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而积深度烧伤后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2-2008年17年间收治的10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混合嵌植组52例、微粒皮组49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自体供皮面积、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自体供皮总面积,以及术后残余创面情况、大关节功能状况等. 结果 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的首次自体供皮面积分别为(3.25±0.48)%、(3.01±0.21)%TBSA,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分别为(30.4±3.6)%、(41.4±1.3)%TBSA,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分别为(99.9±1.9)%、(87.5±6.8)%,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3.9±1.4)倍,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2.0±1.5)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自体供皮总面积分别为(14.2±1.9)%、(14.0±2.1)%TBS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残余创面超过0.5%TBSA者分别有23例占44.2%、37例占75.5%;混合嵌植组大关节功能状况较好者34例占65.4%,微粒皮组18例占36.7%. 结论 微粒皮移植法自体皮扩展倍数明显大于混合嵌植法,能更充分利用有限皮源;混合嵌植法创而愈合质量和大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微粒皮移植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对有关机制做进一步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在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损伤模型.90只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8只,第1组为自体微粒皮组;第2组为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组;第3、4、5组为混合移植组.混合移植组中自异体微粒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1、1∶0.5、1∶0.25.术后第2、3、4周分别测量每组创面的愈合率,采集创面标本,做HE染色,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混合移植组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比较,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及FN、LN均高于自体微粒皮组,其中1∶0.25混合移植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混合移植创面愈合率高于自体微粒皮移植,且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的面积比例按1∶0.25效果最佳,这可能与创面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整合素β1在微粒皮混合移植中的异位表达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方法 建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大鼠模型.第1部分实验分为3组,每组9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2)混合1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均为10:1;(3)混合2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第2部分实验亦分为3组,每组6只大鼠:(1)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20:1的自体微粒皮;(2)混合1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20:1、20:3;(3)混合2组,移植自、异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分别为20:1和20:6.术后从各组大鼠愈合创面取样,第1部分实验于术后2、3、4周取样,第2部分实验于术后3、4周取样,每组大鼠各时相点检测3个样本.行常规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整合素β1的表达.显微镜下测量表皮层厚度. 结果 (1)HE染色显示,术后各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厚度明显增加,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2)术后2~4周,第1部分实验中2个混合组大鼠皮肤表皮层均明显厚于自体皮组(P<0.05或P<0.01);术后3、4周,第2部分实验中2个混合组大鼠皮肤表皮层厚度均明显厚于自体皮组(P<0.05或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各组新生表皮中均可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以棘层和颗粒层为主.术后2周,第1部分实验中混合组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明显强于自体皮组(P<0.01),且混合1组的表达(10 982±2169)明显强于混合2组(4240±512,P<0.01);术后3~4周,混合1组的表达仍明显强于自体皮组和混合2组(P<0.01).第2部分实验仅在术后3周时混合2组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1618±171)明显高于自体皮组(1060±146,P<0.05). 结论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中,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和表达增强与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创面冉上皮化以及表皮层增厚有密切关系,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细胞很有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异体微粒皮昆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 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因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混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为移植供体,以60只雌性SD大鼠作为受体,制作全层皮肤创面,并按混合的比例不同分为混合皮A、B、C组、自体皮组(D组)、异体皮组(E组),移植扩张比为5:1。比较各组创而愈合率,微血管计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2蛋白表达。结果 (1)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创面愈合效果明显高于D组和E组,混合皮组间B、C组创面愈合率(28.94±2.97)%、(30.62±1.94)%;(81.14±9.30)%、(88.00±5.71)%显著高于A组(28.36±2.11)%;(79.81±7.07)% (P <0.05),而且A组有明显脱屑现象。(2)移植后2、3周,混合皮各组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D组、E组(P<0.05);移植后2周混合皮组间A组微血管数目(30.00±1.83)明显少于B、C组( 34.30±1.70)、(35.10±1.79)。(3)MMP-1在创面形成后表达上调,而后下降,但混合皮组MMP-1的表达高于D组,尤以A、B组明显;MMP-2在移植后第3周达高峰,混合皮组表达高于D组(P<0.05)。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微粒真皮移植扩张比为4:1时,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最佳比例,有利于微血管长入及MMP-1、2的适度表达。  相似文献   

6.
大鼠微粒皮移植创面中角蛋白19及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 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 ( 10只 ) ,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 ,其中实验 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 0 .3mm(10只 ) ,实验 2组 0 .6mm(6只 )。比较移植后 2、3、4周 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 结果 创面愈合率 :移植后 2周实验 1组大鼠( 94 .5 8± 3.99) %和实验 2组 ( 95 .2 8± 1.93) %均高于对照组 ( 88.2 8± 6 .85 ) % (P <0.0 5 ),移植后 3周实验 2组 ( 94 .5 5± 3.4 7) %高于实验 1组 ( 89.5 1± 4 70 ) %及对照组 ( 88.5 1± 5 .5 9) % (P <0.0 5),移植后 4周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创面收缩率 :实验 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实验 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 1组及对照组 (P <0.0 5)。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移植后 4周 3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0 5 )。结论 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 ;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 ,能够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自体焦痂作为微粒皮移植的覆盖物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12例重度烧伤患者,于其伤后3—7d内切痂,并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术后的覆盖物。术后1—6周观察患者移植部位的焦痂情况和微粒皮存活情况,术后6周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1—2周,移植部位的焦痂完整,与机体贴附紧密。术后3—4周,焦痂开始呈干痂状并逐渐与创面分离,其下的自体微粒皮已生长并融合成片状。第5—6周,焦痂进一步分离直至完全脱离创面,自体微粒皮融合成大片,残留少量肉芽创面。本组患者术后6周的创面愈合率为(87±4)%,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56±8)d. 结论 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覆盖移植的微粒皮方法可行,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膨体聚四氟乙烯覆盖创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分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作为创面覆盖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45只SD大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至筋膜层损伤创面后分为:自体移植组,创面行自体皮片回植;异体移植组,以15只Wistar大鼠为供皮鼠,将皮片移植于SD大鼠创面;实验组,在创面上覆盖ePTFE.每组15只SD大鼠.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于术后3、7、14 d切取各组大鼠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和IL-2表达水平.结果 自体移植组、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良好,未见红肿及感染征象;异体移植组大鼠术后8 d出现排斥反应,表皮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创缘红肿.各时相点异体移植组镜下可见巨噬细胞、Fb、淋巴细胞数量均高于实验组和自体移植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术后7 d异体移植组IFN-γ和IL-2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9±7、113.7±2.7,均明显低于自体移植组(189±6、180.3±3.7,P<0.01)和实验组(144±8、137.3±1.9,P<0.01).结论 ePTFE可引起较小的炎性反应及异物反应,置于受损创面上未见不良反应,可以将其作为创面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对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脂肪移植动物模型,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检测血液中VEGF含量,脂肪移植体剩余重量,计算移植脂肪的存活率;HE染色后镜下观察脂肪移植组织细胞形态和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及密度。结果实验组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在脂肪细胞数量、形态、脂肪移植体纤维化程度及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皮肤混合移植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皮肤混合移植的演变过程 皮肤移植是外科修复皮肤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可供移植的自体皮有限,探索相应的皮肤移植技术成为烧伤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明胶/聚己内酯(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家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中8只行同体对照实验,分别以Gt/PCL纳米纤维膜覆盖(Gt/PCL组)、PCL纤维膜覆盖(PCL组);余下8只家兔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对照组),各组创面数均为8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伤后3、7、10 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及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Gt/PCL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1.3)d、PCL组(20.3±1.1)d、对照组为(22.0±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CL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与其余2组比较,Gt/PCL组真皮层肉芽组织增生少,上皮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增快,胶原排列规则. 结论 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明显促进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效果比较确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FE复合酶防治烧伤后期肉芽创面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FE复合酶控制烧伤后期肉芽创面常见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将FE复合酶50 ml溶于等渗盐水0-150 ml中,使其终浓度为1-3 U/ml,用无菌纱布浸湿该液后湿敷创面,1-2次/d;对照组15例,用庆大霉素+ 等渗盐水纱布湿敷创面,1-2次/d。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5 d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检测两组患者创面的细菌种类及所用药物对创面细菌的敏感率;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植皮术后3、5、 8、10、12 d的创面愈合率。结果两组患者创面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治疗组对MRSA、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3.8%、100.0%、100.0%、100.0%、100.O%、95.0%,高于对照组的17.6%、31.3%、28.6%、44.0%、33.3%、28.0%(P<0.01)。治疗组植皮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0.6±1.5)d,明显短于对照组[(15.3±1.7)d,P<0.01]。治疗组患者植皮术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植皮术后10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为(85.4±2.4)%,与对照组(51.3±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E复合酶可以有效控制创面感染,提高烧伤后期感染创面植皮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真皮模板对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和信号转导蛋白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20例烧伤患者四肢Ⅲ度创面切痂后分为两部分,进行同体对照试验其一移植真皮模板(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 自体刃厚皮片,设为模板干预组;另一部分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片,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1、2、3、4周取患者移植创面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标本中TGFβ1、TGFβ1受体(TβR)Ⅰ、TβRⅡ及Smad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移植术后1—4周两组创面组织切片中均可见TGFβ1、TβRⅠ、TβRⅡ、Smad3蛋白呈阳性表达。随着创面逐渐愈合,四者的阳性表达率均逐渐减少,术后1周模板干预组TGFβ1的表达率为(13.08±4.65)%,4周时为(9.03±1.89)%。相同时相点下模板干预组各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皮模板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降低深度烧伤创面TGFβ1、TβRⅠ、TβRⅡ、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真皮模板减轻创面瘢痕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喷洒法皮粒播植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喷洒法皮粒播植术在烧伤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 将所取刃厚皮切碎与等渗盐水混匀 ,置入喷嘴容器内 ,以压力喷洒的方式进行植皮。同时用数码图象分析技术测定皮粒分布状况 ;动物实验观察术后创面转归及病理变化 ;住院患者采用喷洒播植法 ,以漂浮移植方式为对照 ,比较手术及治疗结果。 结果 喷洒组的皮粒分布离散度明显小于漂浮组。供 /受皮区面积比 1∶10、1∶2 0及 1∶5 0的 3组创面 ,愈合时间分别为 (2 3.2± 3.8)d、(2 4 .5± 3.5 )d及 (38.3± 6 .1)d。喷洒组与漂浮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33.3± 38.8)min及 (16 5 .6± 91.6 )min(P <0 .0 5 ) ,供 /受皮区面积比分别为 1∶18.8± 8.2及 1∶7.6± 3.0 (P <0 .0 1) ,创面一次覆盖率分别为 (92 .6± 11 5 ) %及(79.7± 2 2 .5 ) % (P <0 0 1) ,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 (2 9.7± 9.1)d及 (37.3± 7.6 )d(P <0 .0 5 )。 结论 喷洒法播植的皮粒分布均匀 ,操作简单 ,节省皮源 ,手术时间短 ,创面愈合快 ,适用于不同种类及形状的创面覆盖物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