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近5年经胃镜诊断并具有较完整资料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性溃疡等消化性溃疡患者377例的中医辨证分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胃液PH值等进行分析,发现上述三组患者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等级色谱判定无显著差异,空腹胃液PH值测定胃溃疡组与十二指肠溃疡组,胃溃疡组与复合性溃疡组具非常显著差异,十二指肠溃疡组与复合性溃疡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杨汝军 《吉林医学》2016,(4):865-866
目的:研究总结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消化性溃疡269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胃镜检测溃疡类型,同时应用碳14尿素呼气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胃溃疡45.35%、十二指肠溃疡40.52%、复合型溃疡14.13%。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3.44%,复合型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86.84%,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85.32%。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消化性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为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主要诱因,有效根治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消化系统溃疡的重要方法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吴泽生 《中外医疗》2014,(10):52+54-52,5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钳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溃疡病人的溃疡组织,并经快速尿素酶法对溃疡组织之中所包含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的病人显现Hp感染阳性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十二指肠溃疡者与胃溃疡者Hp感染阳性的几率,明显十二指肠溃疡病者比胃溃疡病者高, 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两者间的相关性很显著。  相似文献   

4.
玉林市二十年女性消化性溃疡19567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玉林市县(市)以上综合医院19567例女性消化性溃疡患的年龄、溃疡部位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9.03%,胃溃疡占17.3%,十二指肠溃疡占67.9%,复合性溃疡占14.8%,以21-50岁年龄段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性溃疡为重。结论:女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内镜检查是诊断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张东伟  邹颂海 《现代医学》2003,31(4):227-22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血浆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5例正常对照、30例胃溃疡患者和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血浆NT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的NT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胃溃疡组NT值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值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化性溃疡Hp(+)组血浆NT值虽比消化性溃疡Hp(-)组血浆NT值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与血浆NT有关系,血浆NT可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并发的胃十二指肠病变与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1例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关系。发现: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慢性胃炎者接近:HP感染率在肝硬化有,无PHG及轻,重型PHG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伴十二指肠溃疡组HP感染高于不伴溃疡组而与DU对照组接近;肝硬化伴胃溃疡组HP感染率与不伴溃疡组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GU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中平 《华夏医学》2002,15(6):768-76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对318例经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用法莫替丁,呋喃唑酮,甲硝唑,德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采用法莫替丁治疗的对照组。8周后复查胃镜并行Hp检查,在溃疡愈合的293例患者中选择281例患者进入随访研究,共24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2个月的愈合率为93.0%,24个月的愈合率86.00%,溃疡复发率为10.0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有溃疡27%,复合溃疡6.7%);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86.4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8%,胃溃疡78%,复合溃疡93%)。二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密切,具有多种作用破坏了粘膜屏障,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抗溃疡的同时根除Hp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为消化性溃疡的根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5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6例(67.42%)胃粘膜检出幽门螺杆菌(HP)。男女性感染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20~29岁检出率最高(83.6%),胃溃疡患者中30~39岁检出率最高(85.8%,P<0.05)。幽门管溃疡HP检出率高于复合性溃疡及胃角、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和胃体溃疡(P<0.05)。溃疡活动期HP检出率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P<0.01)。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 12 1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情况。结果示球部有溃疡者胃及球部Hp检出率、DGM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0 0 0 1) ,但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胃溃疡与慢性胃炎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P <0 0 0 1)。提示Hp感染及DGM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即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临床上属于高发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随着临床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临床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十分重视。但由于目前我国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科学性不高,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随着该病菌的耐药性增强逐步变得更加复杂。临床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是整个消化系统疾病胃镜检查中的32%左右,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胃溃疡的发病率,且发病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患者中受到幽门螺杆菌影响出现十二指肠溃疡或造成十二指肠溃疡难以治愈的几率极高。目前临床上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文对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ag 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8例Cag A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包括胃溃疡38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复合溃疡30例,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Hp阳性率。结果Cag A阳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81.6%、86.0%、8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种Cag A阳性溃疡的H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根除治疗成功70例,其抗Cag A-Ig G抗体水平由治疗前的(69.34±16.77)U/m L逐渐降低,治疗后6个月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且治疗后3、6个月抗Cag A-Ig 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Hp根除治疗失败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Hp根除治疗失败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抗Cag A-Ig G抗体水平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 A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Hp引起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也与Cag 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和胃溃疡患者胃液粘度进行了测定,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且胃粘膜活检,病理无明显病变的对照组作比较,发现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组的胃液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4.
龚建荣 《当代医学》2014,(17):71-7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碳14试验检查,对组一(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者)、组二(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组一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为70.73%;组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为24.39%。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胃溃疡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将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随机分成两组,用两种三联方案治疗,观察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1月0l日到2016年12月31日我院于我院资料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抗幽门杆菌三联治疗的对照组(21例),与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观察组(21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胃液的PH值,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4周后溃疡及糜烂的治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Hp根除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H较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效果显著(P0.05)。且两组患者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4周后溃疡的治愈率80.95%,与对照组患者溃疡治愈率76.19%,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糜烂的治愈率为6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糜烂治愈率42.8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2例,占9.5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7例,占3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Hp根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双歧杆菌三联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溃疡状态,提升患者糜烂愈合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并有效提升Hp根治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产毒株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定性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总抗体和产毒株抗体,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胃溃疡(DU)、十二指肠溃疡(GU)、胃炎组检测Hp-Ab阳性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U感染Hp率较高;已被Hp感染的DU、GU、胃炎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抗体阳性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agA阳性Hp菌株感染是引起上述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测定产毒株Hp抗体,在Hp感染相关特定性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78例,进行胃镜检查,在做胃镜检查时要边充气,边进镜,进镜时要缓慢、柔和,切勿用力过猛,造成拉伤胃壁而出血.当胃镜进入贲门应注意观察贲门黏膜的变化,当胃镜进入胃底时向右旋转镜身,使镜头对向大弯侧,同时调整角度钮观察胃底穹隆部,然后再转正镜身观察小弯垂直部,在退镜时用翻转法观察贲门、胃底及小弯垂直部上1/2前后退镜.对于可疑病灶,即于病灶周边黏膜皱襞中断处及中央取材3~10块,送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结果:1780例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540例(30.3%),十二指肠溃疡1050例(59.0%),复合性溃疡190例(10.7%),幽门螺杆菌阳性者670例(37.6%),其中胃溃疡69例(10.3%),十二指肠溃疡173例(25.7%),复合性溃疡29例(4.3%),非溃疡性消化不良399例(59.6%).幽门螺杆菌阴性者1110例(62.4%).其中胃溃疡91例(8.2%),十二指肠溃疡137例(12.3%),复合性溃疡24例(2.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858例(77.3%).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魏崃  李萌 《四川医学》2000,21(6):539-540
消化性溃疡(PU)中,幽门螺杆菌(HP)是破坏胃粘膜屏障的主要原因,本文就75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洛赛克为基础的三联法和洛赛克单用对HP阳性PU的治愈率和根除HP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与分组:所选75例病例都是经胃镜确诊的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33例,胃溃疡7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0.3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9例,胃溃疡6例,两组溃疡病例在性别、年龄、溃疡大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1.2 方法1.2.1 检查方法:全部病…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观察地乌散对小鼠幽门结扎所致溃疡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地乌散对幽门结扎溃疡的胃液量、PH和胃蛋白酶活性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显著(P<0.01)。而与甲氰咪胍组相比两者无差异(P>0.05),而PGE_2的含量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该实验表明地乌散具有提高抗实验性幽门结扎胃溃疡的活性,有较强的中和胃酸、抑制胃液的分泌、促进胃液酸度下降、明显的吸附胃蛋白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为溃疡的愈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