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 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 < 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 < 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 < 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 < 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用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建立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测定法,是一种敏感度高、可测范围广的检测方法。 目的:建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探讨肺移植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素(SA-Eu3+)作为示踪物并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特异结合,建立双位点多层夹心法,通过对3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和26例肺移植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测定,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方法学和在肺移植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30例健康对照测定结果为(348.63±69.12) µg/L。移植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移植后,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升高,并发感染时降低,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表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法,对肺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作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瀑布反应与抗凝、纤溶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全髋关节置换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血浆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寻找相关预警指标。 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5-05/2007-05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77例,83 髋,男45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65.09±18.74)岁。全部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超声影像学检查以及各类实验室血清标本采集。施术者为同一组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7年的具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的骨科医生。②主要材料:全髋关节假体选用美国史赛克(中国)有限公司和北京普鲁复星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生产的APL非骨水泥柄和Muller骨水泥柄假体。材料采用精密锻造钛合金,表面用真空等离子钛或钛加羟基磷灰石喷涂,符合欧洲EN46001标准。③实验方法:入选对象均在全髋关节置换后1~7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CD18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 结果:①全髋关节置换中,超声检查发现深静脉血栓26例(血栓组),未发现静脉血栓者51例(对照组)。②血栓组全髋关节置换后1 d和3 d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0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 0.01~0.05)。③全髋关节置换后1 d和3 d时血栓组CD1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 0.01~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相关血浆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明显增高,这些表现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输注后,何种因素促使其迁移到正确部位尤为关键,目前认为黏附分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或损伤组织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直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原的表达率,RT-PCR半定量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1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呈微弱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呈高度表达。提示在生理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后会引发颅内炎性反应。研究显示,缺血区内大量白细胞(WBC)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外渗。炎性介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而外周血可溶性ICAM-1(sICAM-1)、VCAM-1(sVCAM-1)主要来源于细胞表面模型ICAM-1、VCAM-1,其血浆水平的增高是内皮细胞和WBC损害或激活的标志。作者观察了38例ACI、33例恢复期脑梗死(remissonstages cerebral infarction,RSCI)患者血浆sICAM-1、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 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 < 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 < 0.05)。 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糖尿病的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观察金芪降糖片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金芪降糖片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3/2006-09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金芪降糖片由天津中新药业隆顺榕制药厂生产。②分组: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6±8.9)岁;金芪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4±7.7)岁。③给药:对照组用常规西药双胍类等降糖药物治疗;金芪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金芪降糖片8片,3次/d,连续治疗3个月。④评估: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以及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6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金芪组血糖和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变化(P < 0.05),对照组仅血糖有明显变化(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明显改善(P < 0.05)。②与治疗前比较,金芪组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或P < 0.01),对照组4项指标水平皆无明显变化(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金芪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 结论:①金芪降糖片可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②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的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应用三七总皂苷,对照组应用维脑路通,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含量均降低,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结论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sICAM-1有明显降低作用,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黏附分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免疫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黏附分子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黏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PECAM-1)是3种重要的黏附分子,现就其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相关药物干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功能为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sICAM-1水平增高,还可促使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并诱导微血管收缩,形成小栓子,阻塞微循环,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和损伤。急性脑梗死早期病灶区大量白细胞聚集引起微血管阻塞与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密切相关,但sICAM-1与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的关系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