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治疗组(5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口服,随访1年。治疗前后、随访期每3个月对两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分别给予记录,检验血清CRP、P-选择素浓度,并监测血压、肝肾功能、肌酶、血脂。结果随访1年后,治疗组房颤复发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CRP、P-选择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肌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6例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联合氟伐他汀(40 mg/d)口服,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别记录2组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房直径(LAD)、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和A峰峰值流速(V_A)、左房射血力(LAEF),并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3.3%vs 48.8%,P〈0.05);治疗12个月后,窦性心律时,对照组除LA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除LAD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房肌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在药物基础降压前提下,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来适可)40 mg和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加用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浆TM、VWF、PAI-1水平显著下降(t=2.21-3.57,P〈0.05、0.01),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t=3.27-8.47,P〈0.01)。结论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碘胺酮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和LVEDD分别为(42.85±3.45)mm和(48.54±3.70)m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而LVEF和CI分别为(46.86±4.20)%和(2.85±0.64)L/(min·m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mg和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胺碘酮,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5),左房内经(LAD)明显缩小(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能更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次、房性期前收缩发生频次、早搏频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与对照组的8.89%(4/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规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栓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82)相对照组(n=78)。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2.88±0.68)g/L,(1.36±1 02) mg/L,(8 78±1.99)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60±0.84)g/L,(1.98±0.98)mg/L,(11.32±2.68)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可能具有抑制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的效果及对心功能、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2例P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搏量(SV)等心功能指标变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测定患者血清中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等心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CI、SV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PAF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1、 2、 3级各 17例 (分 3组 )氟伐他汀治疗前后和 15例正常血压老年患者 (对照组 )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及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高血压各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1) ;但高血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高血压各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5 1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氟伐他汀 2 0~ 4 0mg d ,5个月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收缩压 (SBP)明显相关 (R2 =0 35 9,df=6 5 ,P <0 0 0 1)。结论 高血压本身是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氟伐他汀干预后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98例首次并发阵发性房颤且在1周内转复的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20mg/d,62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36例)。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复发及其持续时间,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1次血脂测定。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复发8例(12.9%),对照组复发15例(41.7%),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r=10.5,P〈0,01);治疗组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例(4.8%),对照组为9例(25.0%),差异具有显著性(x2=8.62,P〈0.01)。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血脂则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显著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周友根 《海南医学》2007,18(3):60-6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15例伴有阵发性房颤的中等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 非洛地平组(Ⅰ组)、胺碘酮 非洛地平 阿托伐他汀组(Ⅱ组)、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Ⅲ组),治疗随访1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PR)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组和Ⅱ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Ⅲ组(P<0.05),而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Ⅲ组CPR水平高于Ⅱ组(P<0.05),Ⅰ组高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低于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汀他汀及厄贝沙坦均能减少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厄贝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的疗效。方法将80例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吸氧、心电监护、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服步长稳心颗粒,共观察6个月。结果观察6个月后,治疗组在有效改善症状、复律时间、及胺碘酮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与步长稳心颗粒合用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可减少胺碘酮用量,缩短复律时间,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左房内径及复发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将58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另设正常人29例为正常组。治疗组给替米地沙坦80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在服药前、服药3个月分别测量Pmax及Pd、左房内径及房颤发生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可使Pmax和Pd明显缩短(P<0.05),左房内径稍缩小(P>0.05),房颤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1),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和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房颤发生率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替米沙坦可减少Pmax和Pd,减少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使左房内径有缩小趋势,并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个月,共有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失访,对照组有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24 h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3.00±3.37)次/min、(56.40±5.11)次/min,较治疗前(49.31±2.46)次/min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7.
李震  李红  寇丽娜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01-160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能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发生的概率及胺碘酮干预的评价。方法:选择110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观察组55例为CHD并AF患者;对照组55例无AF的CHD患者。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并对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干预后观察Pd变化。结果:Pmax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P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胺碘酮干预后43例转为窦性心律(占78.1%),25例Pd≤40ms(占45.5%)。结论:Pd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指标,胺碘酮对房颤患者Pd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施志雄  覃世坚 《右江医学》2004,32(2):114-115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观察 5 0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观察组 )的最大P波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 ,并与 5 0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max分别为 12 4.3 1± 10 .11ms和 10 6.12± 8.16ms ,Pd分别为 48.98± 7.81ms和 3 5 .69± 5 .0 6ms ,前者均大于后者 (P <0 .0 1)。在观察组 ,Pmax≥ 110ms时 ,预测敏感性为 76% ,特异性为 77.5 % ;Pd≥ 40ms时 ,预测敏感性为 96% ,特异性为90 %。结论 Pd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心电图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