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笑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女,48岁,农民。初诊:1980年3月6日。二周前与媳妇争执,头部被击伤,当即昏倒,醒后恶心,未呕吐。约过三时许出现难以控制的大笑,笑后头痛加重。经某医院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我院求医。每天大笑约4—5次,每次约5—10分钟方停。笑时意识清楚,但不能控制。来诊前还出现全身发麻、心慌、不寐、纳呆、便结等症,溲尚调。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曾因胆病作过胆囊摘除术。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相似文献   

2.
笑证治验     
笑证治验方欣荣浙江省安吉县第一人民医院(313300)笑,作为一严重症状而求之于医者,颇为少见。笔者曾遇1例,经治痊愈,疗效尚好,笔录于下:毛某,女,60岁,1990年5月4日初诊。每端起饭碗进食时即大笑不止,甚至笑出眼泪,不能自己控制已有2个月,饮...  相似文献   

3.
笑证治验     
罗某,女,29岁,农民。1991年9月13日初诊。其母代诉;一周前因感冒发热,自服速效伤风胶丸3次6枚。药后热退,自觉心烦,神志不定。时过三天,因幻觉疑路遇一死者模糊人影而突受惊吓,致心神不宁,四肢瘫软,次日卧床不起,至晚突然出现傻笑不止,精神萎摩。诊其舌质红、苔少,舌尖有糜烂点,脉细无力。综合脉证,乃为肾水不足,心火上亢之心  相似文献   

4.
<正> 李杲是我国“脾胃学说”的创导者,而“阴火”论又是李杲内伤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李杲提出“阴火”学说后,七百多年来,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学术见解、医疗环境以及师承关系等,阐释“阴火”者代不乏人。清·林佩琴说:“‘阴火’,五脏六腑游行不归经之火”。“治‘阴火’,气从脐下起,大补阴丸,坎离既济丸”(见《类证治裁·火门》)。晚清荆州宝辉在其《医医小草》中讲“阴火”、“阳火”时说:“阳火可釜底抽薪,阴火宜导龙归海。”这些论述对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5.
一、气阴两伤,肝胃失和患者张××,女,45岁。初诊日期:一九六八年三月四日。一月前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迩来因家事口角,导致头昏、心悸、气短,面白神疲,胁胀脘闷,噫嗳频频,不欲饮食,食入则胀,内热口干不多饮,掌灼,小便色黄,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曾在当地用中药治疗。细检前方:或投补气滋阴之剂,胁胀脘闷有增;或投行气疏肝之品,头昏心悸益甚。根据病史及现症确  相似文献   

6.
呃逆是以胃气逆而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证。呃逆轻者数声后自愈,重者有上几十声、百几十声而不止者,苦极难言。对于呃逆,笔者常用令患者大笑之法治之,屡试屡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 腰痛 患者,男,33岁,2003年岁末忽发右腰骶部疼痛.转侧、咳唾均痛,夜卧难安,局部无固定压痛点,已2个月余.服芬必得、散利痛及双氯灭痛等开始可缓解1-2h,后则无效.经CT检查未发现椎间盘病变.用药物局部封闭,服英太青等2周症状无减轻.恶风,项背强痛,时时欲卧.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12g,桂枝6g,白芍6g,甘草6g,生姜9g,红枣30g.服头煎后约3h恶风、项背强痛症状明显缓解,腰痛减轻,守上方加黄芪30g,细辛6g,连服3剂后腰痛消失,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8.
一、蛔厥误下变发奔豚证桑右,年50岁,住建阳公社,职业农,三月二十三日诊。患者向有虫积腹痛,感寒举发,未节甜腻,致呕逆吐蛔,未经诊治,因服常备之驱蛔泻剂,不仅前症未平,反觉少腹有气块上冲,从中极循任脉而上,腹痛更剧,移时得肠鸣气下或便利乃松,曾服乌梅丸、奔豚汤,均未满意,延经半月未愈,始来诊治。察脉沉弦,右较濡弱,舌苔白腻,口干少饮,面黄神疲,痛不安眠,冲逆时拒按,平昔思虑郁结,脾阳素惫,再经泻下,致阳虚阴乘,故筑筑然气上冲胸,若江豚之上窜,症属奔豚,考奔豚症,  相似文献   

9.
“笑不休”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男,31岁,驾驶员。住院号:405。1985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因工作安排不当,遂致焦虑异常,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继则失眠多梦,心烦口苦,未曾服药。两天前突然神志不清,喜笑无常,善怒易惊,语言多而不切题,  相似文献   

10.
沈××,女,34岁。患大笑不止症,发作无规律,多则一日1次,少则5日一发。笑时内心明白,但不能控制,约2~3分钟后复常。曾服养心安神片、安定片,静脉点滴胞二磷胆碱等均未获效,于1990年6月7日来诊。见持续大笑,口渴面赤,心胸烦热,  相似文献   

11.
1961年夏,于广东省中医院治一中年女教师,患笑症已近半载,发无定时,久则半月一发,频则一日两次,笑发时内心明白,但未能抑止,约3~7分钟后复常。诊其舌尖偏红,脉弦略数。饮食、二便如常。自觉发时痰多,未发时无所苦。治拟清火、化痰、解郁。处方:黄连、甘  相似文献   

12.
1 暑湿阻遏卫阳初夏气温湿重,感其气者,形似感冒,头身困倦,或有鼻塞,形寒怕冷,甚至烈日高温仍引衣盖被,汗出不畅,口干不渴,舌苔薄白,脉濡而缓。此属湿邪阻遏于表,卫气不宣。治疗当取微微汗出,以轻清芳化透表为主。采用佩兰、豆卷、荷叶、薄荷、连翘、蔻仁、杏苡仁、桔梗等均获良效。例1 杨×,女,35岁,办事员。1989年  相似文献   

13.
胡铁城 《江苏中医》1993,14(8):26-26
  相似文献   

14.
《素问·咳论》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强调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气宣发而发生的咳嗽。咳嗽虽是肺系的主要症状 ,但又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笔者在临床上每遇咳嗽之症 ,依据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的原则 ,在治肺同时兼治其他脏腑 ,疗效满意 ,现分述于下。1 肺咳肺乃清虚之府 ,为脏腑之华盖 ,呼之则虚 ,吸之则满 ,只受本然之正气 ,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邪气客于肺则肺气失宣而咳嗽。若风寒外束 ,痰饮内停 ,表现为喘咳 ,头痛 ,胸痛牵引缺盆 ,痰粘难咯 ,或吐白涎 ,口燥咽干 ,脉浮紧 ,苔薄白。治宜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止…  相似文献   

15.
眩晕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病因病机均较复杂。其证也往往虚实互见。且病势轻重不一。然若辨证准确。明审阴阳,辨别虚实寒热,何脏何腑,抓住病机要点,而立法投方。则可事半功倍,一转沉疴,参照临床医家治验,结合临床体会,举案十例如下: 案一:饮邪中阻刘××,女,27岁,1981年7月18日初诊,本患素日体弱脾虚。一日因游泳,水浸入耳,即发耳鸣,重听,随之小发眩晕。经江上卫生所针灸,眩晕稍减,后经医治。略见小安。近  相似文献   

16.
刘世昌 《江苏中医》1996,17(9):25-25
  相似文献   

17.
一、长期自汗案张××,男,38岁。1985年10月12日初诊。自诉:从7岁患感冒治愈后,出现行走、吃饭,或精神稍紧张,均自汗淋漓,已有21年之久,经多方治疗无效。现仍常通体自汗,以头面部更甚,自汗不粘,四季皆如此。惟坐卧睡眠后则停止。胃纳佳,二便正常,形体略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流行性出血热重证治案五则:一、气营两燔,热毒内陷证;二、营血同病,瘀热里结证;三、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四、热毒瘀闭,津伤水停证;五、瘀毒内闹,血热阴伤证。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大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笔者常用之,但也要因病情而兼佐,如行气活血、补气活血、益阴活血、利湿活血、温肾活血,以及痰瘀分消等等。临床上径用活血化瘀,不事辨证施治者不足取也。兹举验案以证之。气虚血淤偏瘫案李××,男,30岁,漆工。入冬以来,由于过劳,常感头昏乏力。1981年元月8日晚冒寒归家,翌日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项背疼痛。于同月15日抬来我院就诊。检查;神清,神疲懒言,言语不利,右侧中枢性面瘫,左上下肢废不能用,血压:152/78毫米汞柱,舌淡有小紫斑,苔薄  相似文献   

20.
<正> 劳瘵(肺结核) 张××,女,29岁,农民。1965年元月2日初诊。患者于1964年9月曾患秋瘟时疫(钩端螺旋体病),经中西医抢救治愈后,身体一直不能恢复。初觉头昏、咳嗽、盗汗,时有寒热,食欲不佳。当初以为大病后气血双虚,故只作一般调理,使病情日益加重,除上述症状外,且时作胸痛、痰中偶带血丝,倦困无力,骨蒸,月经不调,血色暗红有紫黑色小块。诊见:面白颧赤,口干咽燥,唇、舌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