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采用3.0 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简称双期组)和1.5 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简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单期组中仅2和4例分别显示肝静脉与门静脉1、2、3级分支。双期组100例分析显示共有10种解剖类型的肝静脉,而门静脉仅见2种类型;15%病人见到1支额外右下肝静脉。结论 3 ml/s速率的螺旋CT门脉期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肝静脉解剖变异较门静脉为大。  相似文献   

2.
螺旋CT门静脉造影层厚和成像方法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合理的螺旋CT门静脉造影层厚和重建方法。材料与方法 将160例疑有肝症疾病进行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mm层组98例,5mm层厚组62例。造影剂剂量为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延迟时间45~50s。每一患者均以MIP和MPVR行门静脉脉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5个单项和综合评分。结果 3mm层厚组和5mm层厚组MIP图像平均综合评分分别为10.8和8.9,而M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作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螺旋CT和造影剂快速滴注法对36例肝脏肿瘤患者作全肝早期增强扫描。以2ml/s左右的速度经时前静脉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在开始滴注造影剂75秒内扫完全肝。结果:所有图像主动脉密度均高于或等于门静脉密度。与邻近肝组织相比,15例(20灶)肝细胞性肝癌(HCC)呈高密度。11例HCC呈等或较低密度:2例为弥漫型HCC;9例有严重肝动脉-门静脉瘘,其中2例门静脉呈逆向增强。7例肝转移瘤呈低密度。3例(5灶)海绵状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结论:螺旋CT作肝脏早期增强扫描可如实显示肿瘤血供和血管受侵的情况,有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和多血供多发病灶及小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螺旋CT门静脉造影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应用时间-密度曲线选择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14例正常人和12例重度肝硬化患者于第一门水平行同层动态增扫描。造影剂量为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5s开始扫描,以后每隔5s扫描1次,持续至120s。分别测同一层面门静脉,肝脏,脾脏的CT值,并计算各时间各时点民肝脏的密度差,描绘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到时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 研究螺旋CT胰腺双期薄层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3例胰岛素瘤行螺旋CT胰腺双期薄层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5秒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5秒行门脉期扫描。结果 检出13例中的10例(77%),检出的10例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4例为等密度,5例为略高密度,1例为高密度。3例假阴性中2例在两个时相均表现为等密度,1例在两个时相均表现为高密度,因与脾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作肝脏肿瘤早期增强扫描的作用。方法:用螺旋CT对254例肝脏肿瘤患者作全肝早期增强扫描。以2~3ml/s的速度经肘前静脉注入300mgI/ml的造影剂90ml,在注射造影剂25~40s时开始扫描,60s内扫完全肝。结果:与邻近肝组织相比,130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98例呈高密度;32例呈等或低密度:早期癌3例、弥漫型4型,病灶直径在10cm以上者7例,有明显肝动脉—门静脉瘘者18例。87例肝转移瘤中有74例呈环形增强。37例海绵状血管瘤中11处直径小于2cm病灶呈早期显著增强,较大的病灶呈向心性增强。结论:螺旋CT作肝脏早期增强扫描可如实显示肿瘤血供和血管受侵的情况,有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和多血供多发病灶及小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螺旋CT扫描时间窗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扫描CT征象在不同时相显示的最早时间和最丰富的时间,以便提出一个在时间窗上优化的扫描程序。材料与方法 41例确诊为肝细胞癌病例,应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A螺旋CT设备,采用100ml对比剂,3ml/s注射速度,于肿瘤靶平面进行动脉期(延迟14~21s)同层面动脉扫描,然后行全肝门脉期(延迟80~85s)扫描和肿瘤靶平面平衡期(延迟170~285s)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比较不同的造影剂注射速度对主动脉和肝脏强化程度的影响,以选择适合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的注射速度和最佳的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选取28例正常人随机分为4组,以不同速度(2ml/秒,3ml/秒,4ml/秒及5ml/秒)从周围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后15秒开始扫描,以后每隔15秒在同一层面扫描1次,共3分钟。测量主动脉和肝实质不同时间增强后的CT值,分析时间-密度曲线,并对4组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造影剂总量均按1.5ml/kg体重给予时,不同注射速度主动脉和肝实质的强化程度不同,以4ml/秒组最优,但统计学处理和3ml/秒组无差异,而与其他两种速度之间有差异。不同注射速度时主动脉和肝实质到达强化峰值的时间也各不相同,3ml/秒组分别为32.14秒、66.42秒而4ml/秒组分别为30秒、60秒。结论:造影剂总量按1.5ml/kg计算时,延迟时间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速度而定。适合双期扫描的速度为3~4ml/秒,而动脉期延迟时间宜用30秒,门脉期为50~60秒,但还应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和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肝脏门静脉系统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时相的优化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优化正常人肝内门静脉系统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正常人,15例直门平面稍下方作单层静脉注射动态扫描。分析门静脉主士、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其余45例随机分入延迟时间40、50、60笔各组,行螺旋CT全肝扫描,按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重建,作出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1)正常人门静脉主干的峰值时间平均为49.5秒,肝实质的峰值时间平均为56.5秒。(2)关于肝内  相似文献   

10.
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估价胰腺增强程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估价电子束CT双期扫描胰腺的增强程度。材料和方法:110例可疑胰腺病变者(26~72岁)均行电子束CT检查。其中胰腺癌15例,胰腺炎3例,胰腺外伤2例,正常胰腺90例。应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秒(80ml)和10ml/秒(20ml)速度注射Ultravist100ml,在注射造影剂后18~20秒和55~60秒,应用SVS0.3秒序列扫描胰腺20层,层厚6mm。于动静脉期测量胰腺头、体、尾CT值。结果:在动脉期胰腺增强的CT值为101Hu±8(标准差),静脉期为81Hu±5。其中61例(55%)动脉期较静脉期CT值增高20Hu以上;38例(34%)增高10Hu以上;11例(10%)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结论:胰腺动脉期扫描较静脉期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可更清楚显示胰腺癌对胰周的浸润,可提高检测胰腺内小病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螺旋CT双期扫描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0例,其中门静脉主干全塞15例,门静脉左右分支14例,肝内门静脉分支3例,肠系膜上静脉2例,脾静脉1例。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主要表现为门静脉狭窄和阻塞,门静脉周围建立侧支静脉网及肝脏血流灌注的异常改变。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彭碧荣  黄雄  罗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28-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3期扫描,肝静脉期图像分别行1mm及2mm层厚重建,图像重叠60%,分别对两组薄层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的优缺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第二肝门的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20例中有18例显示第三肝门静脉属支,另2例在第二肝门以下未见明显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1mm重建层厚较2mm重建层厚对微小肝静脉的显示更好,图像质量好。4种后处理方法中轴面薄层MIP显示的引流静脉数目最多,冠状面MPR对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解剖关系显示最好。VR及SSD对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各静脉属支立体结构关系显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可显示主要肝静脉,1mm重建层厚,60%影像重叠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较好,各种重组技术相结合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 (SC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不同种类肝脏疾病的螺旋CT增强扫描后 ,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出不同种类肝脏疾病SCTP血管三维图像。结果 SCTP直观评价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管径大小、走行情况及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对肝脏占位病变能准确定位和定性。SCTP显示肝硬化门脉分支级度与肝功Child -Pugh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CTP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布-加综合征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螺旋CT增强表现、形成机制,评价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27例BCS患者进行了肝脏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型6例,肝静脉型9例,混合型12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进一步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 结果 27例螺旋CT扫描17例表现为合并近端APS,其密度与主动脉密度一致或略低于主动脉密度,下腔静脉型6例中APS 5例,门静脉主干2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3例;肝静脉型9例中APS 7例,门静脉主干1例,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早显3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早显3例;混合型12例出现5例,门静脉右支早显2例,主干及左右支早显3例.21例肝脏呈弥漫性花斑样强化,出现动脉期3例,门静脉期16例,双期2例,21例中合并近端PAS 16例. 结论螺旋CT显示近端APS直观、准确,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肝窦压力增高是形成近端APS的主要机制,螺旋CT诊断近端APS对临床解除肝静脉阻塞的治疗可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形成患者的MSCT资料。受检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83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不常见门腔分流243处:食管旁静脉曲张61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6处)、胃肾静脉分流42处、脾肾静脉分流20处、椎旁静脉丛曲张21处、脐静脉和/或副脐静脉再通95处(其中脐静脉再通59处、副脐静脉再通30处、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同时再通6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向下腔静脉分流4处。门腔分流的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期可见门静脉属支与腔静脉系血管之间有异常交通。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 (CTP)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8例对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分别行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法 (SSD)CTP成像。结果 :MIPCTP能同时显示 4级以上门静脉分支和 2级以上的肝静脉分支。CTP能直观地评价门静脉和肝静脉的位置、管径、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 ,了解门解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CTP有助于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TIPS)术前定位、Budd Chiari综合症的诊断和术后随访。SSDCTP立体感强 ,但不利于细微结构和癌栓的显示。结论 :CTP是门静脉和肝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人60例及胰腺癌44例分两组行螺旋CT双期扫描:A组40例,分动脉期和门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0s和60s)扫描;B组64例,分胰腺期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70s)扫描。分别测定各期胰腺、病灶及胰周大血管的CT值,计算胰腺期及肝脏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并行统计学处理,对扫描时相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处理,对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正常组,胰腺在胰腺期的增强值高于其他3期(F=13.45,P<0.0001)胰周大血管在胰腺期显示良好。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胰腺期优于肝脏期(x^2=4.44,12.38,4.81,P<0.05);异常组,胰腺与病灶的增强差值,胰腺期明显大于其他3期(F=14.90,P<0.0001),发现小胰腺癌4例。胰周大血管受侵者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54%(19/35),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者占42%(10/42)。肝转移灶占37%(13/35)。结论: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宜分为胰腺期和肝脏期,该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 HCC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肝动脉造影证实无APS的56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56例HCC患者中,46例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CT像亡,动脉期APS的直接征象有:(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25例;其中24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高流量性APS。(2)肿瘤同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5例;其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动脉期APS的间接征象有:(1)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8例;其中6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2)肿瘤外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的强化区8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小流量性APS。10例CT阴性者,其肝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动脉期外周门静脉小支显影。对照组,2例肝动脉期出现门静脉较大分支显影。结论HCC APS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诊断APS及判断APS分流量大小。高流量性APS应及时行肝动脉拴塞术,以减轻因APS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