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2.
温病病因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梳理历代医学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进而形成融合寒温的外感病学。  相似文献   

3.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4.
5.
6.
温病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病众多治法中,下法较其他诸法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不仅能通导大便、荡涤积滞,更能寓逐邪除热、存阴保津于通下之中。其作用之强,收效之快,是其他治法所不能比拟的。及时恰当地使用下法对于截断病邪以及各类温病的病程及转归、预后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息三至,是谓迟脉.历代脉学专著皆言迟主寒证.如晋·王叔和《脉经》曰:"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宋·崔紫虚《四言举要》曰:"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元·滑伯仁《诊家枢要》曰:"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  相似文献   

8.
温病恶寒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温病的基本特征。对发热一症 ,医生不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较易获取 ,而恶寒纯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无论初学还是临床多年者 ,正确地获得恶寒症状并非易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温病中恶寒一症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较为直观的恶寒辨证方法 ,以期有益于临床。1 表证的恶寒表证恶寒 ,为外邪侵袭 ,卫阳被郁 ,肌表失煦所致。古人说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说明恶寒在表证中的诊断价值。温病都有发热 ,只要在疾病初期 ,获得了恶寒特点 ,就可果断地判断表证。表证恶寒具有以下特征 :1寒热的同时性 :是温病卫分证恶寒的最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9.
10.
温病热变最速,用药尤关重要。热在皮毛肌肉,未入胃府化燥,固当辛凉透汗,若热邪内传,汗不外出,内则口燥而渴,舌苔干黄灰滞,若妄用辛温发散,可致津液干枯,而发厥成痉。误用苦寒清火,化燥伤阴,则热闭神昏。误用消导攻下,则痰食阻结,而成动风厥逆之证。惟宜用泻热存津药物,救其津液,外证可得汗而邪有出路,内得清润而病情缓解,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温病忌汗(指辛温发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义不可用”。义有“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  相似文献   

11.
温病汗论     
外感热病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显著而有“汗病”之称(《杂说》)。通过观察温病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对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不少阐发。但综观前人有关论述,内容虽然丰富,却有零散,笼统之处。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机理,及其辨治大要,对于深入理解温病学的有关理论,开拓温病临床辨治和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 ,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 ,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 ,或作温邪。目前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 ,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14.
论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是由于冬不藏精,伏寒、暑热、暑湿、痰瘀等伏邪自体内外发所致。“冬不藏精”与冬令应寒反温、衣着过厚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伏邪温病之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本文除列举了常见症状外,还报道了临床少见的“体虚温邪内伏,上热下冷”验案。用伏邪温病理论可以探讨带状疱疹、乙肝等病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温病之诊治。作者将清代及近代名医治疗温病高热部分医案分析了温病高热忌发汗;高热神昏急当开窍;高热致痉以泄热养阴及白虎汤铁恒守四大症等方面作了辨析,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减少重复 深化内容 温病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有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有一部分重复内容,但讲授时不能按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按所有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进行。有的章节可以自学,需要讲授的只是那些重点,关键或带有难点的章节。如总论之:“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温病的常用诊法”两章整章重复,中基、诊断讲解甚详且有舌诊幻灯片相助;“温病的预防”一章缺少现实意  相似文献   

17.
18.
论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是由于冬不藏精,伏寒、暑热、暑湿、痰瘀等伏邪自体内外发所致。"冬不藏精"与冬令应寒反温、衣着过厚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伏邪温病之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本文除列举了常见症状外,还报道了临床少见的"体虚温邪内伏,上热下冷"验案。用伏邪温病理论可以探讨带状疱疹、乙肝等病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温病病因从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或作温邪。目前,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