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采用3.0 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简称双期组)和1.5 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简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单期组中仅2和4例分别显示肝静脉与门静脉1、2、3级分支。双期组100例分析显示共有10种解剖类型的肝静脉,而门静脉仅见2种类型;15%病人见到1支额外右下肝静脉。结论 3 ml/s速率的螺旋CT门脉期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肝静脉解剖变异较门静脉为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平面屏气、二维、TOF序列血管成像技术,对59例患者的常规MRA与其中28例患者的增强MRA影像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信号强度与影像质量.评估增强MRA扫描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的影像质量与应用价值.影像整体质量评分为不能诊断、差、中等、优、特优,相应评分0~4级.对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肝静脉左中右支、脾静脉进行信号强度的测量,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为增强MRA的信号强度与常规MRA信号强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MRA血管影像的整体综合评分(优+特优级=75%)高于常规MRA评分(67.74%).增强MRA血管边缘清晰、分支多,优于常规MRA.但由于动静脉同时显影,会使门静脉及肝静脉的观察受影响.门脉高压患者的影像优于门脉系统正常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肝右后下静脉(IRHV)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112例正常成人上腹部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对肝右静脉(RHV)和IRHV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并测量:RHV管径、IRHV管径、发生率、及其走行,IRHV与RHV的距离,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结果:IRHV在第三肝门水平注入下腔静脉,112例正常成人中观察到32例有IRHV,其显示率为28.6%.IRHV距RHV的最小距离3.3cm,最大距离为6.7cm,平均值为4.9±1.1cm.IRHV与下腔静脉的夹角呈锐角者9.4%(3/32),直角或近似直角者90.6%(29/32).IRHV管径与RHV管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IRHV主要引流肝脏Ⅵ段及邻近肝组织的静脉血.结论: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IRHV,可评价IRHV的解剖学特征,正确认识IRHV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宙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7,20(2):69-72
用螺旋CT作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是目前检出肝内肿瘤是敏感的技术之一。用CTAP作多谇闰和三维重建可以清楚显示肝内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得到肿瘤的精确定位以及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并对肝脏手术的切除保留肝脏的体积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5.
肝门静脉为腹腔中较大的静脉干,长约6-8cm,管径1.0-1.2cm通常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但由于肠系膜下静脉及胃左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的部位不同,其组成可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肝段的解剖学划分及其影像学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嘉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19(5):276-278
现代外科学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要求更精确的肝病变定位与切除平面,因此需要有一个通用的肝段解剖划分标准。本复习了肝段解剖划分的历史演变,各种命名法的比较和各种成像方法对肝段解剖的显示。 相似文献
7.
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扫描参数和成像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统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P)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成像方法。方法:6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六组,造影剂剂量2.0ml/kg,速率2.0~2.5ml/s,使用不同的准直、延迟时间及扫描方向进行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作CTP成像,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级图像的差别。结果:延迟时间45~50s、自足端向头侧方向扫描MIP CTP能显示门静脉4~6级分支及肝静脉2级以上分支,3.0和5.0mm准直组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后者的覆盖范围较大。MTP CTP有利于细小血管分支的显示,SSD有较强的立体感,但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结论:准直为3.0~5.0mm,延迟时间45~50s,自足端方向扫描MTP CTP成像,能同时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图像,必要是作SSD CTP观察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解剖与变异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t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3D DCE MRA)前瞻性地观测肝内门静脉(简称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 共进行142例门脉和肝静脉3DDCE MRA检查。对肝内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每一型所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并计算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结果 142次成像中,8例(5.6%)显示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三维动态增强:MRA:快,慢速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快速和慢速注射造影剂法3D DCE MRA显示PV,HV和IVC的差别;评价3D DCE MRA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中的使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首先行肝脏横断面动态扫描,测定快速法和慢速法注射造影剂PV、HV和IVC达信号峰值的时间,以确定第二部份快速法和慢速法3D DCE MRA的最佳延迟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40次快速法和80次慢速法3D DCE MRA成像。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同时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就多层螺旋CT门静脉、肝静脉成像的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肝血管多期成像最佳时相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团注测试扫描(test 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肝动脉(HA)-门静脉(PV)血管成像及肝脏多期一次成像联合扫描最佳时相设定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选取腹部CT扫描患者184例,根据扫描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59例,采取经验值法设定HA-PV扫描延迟时间;B组128例,采取test bolus技术,选定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作为目标血管,设强化阈值为50 HU,先注射对比剂20 ml,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密度曲线,分别获得HA-PV两期的扫描延迟时间,评价两种方法所得CTA图像质量,结果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A组:HA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34例(58%)、良17例(29%)、差8例(13%);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23例(39%)、良27例(46%)、差9例(15%).B组,图像质量优128例(100%)、良0例(0%)、差0例(0%);PV血管成像期,图像质量优96例(75%)、良28例(22%)、差4例(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97、9.18,P值均<0.05).结论 运用test bolus技术能准确地测得肝脏目标血管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这一标准设定扫描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肝脏三维血管重组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3期扫描,肝静脉期图像分别行1mm及2mm层厚重建,图像重叠60%,分别对两组薄层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的优缺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第二肝门的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20例中有18例显示第三肝门静脉属支,另2例在第二肝门以下未见明显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1mm重建层厚较2mm重建层厚对微小肝静脉的显示更好,图像质量好。4种后处理方法中轴面薄层MIP显示的引流静脉数目最多,冠状面MPR对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解剖关系显示最好。VR及SSD对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各静脉属支立体结构关系显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可显示主要肝静脉,1mm重建层厚,60%影像重叠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较好,各种重组技术相结合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肝脏血管解剖和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血管重建的可行性,优选门静脉的最佳延迟时间及后处理技术,评价CT血管成像(CTA)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准确度。方法 100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成像法(SSD)及容积再现(VR)进行重建。其中84例被分为4组,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50s,25、55s,25、60s,25、50、75s行增强扫描,另有16例仅在25s行动脉期容积数据采集。24例进行了DSA检查。以Michels分型进行肝动脉解剖分类。评价3组门静脉影像质量,分析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解剖及变异的构成比。结果 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准确度为95.8%(23/24);正常肝动脉解剖69.0%(69/100),变异肝动脉31.0%(31/100)。50s组门静脉影像质量优于55s组和60s组(x^2=17.119,P〈0.001);VR和MIP显示门静脉级别的能力相当(Z=-0.805,P〉0.05),但优于SSD;正常门静脉解剖86.9%(73/84),解剖变异13.1%(11/84)。肝静脉显示率为60.0%(50/84例),肝右后静脉显示率为34.0%(17/50)。结论 用MSCT行肝脏血管的三维重建是可行的;CTA在显示肝动脉解剖方面与DSA相比有很高的符合率;50s延迟时间及MIP、VR重建可很好地显示门静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手术或US证实的CTPV 25例。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PV螺旋CT表现:a)门静脉狭窄和阻塞;b)门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出现迂曲扩张血管样结构,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在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局部或带状高密度。结论:CTPV螺旋CT双期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在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显示中的价值。方法:31例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行MDCTP检查,采用MIP、MPR、V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图像,两名医师分别判断侧支血管显示情况。结果:MDCTP不仅显示肝内门静脉3~4级分支,还显示了整个门脉侧支血管系统。31例患者中,胃左静脉曲张28例,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脾静脉曲张21例,胃短/胃后静脉曲张7例,脾-肾分流血管1例,脐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2例,门静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闭塞2例。结论:MDCTP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开放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助于对门脉高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一种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无创性门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16排多层螺旋CT门静脉系统三维成像在腹部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MSCT)门静脉系统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腹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16排CT对86例疑及腹部肿瘤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在ADW4.2工作站进行腹部门脉系统血管重建,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和MIP(2D和3D)等。结果:86例门静脉系统MSCTA均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直观立体的评价门静脉的走行、位置、有无肿瘤癌栓、门静脉与肿瘤的空间关系等,为门静脉及其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其中观察空间关系以VR图像最佳,观测静脉栓子以2D-MIP最佳。结论:MSCT门静脉系统三维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立体地显示其解剖特点,为腹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综合诊断标准 ,比较 2 6例采用常规CT、SCTAP轴位及MIP法三维重建判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结果。结果 :SCTAP对门静脉远侧分支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P <0 .0 1)。SCTAP轴位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细小分支的异常改变 ,对肝硬化判断的敏感性为 93.3%。SCTAP MIP能直观地显示门静脉的全貌及侧支循环通路 ,对门静脉高压的判断的特异性为 94 .1%。常规CT能较全面反映门静脉高压的肝外征象 (脾大、腹水 )。结论 :SCTAP与常规CT、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合 ,有助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化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延迟时间。方法:3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Child A级15例)、B两组(Child B级12例和Child C级3例),采用Smart Prep技术测定小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时门静脉的强化峰值时间,比较差异。2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C、D两组,分别根据小剂量预注射和经验延迟(55~65s)确定延迟时间,比较两组门静脉成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门静脉成像时,A、B组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52.07s、54.33s(P=0.098),比小剂量门静脉峰值时间延迟7.93s、8.20s(P=0.701)。C、D组门静脉-肝脏最大密度差分别为67.27HU,46.18HU(P=0.000),通过MIP后处理显示的肝内门静脉分支积分分别为4.83、3.85(P=0.023),血管轮廓边缘积分分别为3.33、2.5(P=0.023)。结论: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