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3.
周妍  周新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11):667-671,676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哮喘大鼠维生素D3上调蛋白l(VDUP1)的表达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哮喘组、1,25-(OH)2D3组和地塞米松组.以卵蛋白为致敏原制备哮喘大鼠模型,1,25-(OH)2D3组在激发前1h口服1,25-(OH)2D...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维生素D2注射液与维生素D3注射液在治疗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对血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常住成都市且年龄在40-55岁的健康女性94名,随机将其分为D2组和D3组各47例。D2组给予维生素D2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D3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分别于治疗前、最后1次注射后2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钙、磷、镁,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结果治疗后,D2组和D3组血清25羟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D3组25羟D水平高于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清磷、血清PTH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钙、血清镁、血清BA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维生素D中毒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表现。结论维生素D针剂无论是D2还是D3治疗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都是有效的,但在相同用法条件下D3比D2升高血清25羟D水平的幅度更大。维生素D注射剂30万U每2周1次共4次治疗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特定时间(2020年4月-2021年4月)及固定范围内(本院),选取体检儿童90例,用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法对其血清25-(OH)D3水平进行测定,以问卷方式调查相关信息与用药情况,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知,性别、小儿本阶段患病、小儿每日户外活动、月龄与体重为其影响因素(P <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为儿童血清25-(OH)D3水平不足的保护因素(P <0.05),而小儿本阶段患病为其危险因素(P <0.05)。结论:引起儿童25-(OH)D3不足的因素有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小儿本阶段患病、儿童体重过轻,需采取可行措施加以校正。  相似文献   

6.
方芳  赵琳 《云南医药》2014,(5):581-583
1,25(OH)2D3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化合物,与体内钙磷代谢密切相关,属于第二甾体类激素。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维生素D受体对靶细胞(如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发挥效应进行调节。本文就它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锁建  石永兵  冯胜 《江苏医药》2013,39(5):551-55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以及影响25-(OH)D3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定138例CKD非透析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并收集其体重指数(BMI)、血白蛋白、24-h尿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GFR)资料.结果 血清25-(OH)D3为(42.87±20.32) nmol/L.25-(OH)D3不足者(≥37.5 nmol/L且<75 nmol/L)占48.6%(67/138),缺乏者(<37.5 nmol/L)占45.7%(63/138).在BMI≥30 kg/m2、血白蛋白<35 g/L、24-h尿蛋白≥1.5g、估算GFR<45 ml/min患者,25-(OH)D3水平较低(P<0.01或P<0.05).25-(OH)D3水平与估算GFR、白蛋白呈正相关,与BMI、24-h尿蛋白呈负相关(P<0.01).BMI及24-h尿蛋白是25-(OH)D3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MI、血白蛋白、24 h尿蛋白、估算GFR影响CKD非透析患者25 (OH)D3水平,肥胖及大量蛋白尿是25-(OH)D3水平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入选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其年龄、身高、腰围、臀围及血压,并检测血糖、血脂及血清25(OH)D3水平,依据血清25(OH)D3浓度进行分组:25(OH)D3<25 nmol/L为25(OH)D3严重缺乏组,25(OH)D3≥25 nmol/L且<50 nmol/L为25(OH)D3缺乏组,≥50 nmol/L且<75 nmol/L为25(OH)D3不足组,≥75 nmol/L为25(OH)D3充足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入选患者进行下肢动脉检查,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的判断标准,将其中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124例)作为病例组,不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2型糖尿病下肢病变者的血清25(OH)D3明显降低,年龄、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BP及TC明显升高(P<0 Q.05).单因素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腰/臀比、HOMA-IR、SBP、TC及LDL-C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行,高龄、高InHOMA-IR水平、高SBP以及低维生素D水平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25(OH)D3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区健康青年中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了解人群中维生素D的健康状态.方法 随机选取冬季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青中年人群共242例,根据年龄和性别分为青年男性组、青年女性组、中年男性组、中年女性组四组,测定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入组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高达96.3%,其中不足的比例占45.9%,其余多为缺乏50.0%,严重不足者0.2%,维生素D水平充足者仅占3.7%.其中各组血清 25-羟维生素 D 水平均低于正常值,男性维生素D均值水平高于女性[(53.99±13.89)mmol/L vs(48.51±10.61)mmol/L,P=0.006],受检对象中男性主要表现为不足,而女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结论 秦皇岛市区青中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维生素 D 缺乏和不足,女性人群尤为严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群对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认识,以减少维生素D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补充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 378例婴幼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142例)、B组(7-12个月,168例)和C组(13-36个月,68例).其中,部分婴幼儿近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 250 IU/d(D组,46例)、300 IU/d(E组,82例)和500 IU/d(F组,171例),79例未补充维生素D(G组).采集婴幼儿指尖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结果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21.16%(80/378).B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A、C组[(72.0±23.2)nmol/L vs.(67.0±24.8)、(55.9±12.4)nmol/L](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低于A、C组(13.10% vs.21.83%、39.71%) (P<0.05).D、E、F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G组[(63.6±16.9)、(69.9±20.1)、(71.5±27.8)nmol/L vs.(57.2±11.9) nmol/L] (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低于G组[26.09%、21.95%、13.45% vs.34.18%](P<0.05);D、E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F组(P<0.05).结论 婴幼儿维生素D普遍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D500 IU/d,0-6个月和13-36个月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65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43例和冠心病组122例,再按Gensini冠状动脉积分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54例,中度组42例和重度组26例;所有患者检测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血清HDAC3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DAC3水平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冠状动脉狭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三个亚组血清HDA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AC3应该被考虑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危险因子,但其血清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殷卫兵  杨芳 《中国医药》2007,2(7):391-39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7例和正常对照者156例,检测2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及相关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冠心病(CAD)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住院的病人779例,分为CAD组663例和非CAD组116例。分析ABO血型与CAD的关系。结果 与非CAD组比较,CAD组年龄较大,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均P<0.05)。两组间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91,P=0.053),女性人群中组间血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6,P=0.019)。校正CAD的传统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型A、AB为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68,AB:OR=2.726)。与非O血型比较,血型O(P=0.011)可显著降低CAD风险。结论 ABO血型与CAD的发病可能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A、AB血型是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血型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创大动脉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 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3 .6 %vs 5 8. 5 % ,P =0 .0 32 )。高血压组患者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35. 2 %vs12 .3% )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 =0 .0 0 1)。冠状动脉狭窄组,主动脉测压其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且SBP与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PP、年龄、高血压病史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大动脉PP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腰身指数(waist-to-height ratio,WHt R)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和研究材料。方法收集650例拟诊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2 d内,测量腰围、身高及体重,计算其WHt R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同时取空腹血检测血糖(glucose,GLU)、血脂、尿酸(uric acid,UA)等生化指标,并且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WHt R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WHt R≤0.5的患者与WHt R>0.5的患者比较,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GLU、U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WHt R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高于BMI;将是否患冠心病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论结果显示年龄、WHt R、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UA与冠心病呈正相关,而HDL-C与冠心病呈负相关。WHt R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和评价冠心病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CD36和CD44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22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检测各组血压(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并用RT-PCR法检测各组PBMC中CD36mRNA和CD4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PBMC的CD36 mRNA值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PBMC的CD44 mRN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PBMC中CD36 mRNA和CD44 mRNA均与血浆hs-CRP水平正相关(r=0.787,P<0.001;r=0.932,P<0.001).结论 外周血PBMC的CD36和CD44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冠心病的严重度有一定的临床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孔岩  陈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752-2754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与冠心病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有冠心病分为有冠心病组(简称冠心病组,46例)和无冠心病组(简称对照组,34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亚组(24例)、多支病变亚组(22例).采集研究对象经胸超声图像,于心脏收缩末期,左心长轴切面测量右室游离壁前方的EAT.并将其与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EAT[(8.85±1.44) mm]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6.86±1.09) mm]及对照组[(4.58±1.12)mm](均P<0.01);EAT与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明显相关(P<0.05).经均衡年龄、血糖、血压等其它危险因素后,EAT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94,95%CI:1.700~17.112,P=0.004).结论 EAT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亚路 《河北医药》2000,22(5):331-33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在冠心病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了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对照组相比PLT显著减低(P〈0.01)。不稳定型心痛(UAP)组和隐性冠心病(SCHD)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CT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指标均升高,有差异或差异非常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判断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02-340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89例冠心病患者及100例对照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血清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两组均采清晨空腹静脉血。结果:CHD组血清胆红素和HDL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CHD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