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回肠末端的环肌增厚和其粘膜一起呈乳头状突入盲肠,形成回盲瓣,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肠括约肌。安静时其压力比结肠高2.76Kpa(20mmHg),同时回肠末端由回结肠动脉供血,其为终未血管。基于以上解剖学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距回盲瓣10cm内吻合易发生瘘的危险。但保留回盲瓣维持消化道的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2例因小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口距回盲瓣10cm以内,保留了回盲瓣,无一发生吻合口瘘,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1个月~5岁,2岁以下8例。小肠坏死原因:肠套迭8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2例,肠扭转1例,巨大系膜裂孔致游离肠管打结绞窄1例。切除肠管35~110cm,吻合口距回盲瓣平均4.5cm,最短者距2cm(4例),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平均住院13.5天,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王保宽 《中原医刊》2005,32(16):33-34
目的探讨未段回肠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部位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后。行造口式阑尾切除,经阑尾残端插入French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果16例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2~3d肛门排气,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7~10d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此手术方法较右半结肠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完整结肠,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别对于切除大量小肠的患者,可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此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 1983年 6月~ 1998年 6月 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 1例 ,骶前感染 1例。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16a。 2 4h排便中位数为 7次 (6~ 11次 /2 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回盲瓣对肠吸收功能的代偿有重要意义。我科成功地为2例距回盲瓣仅0.5cm和1.0cm回肠坏死的病儿,行了保留回盲瓣的回肠回肠末端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小肠切除后,保留回肠末端回盲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3例大量小肠切除后,仅能保留10 cm以内回肠末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表现。结论对于肠绞窄、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切除大量病变肠管后,保留回盲瓣对于预防短肠综合征有重要临床意义,保留回盲瓣对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防止结肠内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有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例近回盲瓣回肠切除吻合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例此术式患者手术情况,其中肠套叠、肠粘连、肠坏死、癌性梗阻各1例,均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未行肠外置造瘘术,观察术后病情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复发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2~3天肠道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感染及肠胃功能恢复缓慢的情况,术后8天拆除缝线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肠胃功能良好.结论:近回盲瓣回肠切除吻合术较传统的肠外置造瘘术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有较多的优势,但亦容易产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产生,因此术前术中应做好充分的评估和注意吻合的操作细节,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短肠综合征治疗的进展,回盲瓣功能的重要性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尽管保留回盲瓣的手术随之产生,但是,实际上回盲瓣无法保留的病例很多。为了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及其营养吸收,预防小肠结肠化和其产生的小肠炎性改变。我们设计了一种“回盲瓣重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9岁。15例中肠套叠3例,肠扭转7例,克隆氏病4例,肠结核1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探讨了回肠末端切除保留回盲瓣的意义、依据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在保证良好血运的条件下,尽量保留回肠残端长度,近端充分减压后,直接对端吻合.结果: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的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式保留了回盲瓣及其功能,减少了术后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评论     
回肠结肠动脉与结肠右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末支间虽有吻合,但吻合一般不充分。故该支动脉的损伤常可引起回肠末端、盲肠、阑尾与升结肠近端部分的坏死。因而在回肠末端病变手术时,一般均不主张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术。本文报道3例回肠外伤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获得成功。这样做的优点是保留了回盲瓣的功能,操作亦较简单,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对短肠综合征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保留回盲瓣对维持消化道功能的重要性,我们成功地施行了8例,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64岁,病因均为肠梗阻所致肠坏死,吻合部位距回盲部5~10cm,其中5cm以内者4例,最短的2例分别为1cm和1.5cm,均为端端吻合。术后无一例发生肠瘘,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2.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6例回盲瓣脱垂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及手术证实的16例回盲瓣脱垂患者的CT表现。结果所有患者CT均显示回盲部肠粘膜下大量脂肪密度影。4例显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11例显示肠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7例显示肠管壁较均匀性增厚,可见回肠肠粘膜套入形成半月征或环形征象,其中3例见偏心或外周气泡影。结论回盲瓣脱垂有其特征性CT表现,同时结合结肠镜及临床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瘘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1例60岁以上的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全系膜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残端吻合,术中用26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观察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使用26号气囊导尿管经回盲瓣行回肠插管造口术可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手术学中规定小肠切除后,其吻合口必须距回盲瓣15cm以上,以保证安全愈合。但我院1981年11月~1985年2月对小肠末段良性疾患致肠梗阻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其吻合口距回盲瓣15cm以内者共6例,均获安全愈合。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9岁,平均32.6岁。术中所见:回肠末段憩室炎致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2例,粘连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坏死2例,嵌顿性股疝致回肠末段坏死1例,回肠末段肿瘤致肠套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顺利恢复,2~4d肛门排气,6~10d伤口拆线,有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而愈.随访6~12个月消化功能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消化功能,易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44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15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25例,全结肠切除术2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均证实结肠肠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直肠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4次/日,平均2.3±1.1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5次/日,平均2.5±1.2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3~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日。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瓣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回肠切除末端留多长才能进行吻合,意见尚不统一。一般认为距回肠瓣15厘米以上方能行迴肠端端吻合术。我们先后对25例肠切除患者在距回盲瓣4~10厘米的情况下行一期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