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管狭窄,甚至节段性不稳,进而出现下腰痛等临床症状。以往认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下腰痛的金标准。虽然传统的脊柱融合术可达〉90%的融合率,但临床疗效却没能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n-Space经皮棘突间撑开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采用In-Space经皮棘突间撑开系统治疗腰椎不稳18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39~58岁,平均48.6岁;L3,4 5例,L4,5 13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椎过伸性腰背疼痛症状,并伴有一侧下肢的节段性放射性疼痛,屈曲位时缓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手术前后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手术前后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及术后手术节段棘突间距离、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和宽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2.9)个月。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为(3.1±1.3)分和(1.5±0.8)分,与术前(7.9±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ODI为54.7%±14.8%和10.1%±2.5%,与术前82.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棘突间距离为(9.29±1.43) mm,椎间隙后缘高度为(11.28±0.85) mm,椎间孔高度和宽度分别为(21.27±1.01) mm和(10.83±0.73) mm;节段前凸角及节段活动度分别为7.62°±0.74°和6.34°±0.81°。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棘突骨折、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In-Space棘突间撑开系统治疗腰椎不稳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棘突间撑开器(ISP)植入术是一种脊柱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对ISP的临床应用仍存争议。该文以常用ISP为主,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ISP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阐述ISP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4.
腰椎棘突间置入装置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相关的治疗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是行椎板切除、减压固定加融合治疗。范海泉等。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了3个月~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短期疗效是良好的。但同时也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脊柱融合术并非是治疗退变性腰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对45例患者行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植入术,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0岁,平均51.4岁.治疗节段:L4.5 32例,L5S111例,L4.5、L5S1双节段2例.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1ity index,O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同时行影像学观察,包括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形态,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和腰椎生理曲度,手术及相邻节段的MRI信号改变.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O-34个月,平均24个月.ODI由术前62.82±10.42降至末次随访时11.80±3.35;JOA评分由9.00±2.63提高至24.65±1.86;最终疗效评价为显效的患者共40例,显效率为89%.L4.5、L5S1节段术后Cobb角分别为15.1°±3.9°和16.3°±3.8°,均较术前减小,生理曲度改善.L4.5节段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术前6.5°±1.5°增加至术后8.4°±2.6°,而L5S1节段ROM手术前后没有明显改变.无论是L4.5或是L5S1节段,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背侧高度、棘突顶距、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显著,并且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节段运动,增加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在手术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等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置入式腰椎棘突间撑开器对置入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1~L5),剔除附着肌肉,保留各韧带及骨骼,将标本的头尾端固定在MTS生物力学试验测试机上,对标本施加400N的轴向压力,然后以0.5°/s速度施加六个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7.5Nm的力矩,测量L2/3、L3/4节段各个运动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完整状态组);于L3/4节段置入Bullet棘突间撑开器,按照同样方法测试标本各个方向的活动度(置入撑开器组)。测试后以2Hz频率循环加载,屈伸20 000次、侧屈15 000次、旋转5 000次,摄X线片观察内置物位置及棘突有无骨折,肉眼观察内置物有无变形和破损。结果:L3/4节段完整状态下前屈和后伸的平均ROM值分别为4.62°±2.26°和4.07°±1.92°,置入撑开器后前屈和后伸的平均ROM值分别为3.87°±2.06°和2.57°±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方屈曲和旋转的平均RO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整状态和置入撑开器后L2/3节段各个运动方向的平均RO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循环加载至预定加载次数后X线片示撑开器无移位,棘突无骨折;未发现棘突撑开装置变形或出现裂缝。结论:经皮置入式棘突间撑开器能够使置入节段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明显减少,但轴向旋转和侧向弯曲不受影响,且对邻近上位节段的活动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所致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重要方法.然而传统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融合节段运动能力的完全丧失使邻近节段承载的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退变;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随着融合技术的发展,融合率已接近100%,但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宋超  刘祖德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4):248-251,253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可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维持或恢复节段间正常活动,且对邻近节段无明显影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可用于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背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该文就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设计原理及适应证、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充满争论的领域。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装置在国内外被不同程度地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外科治疗手段。但随着相关报道的逐渐增加,也产生了不少争论,对有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患者16例.术前术后进行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及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植入棘突间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和以及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中间正常节段的屈伸活动度.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10~2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入棘突间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9.8±4.2)°;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之间正常节段屈伸活动度为(13.2±3.5)°.结论 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为临床避免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及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SOCON内固定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中的应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肿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7年12月~1999年1月,2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经长期(6~12个月)严格保守治疗失败后,入院接受腰椎管减压、横空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21例中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者19例,下肢疼痛者8例。经术前X线检查证实MeyerdingⅠ度滑脱18  相似文献   

13.
何升华  马笃军  赵祥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6,29(5):424-428
目的 :观察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39例,全部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疼痛评分和下腰痛JOA(包括腰痛主观症状、下肢痛及麻木、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评分以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末次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3±8.6)个月,手术时间(138±46)min,出血量(335±152)ml,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VAS评分由术前7.93±1.27降低到术后1个月2.05±1.18及末次随访1.89±0.42;JOA总评分由术前1.59±0.42提高到术后1个月8.86±0.37及末次随访9.02±0.29。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7例,良19例,可3例。末次随访35例椎体间明显骨性融合。结论:MAST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具有安全性好、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喜君  范顺武 《中国骨伤》2013,26(6):526-529
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日益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作为动态固定技术的一种,既能保持脊柱的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在延缓邻近节段退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Dynesys技术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最佳选择,主要适用于轻至中度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但它缺乏保持和恢复腰椎前凸的机制需要患者主动伸展实现前凸。如何延长使用寿命、预防并发症发生等问题有待解决,其远期疗效及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椎间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涛 《中国骨伤》2010,23(10):795-796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腰椎疾患,其中少数病例因腰椎间盘髓核内压增大而向外突出,若纤维环全层破裂,髓核脱出于纤维环外,称为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接受MIS-TLIF治疗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33例(观察组),采用传统人字嵴定位法置钉37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时间、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关节突关节破坏率,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6~36(23.18±3.91)个月.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术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良好,可减少置钉时间,提高置钉成功率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