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患者男,31岁。5年前开始频繁左侧偏头痛发作,每年2~3次,每次持续20~30天。发作期间每天均出现3~5次。均无明确诱因突然从左眉弓开始,迅速扩展至眶周、前额、颞顶、面颊和枕部,呈锤钻样剧烈跳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宁和哭喊大叫,伴有鼻塞、流涕、流泪和左侧头面部(包括眼结膜) 相似文献
2.
丛集性头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匡培根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8(1):39-42
丛集性头痛 (曾称蝶腭神经痛、睫状神经痛、Vidian神经痛、Sluder神经痛、偏头痛样神经痛、岩神经痛、组织胺头痛、Horton头痛 ) ,是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其特点为密集 (群集、丛集 )短暂头痛发作 ,剧烈、锐痛、爆炸样、位于一侧眼眶、球后、额颞部 ,伴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堵及 /或Horner综合征。丛集期持续数周至数月。好发于男性。无家族遗传史。为罕见的头痛类型。发病机理认识丛集性头痛已有约 2 5 0年 (Isler ,1993) ,但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Ekbom(1970年 )首先发现在丛集性头痛患者…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例丛集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探讨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42岁女性患者,反复头痛6天,每天发作1~2次,持续2~3小时,表现为左侧持续性剧烈头痛,伴左眼流泪,入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根据患者结合头痛发作频率、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考虑丛集性头痛可能,予以泼尼松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诊六个月无复发。丛集性头痛可通过药物及避免诱因来预防发作,其急性发作期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及微创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丛集性头痛易误诊为其它类型的头痛,因此本文分析了本院1989年~1995年96例丛集性头痛,以共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年龄与性别:男72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3∶1。起病年龄25岁~48岁,平均年龄36∶5岁,其中30岁~40岁占绝大多数(70%)。 1.2 临床表现 1.2.1 头痛发作频数 多数患者(72例),每日发作1次,隔日发作1次者18例,每日发作超过2次者6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80分钟。 1.2.2 头痛部位和性质 92例为1侧头痛,有4例为整个头痛,其疼痛性质为严重头痛,主诉为刀割或烧灼感,患者难以忍受、坐立不安。多数患者(72例)伴同侧流泪、流涕、鼻塞和眼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6.
例1:男,34岁.饮啤酒后,感前额部剧烈疼痛,感到恶心,未呕吐.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常规正常,头颅CT、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正常,诊断为丛集性头痛.经口服消炎痛、肌肉注射冬眠灵,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特殊类型偏头痛,因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对丛集性头痛无特效治疗,一般多给予麦角胺制剂、苯噻啶、心得安和中成药等口服,可减轻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不能终止其发作。为探讨高压氧(HBO)对其治疗的疗效,1999-01/2001-123年间对20例患者行HBO治疗。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导5例丛集性头痛患者用利多卡因溶液滴鼻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4~70岁,病期为2月至5年。每次头痛发作持续30~180分钟。1例头痛发作为双侧性,不伴植物神经症状;4例为单侧发作伴植物神经症状(结膜充血、流泪、鼻充血、流鼻涕、睑下垂及瞳孔缩小)。5例者均以硝酸甘油0.4mg舌下含化1小时内(平均32分钟)诱发头痛发作,共10次。头痛特点与程度与自发性发作相似。 相似文献
9.
丛集性头痛丛集期头痛发作频繁而剧烈,应当视其为一个急诊,立即解救.而一般药物止痛慢,疗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疼痛科作为一个新型临床学科,理所应当拥有应对各种复杂顽固严重疼痛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对各种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热点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将我们和近年来探讨在临床中应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丛集性头痛作者的经验做一个总结,以期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用TCD脑血流分析技术对丛集性头痛患者丛集期之无头痛时与头痛时的脑血流速度(MFV)进行了研究。患者共1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0.0±5.6岁。正常对照组也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8±9.9岁。以TCD测定了颅内双侧MCA、ACA、PCA以及BA的MFV。结果发现:(1)无头痛时,患者诸动脉之MF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2)头痛时,其痛侧MCA之MFV与非头痛侧的MFV比较显著升高(P<0.01),ACA则相反,即显著降低(P<0.01);头痛时,头痛侧与该侧非头痛时比较,头痛时MCA的MFV显著高于非头痛时(P<0.01),而ACA则相反(P<0.01)。结果表明:丛集性头痛在丛集期头痛时颈内动脉系统之主要分支确有血管收缩,也有扩张的表现。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取穴:头维、阳白;药物:地塞米松 20g/L普鲁卡因,每穴注射1mL的混合液。疗程:1个疗程8~16d天共注射4次,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为隔日1次或每4d 1次。结果:共治疗24例丛集性头痛患者:1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5例(5/24,20.8%);2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11例(1l/24,45.8%);3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5例(5/24,20.8%);4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1例(1/24,4.16%)。故在1个疗程内发作被控制者91.6%(22/24),还有2例于6次治疗后头痛发作被控制。结论:穴位注射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简便、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取穴:头维、阳白;药物:地塞米松+20g/L普鲁卡因,每穴注射1mL的混合液。疗程:1个疗程8~16d天共注射4次,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为隔日1次或每4d1次。结果共治疗24例丛集性头痛患者:1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5例(5/24,20.8%);2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11例(11/24,45.8%);3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5例(5/24,20.8%);4次治疗后头痛发作停止者1例(1/24,4.16%)。故在1个疗程内发作被控制者91.6%(22/24),还有2例于6次治疗后头痛发作被控制。结论穴位注射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简便、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女,3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7h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100/min,呼吸20/min,血压102/54 mmHg.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并轻度肌紧张,移动性浊音(-).查血白细胞19.13×109/L,中性粒细胞0.87.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前半小时予阿托品、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麻醉诱导采用咪哒唑仑、丙泊酚、维库溴铵、舒芬太尼静脉注射,气管插管顺利.术中吸入异氟醚,并予丙泊酚间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手术历时20 min.术毕立即停止吸入麻醉,5 min后自主呼吸恢复,20 min后呼之能应,脱氧5 min时测脉搏氧分压(SpO2)为96%,患者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立即拔除.拔管后患者极度烦躁,诉头痛欲裂,见其眼眶周围迅速形成大片红斑,眼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15.
16.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疼痛性质非常剧烈的相对少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生是基因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近年来基因遗传学与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行综述。由于丛集性头痛发病率相对较低、病因复杂,使基因遗传学研究相对困难。虽然大部分试验结果是阴性的,但有研究发现:ADH4基因(rs1126671)、CLOCK基因(rs12649507)和HCRTR2基因(rs2653349)多态性与丛集性头痛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国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CH病人相关临床信息并分析.结果:在184例CH病人中,男:女=5.6:1,发作性CH占97.3%,慢性CH占2.7%.平均病程为(11.4±7.9)...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丛集性头痛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除台湾省)以1986年6月30日零时为始点进行了丛集性头痛(CH)流行病学调查。城市按半数区多级抽样到居委会,农村按论证选点,全国共135处调查点,每调查点人群不少于2.5万人,共调查了3457170人,按最新国际诊断标准,查出CH患者236例,其患病率、1982年中国人口标化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分别为6.8/10万、4.798/10万和5.036/10万;男性分别为11.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