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抗原Ki-67(Ki-67)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的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ER、PR、p53、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7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p53、Ki-67阳性表达率:87.3%、88.6%、84.8%、79.7%;ER的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R与病理类型、肌层浸润、组织分化有关;p53与组织分化有关;Ki-67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有关(均P0.05)。ER与PR的表达、p53与Ki-6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ER、PR、p53、Ki-67的联合检测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临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及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细胞间隙连接基因connexin (cx) 43及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 ,从转录及翻译水平探讨cx4 3基因及其蛋白、ER、PR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生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和SP免疫组织化学法 ,研究 37份子宫平滑肌瘤、2 0份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cx4 3mRNA及其蛋白、ER、PR的表达规律。结果 :子宫平滑肌瘤中cx4 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水平 (P <0 0 5)。ER、PR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与在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cx4 3mRNA及其蛋白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过度表达 ,提示对ER、PR有较强的反应性 ,对子宫平滑肌瘤分子机制和早期标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ER、PR、PTEN、p53及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ER、PR、PTEN、p53及Ki-67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PTEN、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85.5%、82.10和49.2%;Ki-67在癌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95%,平均为46.9%。②妊娠次数与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1,P=0.007),而发病年龄、分娩次数与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184,P=0.041;r=0.255,P=0.004)。③子宫内膜样腺癌ER、PR、p53阳性率与其他类型子宫内膜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155,P=0.028),其中I期患者ER阳性率高于Ⅱ期及以上患者(P=0.032)。⑤ER、PR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17,P=0.002;r=-0.317,P=0.000),但p53、Ki-67表达与其呈正相关(r=0.327,P=0.000;r=0.465,P=0.000)。⑥ER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142,P=0.046),在有无深肌层浸润上ER、PR表达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进行分子标志物的分子特征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和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Ki-67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逐渐降低(P<0.05),在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类型中表达有差异(P<0.05);C-erbB-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中表达为5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80.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正常子宫内膜仅有少量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表达为33.33%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为6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及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4种病理特征均有关(P<0.05)。结论 ER、PR、C-erbB-2和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生机制,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的阳性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3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3种受体的表达.结果:子宫肌瘤ER阳性率为60.00%,PR阳性率为70.0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ER、PR阳性率为40.00%、43.33%,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及VEGFR1、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子宫肌层组织(P<0.01);VEGFR2表达水平高于VEGFR1(P<0.05).结论:ER、PR、VEGF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VEGF及其受体蛋白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Ki-67,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绝经前和30例绝经后患者EP组织Bcl-2,BAG-1,Ki-67,ER和PR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EP组织中Bcl-2、BAG-1和Ki-67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和PR在2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EP组织中Ki-67的表达低于绝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绝经前、后EP组织中Bcl-2,BAG-1,ER和PR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EP组织Ki-67与PR呈正相关(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Bcl-2,BAG-1,Ki-67,ER和PR可能在EP的病理改变的不同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癌基因表达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7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照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TEN、p53和Ki-67基因的表达,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125、CP2、CA199及唾液酸(SA)等肿瘤标志物,分析各项肿瘤标志物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病理分期ER、PR、PTEN、CA125和CP2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ER、PR、Ki-67和S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浸润深度PR、CA125和CA199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ER、PR、CA125和CP2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脉管内癌栓CA125和S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腹水癌细胞CA125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危组PR表达显著低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Ki-67、CA125、CA199和CP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两组中ER、p53、PTEN和SA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Ki-67、CA125、CA199和CP2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β受体在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 β)、雌激素受体α(ER 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孕妇女和相同年龄段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 ER β与不孕的关系以及 PR 对其表达的调控.方法宫腔镜直视下钳取35例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同时取25例相同年龄段的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ER β、ER α、PR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ER β在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腺体中明显表达,在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表达下降或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同组标本中, ER β含量与 PR 含量成直线负相关.结论 ER β在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广泛表达, ER β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不孕有一定关系,且 PR 抑制其表达.  相似文献   

9.
人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了解p53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肌瘤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化法。结果: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5.52%,高于子宫肌壁的雌、孕激素受体36.36%的阳性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60例子宫平滑肌瘤p53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18.83%,良性平滑肌瘤组、富细胞型及子宫肉瘤组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33%、15%和40%。肉瘤组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肌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雌、孕激素对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均有一定作用。人子宫平滑肌瘤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女性生殖道上皮源性肿瘤,而与人纤维源性肿瘤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及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R、ER、PR的表达。结果:①子宫内膜细胞普遍存在AR的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②A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患者FIGO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下降(P=0.011;P=0.047),而与患者发病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有无浸润无明显关系(P>0.05)。③AR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01;r=0.275,P=0.003)。结论:A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AR阳性表达者的生物学行为较好。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具有孕激素受体(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近年来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在子宫平滑肌瘤治疗中是很有前途的药物之一。现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癌)组织中,与张力蛋白同源、在第10号染色体有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的突变,高于Ⅱ型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也高于Ⅱ型内膜癌。有研究认为,PTEN可以调节ER。本研究通过检测FFEN与ER、PR在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3者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3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探讨其与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ER、PR表达;患者均行宫腔镜下IUA分离术,术后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随访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结合宫腔镜复查结果,分析PR、ER受体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腺体及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727,P=0.453);P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63.64%和54.5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503);E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70.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8)。结论:患者子宫内膜PR的表达不能预测预后;ER表达水平与疗效呈正相关,其可能成为IUA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雌孕激素受体甲基化与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异常表达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预后显著相关。表观遗传学对于肿瘤的研究显示:DNA异常甲基化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最新研究显示ER,PR异常甲基化与子宫内膜癌发展、预后等密切相关。阐述两种受体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7例,检测并比较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L1CAM、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L1CAM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ER、PR关系。分析L1CAM表达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L1CAM阳性表达更高,ER、PR阳性表达更低(P <0.05);L1CAM与ER、PR呈负相关性(r=-0.298、-0.556, P=0.003、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ER、PR是影响癌组织中L1CAM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P <0.05);L1CAM评估生存预后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697;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低表达L1CAM的患者生存率较高。结论 L1CAM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ER、PR呈负相关性;L1CAM阳性表达可对组织分化、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具有孕激素受体(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近年来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在子宫平滑肌瘤治疗中是很有前途的药物之一。现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及其机理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urvivin、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绝经前息肉组27例,绝经后息肉组23例)及同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绝经前对照组20例,绝经后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Survivin、Ki67、ER、PR表达的检测目的(1)绝经前:Survivin、Ki67、ER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96±5.68时83.67±20.25.32.46±35.95对12.43±25.88,85.59±27.08对73.46±32.03,P均<0.05).ER、PR在息肉组间质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6±33.10时50.31±24.43,73.05±25.42对61.30±30.49,P均<0.05).(2)绝经后:ER、PR、Ki67、Survivin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97.42±7.19对49.06±26.41,93.25±25.14时56.67±29.68,30.70±37.95对0.50±0.89,100.00±0.00对0.02±0.01,P均<0.05);在息肉问质PR表达与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2±31.19对50.00士23.14,P>0.05).结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局部ER、PR的分布失衡及细胞增殖亢进和凋亡抑制有关.(2)绝经前息肉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增殖亢进、凋亡抑制为主要发生机制.绝经后息内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ER、PR分布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10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学特征,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患者年龄31~53岁(平均41.1岁),除2例外,均为生育期妇女。4例为不孕症患者。肿瘤4例位于子宫下段,1例位于宫颈口,4例位于宫体部,1例位置不详。7例行息肉切除或刮宫术,3例行子宫切除术。组织学上,不规则腺体呈息肉状增生,细胞具有非典型性,间质可见平滑肌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中7例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病例间质均显示SMA和Desmin(+),腺体显示ER和PR(+),p53(-),Ki-67增生指数10%~20%。随访9例,随访时间3~92个月(平均41.3个月),其中1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在初次诊断后15个月复发,行二次息肉切除术,术后17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无复发。其余8例无复发表现,体健。结论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具有特征性组织结构:即在平滑肌纤维间质中出现具有细胞学异型性的复杂增生的腺体,因而最需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鉴别。典型的病例临床过程良好,部分病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病变可复发。  相似文献   

19.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6):435-441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并分析影响其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福建省16所省、市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共38例,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肌瘤组织中FH、2-琥珀酸-半胱氨酸(2SC)、结蛋白(desmin)、p16、p53、CD10、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38例患者均随访术后复发情况, 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6~76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临床特点:38例FH缺失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年龄为(42.5±7.4)岁, 多数(21例, 55%)为体检发现肌瘤, 肌瘤最大径为6.0 cm(5.0~7.5 cm);手术方式:行肌瘤剔除术23例(61%), 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15例(39%);手术途径:腹腔镜手术27例(71%), 开腹手术11例(29%);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发现患有肾细胞癌。(2)病理特征:常规病理检查镜下观, 非典型性核细胞呈局灶或弥漫分布, 可见嗜酸性核仁及核内包涵体, 胞质内见玻璃样小球, 核分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开腹直视下射频消融子宫肌瘤后 ,观察射频消融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的影响 ,初探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 :30例需开腹行子宫切除术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分别用 0 .5cm、1.2cm长的射频自凝刀行肌瘤部位射频消融 ,治疗后立即切除子宫 ,作为试验组 ,并于消融灶中心 (A组 )、边缘 (B组 )、边缘外 1cm(C组 )、边缘外 2cm(D组 )处取材 ,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ER、PR水平 ;选同一子宫上未做射频治疗的肌瘤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 :射频治疗后 ,消融灶中心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 ,ER、PR无表达 ;消融灶边缘肌瘤细胞变性 ,ER、PR表达减少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1cm ,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 ,但ER、PR表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2cm ,ER、PR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射频消融技术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ER、PR的表达丧失及低表达是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治疗子宫肌瘤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