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27例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 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癌变息肉的分布与息肉分布成正相关,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占22.9%,绒毛管状腺瘤12.9%,管状腺瘤最少见,为2.9%,1例息肉癌变是炎性息肉,〉12.0cm癌变息肉占整个癌变息肉71.0%,息肉癌变以无蒂息肉最高,其次是亚蒂,有蒂最低。活检诊断率为61.9%(13/21),内镜下切除诊断率为100%(16/16)。内镜切除16例,其中9例追加手术,15例直接手术。结论 对息肉,尤其是腺瘤应定期复查,甚至应终生定期复查,可明显提高早期癌发现率,减少活检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结肠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是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已被广泛接受。本文总结 2 2 0例经结肠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本院自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4月应用Olym pusV - 70型电子结肠镜共检查 115 0例 ,检出大肠息肉 2 2 0例。其中男 134例 ,女 86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 6~ 80岁 ,平均 5 5岁。其中 5 0岁以上者15 4例 ,占 70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不适、粘液便或血便、腹泻、腹胀、不规则腹痛、大便习惯改变、有里急后重感。息肉直径 <1.0cm 6 5例 ,1.0~ 2 .0cm78例 ,>2 .0cm 77例 ,一般 0 .5~ 3cm。息肉形态 :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分析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方法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病理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表现黏液血便、腹痛为主。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3.19%,其中肿瘤性息肉占56.92%,息肉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癌变亦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46例息肉癌变均发生在肿瘤性息肉。息肉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31%,随访大肠息肉复发率12.27%,癌变率1.92%。结论黏液血便是肠镜检查的重要指征;肿瘤性息肉与癌变有关;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息肉术后定期随诊,对早期诊治、预防大肠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内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治疗结肠巨大息肉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该院于2004年6月~2009年12月对78例老年患者共106枚直径在2.5~3.5 cm的结肠息肉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其中腺瘤性息肉56枚,占52.8%;灶性癌变2枚,占1.9%;炎性息肉34枚,占32.1%,增生性息肉14枚,占13.2%.结果 106枚大息肉在尼龙圈套扎的同时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残端均干燥无渗血,标本顺利回收,无1例发生出血或穿孔.结论 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老年结肠大息肉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可靠,可优势互补,此方法也可用于患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相似文献   

6.
肠镜下诊治大肠息肉10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息肉是肠镜检查中的常见病 ,分为肿瘤性息肉 (腺瘤 )和非腺瘤性息肉 ,部分可以癌变或癌肿关系密切 ,被公认为癌前病变 ,因而所有内镜下可见的息肉都应尽早切除。本文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10 35例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系资料较完整的大肠息肉 10 35例 ,其中男性 74 6例 ,女性 2 89例 ,男女比例约 2 6∶1,年龄 17~ 85岁 ,以 5 5~75岁为最多 ,主诉发病初期以腹痛、便秘、腹泻症状为主 ,随着病程进展以血便或脓血便者较多见。2 应用器械OlympusCF10 0I、CF2 4 0I电子肠镜 ,PSD…  相似文献   

7.
该文收集多原发癌22例,其中SC17例,MC5例,平均年龄50.3岁。MC第一~第二癌时间为9个月~12年,其中3例发生在1.5年以内,共有癌灶49个,乙状结肠以下占62.6%(31/49)。多原发瘤中发现腺癌样息肉共31枚,位于横结肠以下部位,其中乙状结肠以下占70.9%(24/31);癌变息肉占61.2%(19/31),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息肉大于1cm以上癌变15枚,另有不符合通常息肉恶变特点的2枚1cm以下息肉,活检证实为恶变,结果表明: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十分密切,符合腺瘤—癌的顺序;腺瘤癌变传统特征有碍于大肠多原发癌的诊断,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应重视结肠镜术中探查和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作者认为对大肠癌不能满足一处癌灶的诊断。不以息肉大小和形态判断癌变可能性,对所发现的任何息肉均应活检和内镜下摘除,术中和术后应尽早复查,并提倡以3个月为宜,以后每隔半年1次,将有助于多原发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行电子结肠镜(PENTAX- EC- 3840 )检查 10 6 5例 ,发现大肠息肉 10 6例 ,其中息肉癌变 9例 ,对 87例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切除息肉 99颗。现就对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息肉特征 ,病理结果 ,内镜下治疗以及息肉与癌的关系进行讨论。1 一般资料本组 10 6例 ,男 6 4例 ,女 42例 ,年龄 16~ 72岁 ,以 40~ 5 0岁年龄组居多 ,病程 3天至 3年 ,临床症状以排便习惯改变为主 ,其中便血或粘液血便 6 9例 ,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腹部不适等。2 内镜检查息肉分布 :直肠 5 4例 ,乙状结肠 36例 ,降结肠 2例 ,横…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0.
1995 - 0 1~ 2 0 0 2 - 10我科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小儿大肠息肉 6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 9月龄~ 12岁 ,其中小于 1岁 5例 ,1~ 3岁 2 2例 ,4~ 6岁 2 5例 ,7~ 12岁 16例。单发息肉 5 4例 (79.4 % ) ,2枚息肉 10例 (14 .7% ) ,3枚以上者 4例 (5 .9% ) ,共 89枚。息肉直径 :≤ 1.0 cm者 32枚 ,1.1~2 .0 cm39枚 ,>2 .0 cm18枚。有蒂息肉 4 3枚 ,亚蒂 2 2枚 ,无蒂2 4枚。主要症状 :反复血便 5 7例 ,慢性腹泻 6例 ,腹痛 5例 ,伴贫血消瘦 15例 ,发育迟缓 2例。1.2 术前准备  …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年龄等有关,如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而非洲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低。此病发生后,常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者可发生癌变。而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消化道息肉切除术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直径大至1~2cm无蒂息肉,尤其适用于分布散在、数目较小的多发性息肉。消化道息肉切除治疗可将切除组织通过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治疗其出血症状,预防癌的发生。我院自2000年8月~2001年8月,共收治消化道息肉病人209人。现将护理与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9例中男96例,女11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8岁。其中食道息肉4例,约占1.8%;胃息肉46例,约占22%;结肠息肉103例,约占49.1%;直肠息肉56例,约占27%。均采用电子胃镜或者电子肠镜进行电切术。全部病人手术成功,平均住院日6.6日,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2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2.1.1向消化道息肉病人介绍有关治疗知识,配合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手术。2.1.2协助医生完成下述检查:入院后次日凌晨空腹采血常规、凝血常规全套、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属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在内镜下应用金属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179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成功切除216枚消化道息肉,息肉直径0.8~3.0cm,平均直径2.1 cm;成功切除率100%;无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0.5%)患者发生术中穿孔;5例(2.7%)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迟发出血,再次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病变,其中2例为息肉癌变。术后随访中6例患者息肉残蒂存留,再次予以内镜下切除。结论:内镜下应用金属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能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7月 ,使用口服甘露醇法 ,对 195 0例大肠镜检查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 ,其中准备良好者占 92 % ,在准备不良的患者中 ,除口服泻药不当 ,饮水不够等人为因素外 ,发现 78例与大肠肿瘤有关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 4 6例 ,女 32例 ,年龄 32~ 76岁 ,平均 4 8岁 ,其中大肠癌 6 9例 ,大肠息肉 9例 ,两者分别占同期大肠癌和息肉检出者的 2 5 .7%和 2 .5 %。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者 5 0例 (6 4.1% ) ,血便 39例(5 6 .5 % ) ,大便习惯改变 6 3例 (91.3% ) ,腹部包块7例 (10 .1% ) ,不完全性肠梗阻 11例 (15 .9…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的临床病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息肉组织的临床病理状况。方法 :回顾 5年间在我院接受大肠息肉电切的病例 ,对比分析每一病例电切前、后的临床报告及病理诊断 ,要求 :电切前后的病理来源于同一息肉 ;对多次电切病例只取第 1次进入病例分析 ;多发息肉患者取第 1枚电切息肉入组 ,其余排除 ;去除电切前活检已有癌变的病例。结果 :在 2 2 0例病例中符合要求的病例共 1 2 0例 ,年龄 59.8± 1 3 .3 ,其中男性占65 .8% ;活检和电切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3 .3 % (40 / 1 2 0 ) (P <0 .0 1 ) ;活检和电切分别诊断腺瘤性息肉 88例(73 .3 % )和 1 0 0例 (83 .3 % ) ,其中不典型增生分别有 2 9例 (33 .0 % )和 46例 (46 .0 % ) (P <0 .1 ) ;电切后发现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 ,占 5 % (5/ 1 0 0 ) ,全部来源于 2 7例绒毛状腺瘤 (占其中 1 8.5 % ) ;活检诊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病例 ,电切后分别有 60 % (1 5/ 2 5)和 4/ 7被诊断为其它息肉类型 ;电切后发现活检未曾诊断的幼年性息肉 2例、间质瘤 2例、平滑肌瘤 1例 ;绒毛状腺瘤的直径较大 ,为 1 .43± 0 .58cm ,其余各型息肉直径平均为 1cm左右 ;癌变息肉直径最大 ,达 1 .8± 0 .57cm ,其最小直径是 1cm。结论 :大肠息肉电切前后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异 ,活检有  相似文献   

15.
幼年性息肉癌变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幼年性息肉被公认为良性非肿瘤性息肉 ,罕见幼年性息肉癌变的报道 ,我们于近年在内镜切除的息肉中发现 3例幼年性息肉癌变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男 ,2 6岁。因大便带血 10余年于 1990年 6月就诊 ,曾在外院诊断为息肉病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入院时肠镜检查见全大肠分布百余颗 0 3~ 2 0cm不等的亚蒂或短蒂息肉 ,直肠、乙状结肠较密集。首次于降结肠以上切除 10余颗息肉 ,收集 3颗较大息肉送病理检查 ,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病。 1周后第 2次内镜下电切治疗直肠段息肉 ,共切下 10余颗较大息肉 ,2颗送检 ,其中一颗病理报告为幼…  相似文献   

16.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胃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I resection,EMK)在治疗胃、食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对2001年4月~2006年5月胃镜下行EMK治疗的20例25个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个病灶,直接用圈套器切除19个,用透明帽切除6个.病灶大小为0.6 cmx 0.6 cm~3.0cm×3.5 cm,均为扁平病灶,22个病灶1次切除,2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3次分割切除,均取到病理组织.2个未能完全切除,完全切除23个,完全切除率92.O%.隆起型(I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 sp)1个,无蒂型(Ⅰ s)5个;平坦型(Ⅱ型)19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4个,平坦隆起 平坦凹陷型(Ⅱa Ⅰ ic)3个,表面平坦型(Ⅱ b)2个.癌2个,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中度不典型增生9个,单纯腺瘤6个,非腺瘤性息肉4个.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6例,占64.0%,不相符者占36.0%.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2次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消化内镜室1992~1998年检出胃肠道息肉患者638例,切除息肉1324枚,其中直径大于2.0cm 89例,共122枚息肉,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89例患者,男55例,女34例。年龄3~82岁,平均49.4岁。单个息肉68例,2个息肉12例,3个息肉6例,4个息肉3例(不包括伴有直径小于2cm息肉)。其中胃窦部10枚,胃体底部8枚,十二指肠降段2枚,直肠18枚,乙状结肠38枚,降结肠24枚,横结肠14枚,升结肠8枚。息肉直径在2.0~2.5cm 68枚,3.0cm 30枚,大于3cm有24枚。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18.
巨大肠息肉83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83例直径>3.0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49.39%(41/83),山田Ⅱ型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85.54%(71/83)最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19.72%(14/71);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12例,联合治疗组46例,术中渗血3例,均为蒂粗>1.0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1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全部息肉通过EMR1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 cm;腺瘤性141枚,增生性13枚,3例病理证实局灶癌变.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 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