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盆底功能障碍(PFD)性疾病是由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或减弱引起,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和产后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病因复杂,年龄、肥胖、妊娠、分娩、子宫和阴道手术史、盆腔手术史等均是PFD的发病因素,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其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1]。由于大多产妇因潜伏期到活跃期间的疼痛耐受度较低,致使自然分娩率降低。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全面开放三胎政策之后,经产妇比例逐步增加,这使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数量也有所提升。女性盆底能够为盆腔提供承托和支持,且可以直接参与多种生理活动。PFD是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损伤而造成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性功能障碍等[1]。妊娠和分娩是PFD发生的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产后若得到及时、正确的盆底康复治疗,则可使受损的肌肉、神经得到纠正,从而减少PFD的发生,具有长期疗效[2]。生物刺激反馈仪被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能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  相似文献   

3.
目的不同顺产方式分娩前后的盆底功能评估。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6月随机选取我院分娩孕妇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100例。会阴侧切组采用会阴侧切术,会阴正中切开组采用会阴正中切开术,无创会阴保护组采用会阴正常分娩,所有产妇分娩后均随访8周。采用女性尿失禁调查问卷调查孕妇孕前及分娩后8周SUI发生情况,检测产妇孕前及分娩后8周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功能的损伤情况,采用盆底器官脱垂质量评估系统(POP-Q)评估产妇孕前及分娩后8周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分析孕妇临床资料对产后发生PFD影响。结果产后,三种顺产方式发生SUI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无创会阴保护组盆底肌纤维肌力异常例数低于会阴侧切组及会阴正中切开组(P 0.05);妊娠期及产后,三种顺产方式POP-Q分度比例分布无明显差异(P 0.05);年龄、产前BMI、新生儿体重与孕妇产后发生PFD有关(P 0.05);年龄超过35岁、产前BMI值超过23kg/m~2、新生儿体重超过3.5kg是产后发生PFD危险因素(P 0.05)。结论会阴正常分娩方式对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功能的损伤更小,是阴道终止妊娠中较为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由于创伤、退化、先天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盆底支持组织应有的支持功能减弱,使女性盆腔器官或相邻脏器向下移位,称为盆腔脏器脱垂。根据脱垂的脏器不同,主要分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主要与分娩损伤、肥胖、妇科手术、年龄及绝经等因素有关~([1-4])。盆腔器官脱垂尤其是子宫脱垂的发生可能是单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规会阴侧切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分娩的孕妇202例,孕妇根据阴道分娩后是否采用侧切手术,分为侧切组和非侧切组,每组101例.侧切组孕妇全部于阴道分娩时给予会阴侧切术,而非侧切组孕妇自然分娩.观察2组孕妇产后2个月内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盆底肌力,盆底结构及盆底神经反射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侧切组孕妇产后出现SUI的发生率为15骀.84%明显高于非侧切组的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产后均出现POP现象,但均在Ⅱ度以内,未出现Ⅱ度以上脏器脱垂情况,且2组孕妇的Ⅰ度和Ⅱ度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盆底肌力Ⅰ类肌力的异常发生率为84.16%较非侧切组的为68.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孕妇产后Ⅱ类肌力的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组孕妇阴道动态压力的异常发生率80.20%,高于非侧切组孕妇的发生率60.40%(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阴道开口宽度略低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但2组孕妇产后会阴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组孕妇中心腱移动度长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会阴疼痛感的发生率,外阴神经反射减弱的发生率及肛周反射减弱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结论 常规会阴侧切会增加孕妇产后SUI的发生情况,且对盆底肌、盆底神经反射及会阴体中心腱移动度有影响,不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再生育女性应用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产后42天再生育女性2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阴道组(102例)、剖宫产组(110例),阴道组2次分娩均采用阴道自然分娩方式,剖宫产组2次分娩均采用剖宫产术。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Oxford盆底肌力强度评分和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结果:治疗前,阴道组SUI、POP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治疗后SUI、PO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阴道组与剖宫产组SUI、POP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阴道组Oxford盆底肌力强度评分升高,PFIQ-7评分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Oxford盆底肌力强度评分升高,PFIQ-7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阴道组与剖宫产组Oxford盆底肌力强度评分及PFIQ-7...  相似文献   

7.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田建平 《河北医药》2007,29(2):163-16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ur dysfunction,FPFD)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以及慢性盆腔疼痛(CP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问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OP)、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粪失禁、排尿排便困难、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等,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PFD的发生与分娩损伤、子宫支持组织的疏松、薄弱及长期腹压增加有关,但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妊娠的机械压力和激素变化会引起盆底相关组织的生物力学、神经或肌肉的变  相似文献   

9.
张淳子  全晓洁  沈玮  葛环  常小霞 《江苏医药》2023,(10):1032-1035
目的 分析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5 406例产后6~8周初产妇,根据有无SUI分为SUI组(1 498例)和非SUI组(3 908例),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检测盆底电生理指标,分析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SUI组相比,SUI组年龄较大,BMI和阴道分娩率较高(P<0.05)。SUI组Ⅰ型肌纤维疲劳度和Ⅱ型肌纤维疲劳度正常率高于非SUI组,SUI组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低于非SU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 24.0~<28.0 kg/m2、BMI≥28.0 kg/m2是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宫产、Ⅱ型肌纤维疲劳度异常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较高是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BMI、分娩方式、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是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圆韧带固定术在盆底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称盆底缺陷(pelvic floor defect,PFD)或盆底结构松弛,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会阴修补术.但传统的子宫切除术后发生阴道穹隆膨出,在临床上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单纯子宫切除术后的阴道穹隆膨出发生率更高,文献报道达2%~45%.所以阴道穹隆膨出的治疗和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采用经阴道、经腹阴道穹隆圆韧带悬吊术治疗阴道穹隆膨出及子宫脱垂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期盆底肌肉锻炼对孕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252例。均为单胎初孕,首诊孕周为16+~30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并进行持续的盆底肌肉锻炼至少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指导,观察两组孕妇于首诊时、首诊8周后相关盆底功能情况,分娩时第一、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以及产后3个月SUI发生的情况。结果首诊8周后,两组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缩短第二产程,可以降低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改善孕期盆底组织功能,有利于孕妇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孙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57-45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5月至10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8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8例)和阴道分娩组(42例)。于产后6周,3个月、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评分。比较2组产后盆底肌张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力的早期影响大于择期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结论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选择性剖宫产对早期盆底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近期确诊收治住院的92例正常产妇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7例行剖宫产,对照组45例行阴道分娩,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并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及Oxfor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9%高于对照组的88.9%(P<0.05)。结论运用剖宫产实施分娩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轻,可显著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效果,避免肌力异常。  相似文献   

14.
肖敏  陶瑞雪  张燕 《安徽医药》2020,41(5):526-52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且符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纳入标准的产妇160例,依据医生评估结果及产妇意愿选择分娩方式,按实际分娩结果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简称阴道分娩)组68例,再次剖宫产(简称剖宫产)组80例,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阴道试产失败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40例单胎顺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娩信息,分析影响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瘢痕子宫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分娩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相比,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孕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孕妇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孕期控制体质量指数、胎儿体质量可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和分娩及产科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应用经会阴超声成像技术,测量94例初产妇产后6~8周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与30例未孕妇女行对照研究,分析妊娠和产科相关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结果94例入选产妇中阴道分娩组50例,剖宫产组44例,两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而产前体重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阴道分娩组有15例(30%)发生过压力性尿失禁(SUI),而剖宫产组有4例(9.1%),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及未孕妇女两两相比,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产前有SUI、产钳助产及会阴撕裂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和分娩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增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潮州市已育妇女分娩次数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已育妇女335例,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剖宫产2组,按分娩次数分为生育1胎者、2胎者、3胎者3组,对所有筛查妇女进行盆底功能进行检查,计算各组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组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顺产组低(P>0.05),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3组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渐下降(P<0.05)。结论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女性盆底功能的作用,而分娩次数的增加有损害妇女盆底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的表达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UI组)、30例盆底组织膨出患者(POP组)及6例无SUI和POP的直肠癌患者(对照组),术中行肛提肌活组织检查(活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结果 POP组和SUI组肛提肌中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降低(P<0.01)。POP组和SUI组比较,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女性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及结蛋白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选择性剖宫产(剖宫产组)和经阴道分娩(顺产组)的初产妇各250例,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Valsalva动作时前、中、后盆腔有无器官脱垂并测量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观察静息、缩肛动作、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变化并测量其面积.结果 顺产组出现盆腔器官脱垂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剖宫产组(P<0.05),且脱垂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重于剖宫产组(P<0.05);顺产组在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顺产组在静息、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时其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经阴道顺产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大于剖宫产组,盆底三维超声是产后筛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项客观而简单且值得推广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住院分娩的无剖宫产手术史且行阴道分娩的6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和母婴结局、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115例产妇中,48例直接行剖宫产,经阴道试产成功47例(70.1%).A组的新生儿窒息、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分娩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应进行严格的阴道试产指征的筛选,然后进行严密的产程监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陈晓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23+25-23,2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应用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10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应用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经阴道分娩的产后2h出血量、产程时间、产后发热情况、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瘢痕子宫行剖宫产组比较,瘢痕子宫组的产后2h出血量多,产程长,切口非甲级愈合率高,住院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产妇,只要有试产的条件,阴道试产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分娩方式,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广大产科医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