR at sub-therapeutic levels demonstrated enhanced cytotoxicity beyond that observed for either agent alone. Incubation of mAb 216 with human complement increased cytotoxicity of ALL cell lines. CONCLUSION: This increased cytotoxicity with chemotherapy and the functional ability of mAb 216 to use multiple pathways to induce cell death identify mAb 216 as a potentially novel therapeutic tool in the treatment of B-progenitor ALL.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preclinical study,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with mAb 216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B-lineage ALL is ongo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