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占斌  刘金虎 《西部医学》2010,22(5):837-838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对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饼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2周的肝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三维超声引导下PTCD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为100%,术后饼发症发生率3.33%,与X线下,二维超声引导下的PTCD术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后2周的肝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超声导向行PTCD术优于X线下和二维超声下导向穿刺,其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高,术后饼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 PTCD)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对40例梗阻性黄疽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内置管引流,首次成功率达95.0%,二次成功率达100%,并发症2例(5.0%).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内置管引流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应成为PTCD术的首选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方法。方法: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31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结果:1次穿刺成功率为90.3%,2次穿刺成功率100%。患者症状减轻,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疗效明确,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玲  唐寒秋 《医学综述》2011,17(20):3194-319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治疗,术后观察生命体征、胆汁引流量、临床症状及置管后1周胆红素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腹膜炎表现和出血症状。结果 32例患者置管成功30例,成功率为93.75%,2例置管失败。置管引流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胆红素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方法简便、安全、微创、痛苦少的特点,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洪兵  顾菊红 《医学综述》2008,14(18):2868-286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1997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海门市三厂医院就诊的梗阻性黄疸3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结果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胆管引流1次成功率为80%(24/30),2次成功率为90%(27/30),3次成功率为96.7%(29/30),PTCD置管成功为26例,置管成功率为86.7%,仅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出现出血,经充分引流并使用止血药物后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胆管引流准确率高,成功率高,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对解除梗阻性黄疸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刺肝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对不适宜手术的45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病因包括肝癌、胆管癌、胆囊癌和胰头癌,在3D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患者全部一次穿刺成功,置入导管后肝功能好转。结论:3D超声引导下PTCD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较为安全、有效、费用低、疗效显著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在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观察胆汁引流情况,有无并发症,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均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97.40%(37/38),二次置管成功率2.6%(1/38);术后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8.
闫胜利  李慧  张玲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1):1315-1317
目的:分析超声、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优缺点。方法: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穿刺右叶胆管24例,左叶胆管6例。DSA下成功放置胆道支架30例。结果:1针穿刺成功率及置入支架成功率10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内胆红素值明显下降,2~3周黄疸基本消退。结论: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的操作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PTCD治疗.15例彩超引导下进行,6例彩超引导下穿刺成功后,与X线结合下进行.其中1例置入内外引流管.结果 彩超引导下1次穿刺成功率95.24%(20/21),2次成功率4.76%(1/21).除1例彩超下因靶胆管细小(≤4 mm)无法置入引流管外,均成功置管.其中2例彩超下置管后引流量少,经X线透视下调整引流管位置后则通畅.未出现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一周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平均下降82.5 μmol/L.结论 彩超引导下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与X线结合下应用可提高引流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结合X线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彩超结合X线引导下行PTCD,并对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35例,成功率97.2%。1例患者术后2周导管滑脱外,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恶性梗阻性黄胆患者,应用彩超结合X线引导下行PTCD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准确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87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48例,观察组)和X线引导穿刺置管引流(39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黄疸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45例(93.8%),发生并发症2例(412%);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29例(74.3%),发生并发症8例(2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黄疸消退情况相似。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对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恶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25例单发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首次成功穿刺23例,成功率为92.00%,二次全部穿刺成功,二次成功率为100%,其PTCD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8.00%;5例多发囊性病变者首次穿刺与置管成功率均为80.00%。随访结果提示,单发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88.00%;多发者,临床控制1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在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PTCD方案,有其较高的治疗效率,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创新》2015,(25):140-14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对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恶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25例单发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首次成功穿刺23例,成功率为92.00%,二次全部穿刺成功,二次成功率为100%,其PTCD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8.00%;5例多发囊性病变者首次穿刺与置管成功率均为80.00%。随访结果提示,单发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88.00%;多发者,临床控制1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在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PTCD方案,有其较高的治疗效率,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该治疗对黄疸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2例1次置管成功率90.63%(29/32),2次均成功,引流量300~700ml/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黄疸大幅下降。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准确性高、灵活、安全、实时。实施胆管引流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重症胆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该院采用C臂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胆管内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急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C臂引导下PTCD术102例,穿刺并置管成功94例,成功率92%,并发症7例,发生率6%;对照组56例穿刺置管成功48例,成功率86%,并发症5例,发生率9%。结论 C臂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创伤小,显效快,并发症少,对胆道梗阻性黄疸、胆道急性感染,以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X线引导与联合超声定位导向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在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单纯X线引导(X线组)和X线联合超声定位导向组(联合超声组),各20例,记录2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对比剂使用量、透视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测定2组病人术前术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血清生化指标,观察并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超声组1次穿刺成功率较X线组明显提高(P<0.05),联合超声组平均穿刺次数、对比剂使用量、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均较X线组明显缩短(P<0.01);2组病人术后DBIL、AST、ALT等血清生化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0.01);2组TBI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超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X线组(P<0.05)。结论:单纯X线引导与联合超声定位导向PTCD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均能起到较好的减黄效果,但相对单纯X线引导,联合超声定位导向应用价值更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洼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U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恶性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肝胆管穿刺胆汁引流,139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引导下PTCD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解决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周兆海 《中国病案》2008,9(4):42-43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53例,均采用B超引导的PTCD术治疗,术后常规X线下胆道造影。结果PTCD术穿刺一次成功41例,2次成功12例,无失败,无显著并发症发生。51例黄疸明显减轻,食欲体重增加,2例黄疸增加,术后最长生存期2年。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