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月筱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7,(2)
黄曲霉毒素是某些黄曲霉菌和寄生性曲霉菌所产生的肝毒性代谢物。现已证实,像花生、棉籽、小麦、大米、大麦、椰子、玉米、干豌豆、燕麦、甜薯、小米和木薯等农作物均能被黄曲霉菌寄生产生黄曲霉毒素。由于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和家禽的最佳营养品,能否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甚为重要。关于寄生性曲霉菌在大豆上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报道很少,并且是有争议的。Shotwell等在一次现场调查中发现,866份样品中50%有被黄曲霉菌污染,但毒素污染率仅0.8%。Chang等虽然在发霉的大豆上分离出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NRRL 2999菌株,但未检出毒素。可是Davis等在Bragg变种大豆上 相似文献
2.
阙惠芬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1)
过去不少资料报导食物中含有抗真菌或抗黄曲霉毒素(AFT)的活力,可能抑制寄生曲霉菌生长和 AFT 产生。其中 Levi 等(1968)曾化验了58份明显发霉的绿色咖啡豆样品,未检 相似文献
3.
大蒜抑制寄生曲霉生长及真产生黄曲霉毒素之初步研究蔺新英,梅行(指导),赵秀兰,张其宸(山东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济南250012)APreliminaryStudyontheInhibitoryEffectofGarliconAspergi... 相似文献
4.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7,(4)
照射可延长农产品的贮藏期,但同时也可能提高其中某些霉菌的生活能力。作者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照射对促进某些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照射后这几种食品的黄曲霉毒素均有相当大的增加,其范围波动在31.4~84%之间。见下页表。照射后食品中霉菌毒素增加的原因,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照射引起了食品的某些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5.
6.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5,(4)
黄曲霉毒素是已知化学性致癌物中最强者,也有人提出是引起儿童肝硬变的病因之一,对死于急性脑炎和内脏脂肪变性的儿童尸检时,在不同组织中均发现黄曲霉毒素。粉色镰刀菌变种禾谷镰刀菌的某些菌株也能产生有毒的代谢物,它们被猪食后会产生有害作用,如阴门水肿,睾丸 相似文献
7.
余桪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5)
本文作者用~(14)C-亮氨酸观察了 AFT-B_1、AFT-G_1和 AFT-M_1对大鼠肝脏中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特别着重讨论对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体重80—100g 雄性 Wistar 大鼠分别腹腔注射0.2ml 的 AFT-B_1、AFT-G_1和 AFT-M_1二甲亚砜溶液,剂量分别为6、12、6mg/kg,每组6只。24小时后再腹腔注射1-~(14)C 亮氨酸(10μCi/100g 体重),3小时后处死。在体外试验中,大鼠在给与毒素后24小时处死。测线粒体与上清液(胞浆)中的肝蛋白质合成。结果表明,注射 AFT-B_148小时后,肝 相似文献
8.
苗伍阳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75,(1)
霉菌毒素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五类: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光过敏皮炎物质和其他等。它们对人畜健康威胁很大,如日本的黄变米中毒,英国的“火鸡×病”,苏联的醉谷病和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霉菌毒素不仅使人畜在短期内大量摄入引起急性中毒,而且长期、少量、持续摄入可引起癌肿。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对此都很重视,组织相当的人力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7,(3)
本文报导了某些微量金属以其盐类加入液体基础培养基中,对寄生曲霉NRRL 2999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影响。除锌外,在加入这些微量金属后,对培养液过滤所得菌丝体干重以及培养液最后的pH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基础培养基成份:甘油20克/升,NH_4NO_(?)1克/升,KH_2PO_4 0.9克/升,K_2HPO_4 0.7克/升,MgSO_4·7H_2O 0.75克/升。微量金属加入量Cu~(2 )、Mn~(2 )、Zn~(2 )、Fe~(3 )都为1微克/毫升,Ca~(2 )为10微克/毫升。被观察的金属按试验设计以不同浓度加入。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7,(2)
本文研究了在AMY培养基中,加入醋酸钠和丙酸盐,在28℃培养7天,对寄生曲霉NRRL2999的生长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以便确定可能利用此化合物作为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方法。AMY培养基是含有葡萄糖5~6%和酵母膏2%的液体培养基,其pH为4.5时,于100毫升中加入醋酸钠1克或大于1克时,便完全阻止了霉素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在加入0.6及0.8克时,仍部分地抑制霉菌生长,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分别减少70%和99%。实验结果表明,醋酸钠在AMY培养基中抑制寄生曲霉的作用与pH有关。当pH为5.0和 相似文献
11.
12.
赵英姿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8,(3)
本文介绍用一种改良的椰子琼脂培养基(CMC)筛选黄曲霉毒素的方法。用当地购得的Baker和Trepical椰子片加热水制成匀浆,过滤,调节滤液的pH至7,加2%琼脂,高压灭菌后制成平板,即为CMC平板。将黄曲霉菌株接种于倒置的CMC平板中心,经26~28℃培养,使平板上形成一个大的菌落。在长波(365 nm)紫外光下定期观察菌落反面有无蓝色荧光。以2%酵母浸膏-20%蔗糖(YES)培养物比较,并以未经接种的CMC平板作对照。结果表明,产毒菌株在CMC平板上可见蓝色荧光,而在YES琼脂平板上未见荧光。进一步用化 相似文献
13.
杨愈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7,(4)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在日本广泛用于制造酱油曲(koji)和豆酱(miso)。一般认为这种霉菌不能够产生黄曲霉毒素。虽然如此,作者发现将NRRL 1988株米曲霉接种在豇豆上,产生相当大量的黄曲霉毒素B_1、B_2、G_1和G_2。 相似文献
14.
马凤楼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1,(5)
作者以往实验表明,辐射后的小麦,其黄曲霉毒素(AFT)量增加同时伴随脂肪酸量的增加。本文作者进一步观察了一些脂肪酸对AFT产生的影响。实验用Adye和Mateles(1964)的液体培养基,分装于若干三角烧瓶各50 ml,分别加入40 mg由花生油制备的混合脂肪酸(MFA),及5mM各种单一的游离脂肪酸(FFA),并设对照。以一高度产毒的寄生曲霉菌株(NRRL2999)制备成均匀的孢子悬浮液(约8×10~5孢子/ml),分别接种1 ml于上述各液体培养基中。所加入的FFA有饱和脂肪酸(SFA)包括月桂酸(C 12∶0)、肉豆蔻酸(C 14∶0)、棕榈脂酸(C 16∶0)和硬脂酸(C 18∶0);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体内黄曲霉毒素加合物的形成可能是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关键步骤。本文就黄曲霉毒素加合物的形成、结构、测定方法以及在肝癌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9.
20.
胡文娟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6,(4)
由于粮店与加工厂每天购进很多粮食要立刻检验,因此作者建立了直接用紫外光(365毫微米)检验玉米粒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将市售玉米样品34份,各分成两份,重量各为一公斤,将一份样品全部磨碎,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另一份先过12/64号筛,过筛的为玉米碎片与杂质,在紫外光下用镊子将其中带有绿-金黄色荧光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