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80例临床资料及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结果:住院好转组与住院死亡组TBIL、ALB、INR和Chitd-Pug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ALT、GLB和HBV-DNA水平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病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2.5%、26.3%及37.5%;并发腹水54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8.5%、35.29/6及48.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1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5%、32.3%及41.9%;并发肝性脑病10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0.O%、90.O%及90.09/5;并发肝肾综合征11例,6个月、1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72.7%、100%。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宁地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酸碱及电解质变化的情况,对31例该类患者和25例健康人测定了血气及电解质,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31例患者合并低氧血症20例(P<0 .05),低二氧化碳血症13例(P<0.01)代谢性碱中毒14例(P<0.001)。且存在较严重的低血钾,低血钠。与平原地区比较屯有较明显的差异,提示:高原地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酸碱、电解质监测,对肝硬化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燕  龚镭 《西南军医》2010,12(2):262-263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12±39.4ng/L vs.2263±25.7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增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时肝再生可能需要自体干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菌种类型及其药敏结果。方法:回顾我院541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感染组82例,对照组459例,采用Logstic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耐药分析。结果:患2种以上基础病、使用广谱抗生素、血糖控制欠佳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耐药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敏感(100.0%),而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50.0%)、伊曲康唑耐药率(38.5%)较高。结论:患者的疾病情况差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是糖尿病患者合并菌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对其耐药性的分析有助于真菌感染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正常肝脏、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各100例。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有:1发病率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更高于正常人;2肝内结石的出现和增多与肝硬化肝形改变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联系,但不成比例;3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胆石数目越多;4胆系感染机会越多,发病率越高;5弥漫性肝内胆管微小结石是弥漫型结节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个特殊表现。结论:组织、感染、代谢及体液等成石因素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其阳性结石发病率与代偿期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根据随访12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胆固醇等相关以计算MELD评分。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清胆固醇浓度与MELD分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MELD分值越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率越高。死亡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率及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清胆固醇低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及血清胆固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825;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6,血清CHOL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5μmol/L;当MELD评分≥26分同时血清CHOL值≤1.5μmol/L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21%和88.15%。结论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较好指标,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可提高重型肝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后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 TACE治疗的109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外科切除史、肝硬化史、肿瘤大体分型、TACE 次数、动门静脉瘘、门脉癌栓、Child-Pugh 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和术中碘油用量与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性,并将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的结果引入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门脉癌栓、白蛋白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与术后发生严重的肝功能失代偿相关,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门脉癌栓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是导致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 TACE 后发生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门脉癌栓和吲哚菁绿15 min 滞留率,需要在术前评估中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Extended Tofts双室模型在肝硬化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 MRI)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5例失代偿期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行肝脏DCE MRI扫描,由2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分别使用Extended Tofts模型计算各组的定量参数,包括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管(血浆)间隙容积分数(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2名医师所测数值分别记录为测量1和测量2两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LSD检验。筛选出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测量1和测量2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较高的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Ktrans、Ve、HPI、MTT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应用ICC比较测量1和测量2两组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测量1和测量2两组结果显示,肝硬化组Ktrans和Ve低于正常组, HPI和MTT高于正常组,BF低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I和MTT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测量1和测量2两组的Ktrans、Ve、HPI、MTT的ICC值分别为0.707、0.673、0.869,0.838。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和Ve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效能较高(敏感度均为90%,特异度均为80%);HPI和MTT对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均≥75%)。结论:Extended Tofts模型在肝硬化的DCE MRI定量分析中复测性良好,能够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评价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分析这些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PS、HAF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V、MTT均值是逐渐减小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间的BF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来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126例检测血电解质,比较有无腹水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时低钠血症发生率较无腹水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越差,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转正常血钠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死亡的发生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有无腹水、肝功能级别,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08~2009—08期间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患者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性研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抗生素的用量、时间,白细胞减少方面有明显的差异(P〈0.01),研究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晚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对预防、治疗和改善生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ICU院内获得性感染92例,根据细菌检测结果分别采用二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于抗生素治疗前和治疗后3、7天进行细菌学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7天和14天行大便球杆菌比例和念珠菌的检测。结果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患者肠道球杆菌比例增高,并随应用时间的延长,球杆菌比例呈进行性升高,治疗后7天与治疗后3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并在粪便内检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组在治疗7天后即可出现IFI,14天后IFI发生率增加,且维持原方案治疗者肠道菌群紊乱加重(P0.001),真菌感染发生率高于降阶梯治疗者。结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造成肠道菌群紊乱,IFI发生率增高,需合理调整抗生素方案以控制IF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果。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观察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血清生化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病程及病情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可改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血清总胆汁酸(TBA)等指标在肝硬化及肝肿瘤患者中的水平,讨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3例分为三组:肝硬化代偿组5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62例,肝肿瘤组45例;对照组51例,为心、肺、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抽血检测以下指标: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总蛋白(T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化验指标的差异.结果 (1)疾病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均显著升高(P<0.01),失代偿组水平最高.(2)转氨酶均升高(P<0.01),代偿组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显著;而另两组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更为明显.(3)前白蛋白(PA)均下降(P<0.0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的水平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肝肿瘤组依次降低(相邻两组间P<0.05).(4)肝硬化失代偿前后补体C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失代偿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在肝硬化、肝肿瘤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前白蛋白(PA)更为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害程度.补体C3的改变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HS-CRP与病情进展高度相关,尽早控制炎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总胆汁酸(TBA)等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治.  相似文献   

15.
美宝胃肠胶囊对HP感染性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美宝胃肠胶囊治疗HP感染性胃肠黏膜病变病人在根除HP方面的疗效。方法:临床上将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糜烂,病理检查排除胃癌,内镜下取活组织做快速尿素酶检测HP均阳性病人为本研究入选病例;治疗前均未经过正规的抗HP治疗;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病人均应用奥美拉唑20mg口服2次/日,治疗一周;A组病人均使用美宝胃肠胶囊,B组为常规治疗药物,用药四周后停药,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及HP检测。结果:A组中HP转阴者17例,根除率为85%;B组中HP转阴者18例,根除率为90%。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美宝胃肠胶囊对溃疡及胃炎病人HP的根除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其效果与药物治疗组相似。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动脉插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和慢性重症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200 m l,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行肝动脉介入将干细胞移植到肝脏。观察移植后的临床症状、术后不良反应、肝功能检测及2年的生存率。结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症状好转,肝功能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和慢性重症肝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分析胃黏膜病理活检124例,Giemsa染色以确定HP感染是否存在.结果在124例胃黏膜活检中,HP感染者54例,肠上皮化生者32例,HP感染同时伴肠上皮化生者26例,HP感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较高.结论肠上皮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因此,HP感染可诱导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培养法对600例宫颈糜烂患者和3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Uu的检测,并根据宫颈糜烂患者病变程度及病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宫颈糜烂患者Uu检出率为43.2%明显高于对照组7.7%(P〈0.01),其中轻度宫颈糜烂患者检出率为6.1%,中度为21.1%,重度45.9%。各组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宫颈糜烂病程与Uu感染呈正相关,病程〉12月的宫颈糜烂患者的Uu感染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Uu感染在宫颈糜烂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宫颈糜烂病程越长、宫颈糜烂程度越重,Uu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