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瘀血病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资料对58例SL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牡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无论有滞瘀血证表现,均存在血液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异常,而合并阏证者血粘度、微循环障碍更显著。这种凝血机制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10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EHF在病程早期血液粘稠性增高,全病程血液粘稠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晚期血液凝固性有所增加。提示血液粘度的异常可能是EHF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似可作判断EHF的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肺心病、糖尿病及甲状腺机能低下等共967例患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查的同时,观察其甲皱微循环,并以年龄可比的健康人125例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上述各疾病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增高(P<0.001),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显著减慢(P<0.01~0.001)、血管袢排列紊乱、异常血管袢增多且异常程度严重(P<0.01~0.001)。本结果提示:(1)上述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液均处于高粘滞状态;(2)高粘滞综合征时微循环出现明显障碍。此外,本结果也为血液流变学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肿瘤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者(肿瘤患者)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①在119例患者中991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②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步改变,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③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敏感而直观,在临床监测病情变化中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学采用FL,系列血流变仪,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45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及微循环指标,与40例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电冰时间均增高。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病机多虚实夹杂,标本互见。其本在于心气不足,其标均有不同的血淤表现。患者除常见的心绞痛、舌质紫暗、淤斑、淤点等传统血淤证候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尚可观察到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改变。据报道甲皱微循环变化与中医辨证可能存在内在联系。我们观察了83例冠心病患者,本文探讨中医辨证与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支(TAO)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及甲皱微循环检测,并以健康者作对比观察。结果:①TAO组多项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指标高于健康人组(P<0.05);②TAO临床分期之间其流变学各值亦有明显差别(P<0.05),③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各值亦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92.7%,截肢率为7.3%。表明血液流变学检测能反映临床病情轻重,可作为临床分期、中西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检测为活血化瘀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查,认为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的病情监测,予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50例不同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蛇毒抗栓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蛇毒抗栓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管袢较前清晰,袢顶渗出、扩张显著减轻、输入动脉与输出静脉之比恢复正常,血流加速,流态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亦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甲皱微循环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积极治疗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本文观察了20例老年单纯性糖尿病患者及41例同时合并有高血压患者与20例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对比情况,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140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55例健康人的甲襞循环变化,结果显示NIDDM患者甲襞微循环在管袢清晰度,变异程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袢周状态均较正常人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病程在5年以上的与5年内的患者比较,有微血管病变的与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比较,在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均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治疗前后比较,在形态,流态有显著差别。提示: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的观察有助于了解NIDDM患者的病情,改善微循环可能为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应用ELISA的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及正常人对照血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结果显示,CPHD患者TNF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Fn则明显降低(P<0.01),尤见于3例死亡病例的生前情况。提示(CPHD)患者外周血TNF升高和Fn下降可能是CPHD发病机制中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观察血浆TNF和Fn水平有助于估计CPHD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血压病进程中肾图的变化。方法:对49例不同期高血压病患者作131I-OIH肾图检查。结果:高血压病时常出现“慢性梗阻”型肾图(837%)。分期越高“慢性梗阻”及损伤型改变越明显(P<001);131I-OIH肾图正常-轻损型与中损—重损型患者的病程、BUN、Cr和平均血压(MAP)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和P<005)。结论:高血压病肾小球、肾小管的损害,造成“肾实质梗阻”逐渐加重是出现“慢性梗阻”型肾图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病分期越高、病程越长、MAP越高,肾图表现出梗阻及受损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该院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行多导睡眠监测的受试者,根据睡眠监测检查结果及是否合并高血压进行分组,鼾症组23 例,OSAHS组 32例,OSAHS合并高血压组31例;并根据高血压级别对OSAHS合并高血压组进行亚组分型,其中OSAHS合并高血压1级组9例,2级组9例,3级组13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血浆MMP-9水平及单个核细胞中 MMP-9 和 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OSAHS合并高血压组血浆MMP-9水平、单个核细胞MMP-9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鼾症组和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合并高血压3级组血浆MMP-9水平、单个核细胞MMP-9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OSAHS合并高血压1级组及2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MP-9水平、 MMP-9 mRNA及NF-κB mRNA的表达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呈正相关(P<0.05),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呈负相关(P<0.05).血浆MMP-9水平与单个核细胞MMP-9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单个核细胞MMP-9 mRNA的表达与NF-κB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MMP-9水平、 MMP-9 mRNA及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在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明显增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MMP-9在OSAHS合并高血压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受NF-κB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者不同病理状态时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方法:12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组(70例,其中血清肌酐正常33例,氮质血症17例,尿毒症20例,伴有高血压33例)、急性肾炎组(12例)、肾病综合征组(38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肾小球疾病患者及对照组血浆NO浓度,并对各组NO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组患者血浆N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氮质血症者、尿毒症者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血清肌酐正常者(P〈0.01),尿毒症者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氮质血症者(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者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不伴高血压者(P〈0.001)。结论:在肾小球疾病的早期病程中NO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晚期肾小球疾病随着肾功能恶化血浆NO浓度下降;NO亦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心力衰竭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者糖脂代谢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299例原醛症患者分为醛固酮瘤组(APA组,n=103)、单侧结节性肾上腺增生组(UNAH组,n=52)和双侧肾上腺增生组(BAH组,n=144),以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就原醛症患者血尿醛固酮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原醛症患者餐后30min和60min血糖值及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原醛症患者中,APA组餐后60、120min血糖和餐后60、120、180min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BAH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AH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原醛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与24h尿醛固酮及血基础醛固酮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脂代谢异常与患者原醛症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程度较轻。在原醛症亚型中,BAH患者糖脂代谢异常较为明显,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并肺栓塞(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66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66例恶性肿瘤无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对比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给予不同治疗方法的转归。结果原发肿瘤类型在肺栓塞及非肺栓塞组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P=0.036)、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P=0.347)、冠心病(P=0.03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05)、Ⅲ-Ⅳ肿瘤(P=0.023)、中心静脉置管(P=0.012)、凝血异常(P=0.005)、静脉血栓(P=0.003)、血氧分压(P=0.003)、化疗周期(P=0.008)、长期卧床(P=0.006)临床指标在肺栓塞组与非肺栓塞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P=0.042)、既往有高血压病(P=0.03)、冠心病(P=0.04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042)、肿瘤分期Ⅲ-Ⅳ期(P=0.001)、有中心静脉置管(P=0.002)、有凝血异常(P=0.000)、有静脉血栓(P=0.000)、血氧分压〈60mmHg(P=0.001)、化疗周期≥6次(P=0.008)为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与一般支持治疗对比(χ2=9.159,P=0.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分期Ⅲ-Ⅳ期、有中心静脉置管、有凝血异常、有静脉血栓、血氧分压〈60mmHg、化疗周期≥6次为恶性肿瘤并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恶性肿瘤并肺栓塞患者,积极抗凝溶栓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147例SLE病人的心脏表现特点及其与抗dsDNA抗体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LE有心脏损害的占59%(87╱147)。血清中抗dsDNA抗体水平(25.10)显著高于无心脏损害的SLE病人(17.20),p<0.001。前者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的占55%,后者占36%,P<0.05。我们推论,SLE病人半数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免疫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肾微循环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8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尿(β2-MG)、血尿酸(UA)、血清胱抑制素C(CysC),根据结果分为有肾微循环障碍组和非肾微循环障碍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结果:有肾微循环障碍组冠状动脉狭窄率较非肾微循环障碍组高,且双支、多支病变更严重。结论:高血压患者肾微循环障碍与冠心病的发展有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晓蕾  贾鸿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361-1367
背景 相比发展成熟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出血等慢性病管理技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管理基本为空白。目的 通过对社区早期CKD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社区-家庭-自我管理,观察患者指标变化,分析此项工作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于2013-12-10至2014-03-09,采用随机系统抽样方法筛选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早期CKD患者,对患者实施社区-家庭-自我管理,共3年。对比干预前后患者体检指标、尿液异常发生率、用药依从性和随访依从性、CKD分期、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急性下降事件、住院次数、终点事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本研究选取CKD患者60例,失访1例,共纳入59例。干预后半年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尿酸(UA)水平低于干预前,CKD 2期者eGFR水平、所有患者eGFR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3年尿素氮(BUN)、CKD 1期者eGFR水平、CKD 2期者eGFR水平、所有患者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年收缩压、舒张压、HbA1c、TC、LDL-C、三酰甘油(TG)、Cr、UA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半年和干预后3年Cr、BUN、CKD 1期者eGFR水平、CKD 2期者eGFR水平、所有患者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年收缩压、舒张压、HbA1c、TC、LDL-C、TG、UA水平低于干预后半年(P<0.05)。干预前后,尿液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9,P<0.01)。干预前,用药依从性高者40例(67.0%),随访依从性高者21例(35.6%);干预后1年,用药依从性高者51例(86.9%),随访依从性高者48例(80.5%);干预后3年,用药依从性高者54例(92.4%),随访依从性高者50例(85.2%)。干预前,CKD 1期者19例(32.2%),CKD 2期者40例(67.8%);干预后3年,CKD 1期者26例(44.1%),CKD 2期者32例(54.2%),CKD 3期者1例(1.7%)。干预后半年及1年,各有1例(1.7%)患者发生eGFR急性下降事件;干预后半年及1年,各有1例(1.7%)患者住院。无其他终点事件发生。干预后3年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状况(GH)、生理健康(PCS)、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和心理健康(MC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采用社区-家庭-自我管理模式对早期CKD患者管理后,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代谢指标Cr、BUN、UA也呈现下降状态;规范的管理使患者用药和随访依从性改善,减少eGFR急性下降事件。从eGFR和尿液异常发生率来看,该项干预近期内可减轻肾脏损害,远期可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社区-家庭-自我管理对早期CKD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