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芍药甘草汤治疗疑难性腹痛的体会朱明军,周军丽河南省中医院(450002)路永清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462100)主题词芍药甘草汤/治疗应用腹痛/中医药疗法芍药甘草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仲师设此方用于治太阳病表虚证,阴阳俱虚之人感受...  相似文献   

2.
付国魁 《河北医学》1996,2(2):171-172
葛根芩连汤证浅析(河北省沙河市医院054100)付国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伤寒论》之第34条,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文中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88-192
笔者从《伤寒论》中对比两阳合病的方证入手,认为芍药四物解肌汤乃是黄芩汤基于儿科生理特点的化裁,而升麻葛根汤所治为疮疹,是针对伤寒发热疮疹的特殊病症及患者群演变而来,其理论源于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又与典型的太阳与阳明合病有所差异,其病机为“五脏毒秽”结于阳明,并受外感寒邪引动,这与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疮疹的证治论述完全一致;芍药四物解肌汤去黄芩加炙甘草化裁升麻葛根汤的演变规律是必要的,符合小儿疮疹的病理特点。以经典的角度解释升麻葛根汤的方证较历史上对升麻葛根汤的认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浅谈表证     
谢君成  曾纪斌 《中医学报》2020,35(8):1660-1663
外邪侵袭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表证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解肌;太阳伤寒证则以麻黄汤祛风散寒。阳明表证有汗出,则治以桂枝汤;无汗而喘,则治以麻黄汤。少阳表证包括少阳中风证和少阳伤寒证,常以小柴胡汤解肌透邪。太阴亦有表证,桂枝汤为治疗太阴表证的主方。少阴病多以里虚证为主,但亦有表证,常以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扶阳解表。厥阴为六经之最里,亦有表证,包括厥阴中风和厥阴伤寒,常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5.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瘟狂”等。该方在《伤寒论》中三次出现。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汁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但运用此方的根本一条是要抓住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  相似文献   

6.
理中丸首见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及《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治疗伤寒太阳病下利不止,或寒性霍乱之患者。后世医家化丸为汤,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方用药简练,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创著几方,运用于下利,血症、腹痛、黄疸等病,疗效可靠,兹介绍于下: 下利脓血案  相似文献   

7.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证”篇中,治太阳中风所用桂枝 汤,用药少而疗效佳。桂枝汤除可治太阳中风外,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亦能用之。其药组成具有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之功。作者在临床中运用其方,治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所致偏泪证、桂枝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病之脾胃虚寒证、奔豚证,痹证之痛痹证等多种病证,均得以痊愈。在临床实践中,深感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准、用药精、疗效高。尤以祛雅不伤正,保卫气,存津液,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之平衡,从而达到阴阳自和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与研究概况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药效学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方法: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第14条、第15条、第18条、第20条、第21条、第22条、第43条及第62条,并参成无己的注释,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读作qing jīji),是邪阻经脉和汗多伤津,筋脉失养共同导致的结果,故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养津,舒缓筋脉。②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津液过盛,筋脉受到浸滋,柔韧过度,弹性不足,就会出现瘫软乏力,湿气盛的病人即会如此,和动物皮筋浸泡后失去弹性一个道理。如果阳气过盛,阴津匮乏,则筋脉失于濡润,刚性有余,柔韧不足,就会出现拘急痉挛,就像动物皮筋风干太过有如干柴一般缩紧坚硬。③漏汗症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是纠正气津损伤的原因,加用附子是弥补汗出过多的结果,前者是"急则治其标",后者是"缓则治其本"。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是手少阴心阳受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手、足少阴心、肾阳气均受损伤。⑤"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并非是太阳中风兼证,而是喘家罹患太阳中风的治疗措施。结论:《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治疗的条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的十枣汤证不是太阳中风的类似证,而是大阳中风的一个特殊过程。152条所述之证不应当笼统的称之为十事汤证,而是太阳中风胸胁停饮证。本条的意义主要在于阐述太阳中风胸胁停饮的发病过程、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表解里未和”才是真正的十事汤证。  相似文献   

11.
防己黄芪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名方之一,用治太阳表虚之风水及风湿病.现代防己黄芪汤临床应用广泛,内科可用治痹证、水肿、喘咳、臌胀等,骨伤可用治骨折愈合后肿胀等症.通过系统分析整理防己黄芪汤的中医古籍文献资料,对其历史渊源、组方加减、药量、药味炮制及主治病症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统计获得文献古籍115...  相似文献   

12.
浦琼华  廖华君  张红陶 《中医学报》2019,34(9):1840-1843
现代医家大多将皮肤瘙痒病的病位归之于肺,责之于风、湿、热、瘀等。然早在汉代,张仲景便从六经"三阳"的角度辨治:其在太阳,其位最表,故宜汗之散之,可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等治之;其在阳明,病为在里,故宜清之利之,可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皮炎汤等治之;其在少阳,病为半表半里,故宜和之解之,可选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治之。然而,临床病证往往错综复杂,治疗时不可拘于一经,需灵活辨治,方可收到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14.
肾病的临床表现多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可分为以下几类:(1)发表利尿剂,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2)和枢利尿剂,方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3)温里利尿剂,方如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肾气丸等。可见,从青龙汤证、五苓散证,再到真武汤证,是一个正气不断损耗,表邪入里的过程,是一个从太阳寒水气化不利向少阴君火气化不及转化的过程。以六经气化的思维模式来归纳小便不利的证治,执简驭繁,可以提高肾病水肿的临床辨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热性病,在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着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早在《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论述:“风老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内、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当时治疗热性病的经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辨证治疗外感热性病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如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太阳病的证治,指出由于腹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从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  相似文献   

16.
不寐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多以太阳经证营卫失调为主,可从桂枝类辨证治疗。阳明辨治:多因阳明腑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治宜承气汤、栀子豉汤除烦祛热。少阳辨治: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而至失眠,治宜柴胡类和解少阳。太阴辨治:寒湿郁积而致虚火上炎,治宜附子类温阳。少阴辨治:多表现为心肾不交而致失眠的少阳热化证,治宜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多为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治宜乌梅丸等。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为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涎唾多,《千金翼方》复脉汤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不绝。作者以炙甘草汤治疗老年、危重病人呃逆,收效较好。所收治病例有脑溢血并呃者4例,脑血栓并呃者2例,肝癌并呃者1例。以上7例,男5例,女2例,年龄60~80岁;服药1—3剂,呃逆停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张仲景治"黄"三证(即偏于治疗湿热兼里实的茵陈蒿汤证、偏于治疗湿热郁阻三焦的栀子柏皮汤证以及偏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证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证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张之梅(河南省新乡市市政工程处医务所,453003)主题词归脾汤/治疗应用;神经衰弱/中医药疗法;贫血/中医药疗法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仲。降及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阳明病以腑热燥实之证为主,其治法主要以清、下二法为其正治之法。清法以白虎类方为主,又有第228条热郁胸膈治以栀子豉汤之清宣胸膈郁热、第229条阳明腑实尚未成形治以小柴胡汤之清透半表半里邪热、第232条太阳表热未除治以麻黄汤之发汗等方法治疗阳明热证。下法以承气类方为主,但又有第230、231条阳明胃气不降、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之枢机通利、第233条津液枯涸、燥屎不下治以蜜煎方(蜂蜜)之滋阴润燥、导下通便等方法治疗阳明不大便、大便硬之证。透过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麻黄汤证、蜜煎方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制及方药组成均说明阳明病中的权变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