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将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的500份血液标本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将这500份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进行检查,对检测结果不合格的血液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出不合格血液标本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通过检测结果发现,在这500份送检血液标本中,有24%的血液标本不合格,25%血液标本因为血液标本凝固而检测不合格;25.00%的血液标本因为送检时间的不及时而不合格;20.83%的血液标本因为含量不足导致不合格;12.5%的血液标本在采集过程中由于采集不规范导致不合格;其中标本受到污染以及患者自身因素所占不合格比例都是8.33%。结论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比较多,需要加大对血液标本质量的严格控制,针对不同的血液检验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率,提高血液标本检测的质量以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现象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医院检验科2013年1月~2013年8月的500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对照组,统计不合格检验标本比率,对不合格原因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再随机选择检验科2014年1月~2014年8月500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观察组,均加强血液标本检验管理;回顾性分析与比较两个阶段血液标本不合格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有36例(7.20%)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溶血、凝块、采集时间不恰当等。观察组针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给予相应的优化与加强措施,观察组共4例(0.08%)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观察组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采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时,必须要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标准流程采集、检验,才能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方法选取74份经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标本,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经检验,发现导致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有:标本有凝块、溶血、存放时间过长及抽血量过多或过少等。本组中,标本出现凝块30份(40.5%),标本放置时间过长21份(28.4%),标本发生溶血13份(17.6%),抽血量过多或过少7份(9.5%),姓名与化验单不符合3份(4.1%)。结论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个操作环节,以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李海林  刘国忠 《当代医学》2014,(32):149-150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检验的60例送检血液不合格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采集量不足或过多(38.3%)、采集时间不当(233%)、抗凝标本出现凝块(167%)、标本溶血(8.3%)、其他(133%)。结论在血液标本的采集操作中,需谨慎对待和控制每个操作环节,才可有效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以及相应的优化措施。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所有进行血液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用合适的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液制作标本,并将采集的血液标本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确定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优化。结果经过对选取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共采集了2000例患者的血液制作标本,而其中检验不合格的有120例,不合格率为6%。结论根据对选取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最终发现造成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包括标本污染、标本凝固。标本数量较少,采集血液位置不准确、送检不及时等。因此为了使得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合格,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6.
莫杰 《大家健康》2016,(12):47-47
目的:研究和分析检验科血检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血检标本的合格性。方法:选取该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的血液标本都是由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随后判断血液标本是否合格,对于出现不合格的样本进行记录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措施。结果:对所有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分析,发现在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有溶血、采血量不足、血液凝固、血液受到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结论:对临床检验中出现血检不合格标本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血检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血液检查以及患者病情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的改进措施,以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检验科出现的88份不合格标本,并进行详细记录且归类记录整理,找出不合格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88份血液检验标本主要包括标本溶血、脂浊、抗凝血有细小凝块或抗凝血凝固、采血量不准、标本容器选择不当。结论:在血液检验过程中,会影响到血液检验标本质量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必须要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加大血液采集标本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提高临床检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出现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并对其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的血液标本2563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3例血液标本中共存在119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标本率为4.64%;包括凝血19例、溶血27例、标本量不足49例、存储不当14例、标本污染3例、标签错误7例。结论在临床的血液检验中需要注重标本的采集工作,不断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提高临床血液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临床中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根据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集的96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主要项目。结果:检验96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8例不合格,概率为6.04%,血液样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采集样本量少、凝血、抗凝不全、溶血、输液肢体采血及受检者准备不足,不合格项目主要有凝血常规、生化检验、血常规和免疫、血培养。结论:找出样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中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讨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1月至5月在本中心卫生院检验科接受血液检验的20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逐一审查,并对其中的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本次从2000份标本中检出不合格标本19份,占总数的0.95%(19/2000),其中以采集方法错误为主,占42.11%,其次是保存时间/温度不合理、采血量不足,各占26.32%和15.79%,余者3份为其他因素引起,每份占5.26%。结论临床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结果不准确,重视血液标本的标准化采集、存放及检测,对确保检验结果质量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1.
唐刘艳 《中外医疗》2012,31(36):54+56-54,56
目的对血液标本临床送检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对策,探讨提高血液标本质量的方法,减少检验结果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3月在该院住院部送检的1820份血液标本(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检查)中的260例不合格标本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并分析原因,观察检测的效果。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260例,占总数的14.28%。其中凝血标本103份(39.62%),溶血52份(20.00%),标本量不准43份(16.54%),脂血47份(18.08%),标本错误5份(1.92%)。结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非常直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很多,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血液标本不合格,就无法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数据,临床上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耽误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以及标本在送检过程中提高质量的方式和检验准确结果的方式。方法:将本院于2009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开展的诸多份多种类型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出现的400例不合格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00例不合格的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为大小便标本,其次为痰液标本,而出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由于采集过程中不符合采集规范,其次下来是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标本的不合格,最后则是由于没有使用无菌的容器。结论:需要将医护工作人员在进行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培训,除此之外,还需加强送检过程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结果不达标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方法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采集的4500份血液标本质量进行分析、统计,寻找血液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全部4500份血液标本中发现,有230份血液标本不合格,比例为5.1%。并且统计发现标本不达标的常见类型有:样本量少、抗凝不全、溶血问题、凝血问题,其他不合格原因还有输液同侧采集、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以及盛放血液的容器不当等。结论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现主要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因素有样本量少、凝血问题、溶血问题以及抗凝不全等。因此,为了提高检验准确性医院检验科应不断完善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采血规范及专业技能,从而确保临床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结果:通过对血常规检验进行临床检查和分析,得出结果影响血常规的因素非常之多,主要包括标本采集的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部位、采血量、人为原因以及生理因素等。结论:只有将血常规操作的过程加以规范,提高标本的质量,以及控制人为因素对检验带来的影响,才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120份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进行检测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集方法、保存等多方面可能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全部120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共有11份,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血液采集方法、血量与抗凝剂量的比例以及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结论血液采集方法、血量与抗凝剂量的比例以及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都能够对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以上三个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格外注意,积极提高采血者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控制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并对血液标本的保存进行完善,避免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发生原因并对其仔细分析,以提出相应的优化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0年12月进行免疫、生化或血液细胞学检查的2032份血液表本能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严格监管、检查以判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结果 本文收集血液标本2032份,其中不合格标本159份,占了全部的7.8%,其中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标本采集不规范、溶血、凝血、血量过少或量不准确等因素.结论 确保血液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对于血液检查结果的科学可靠和临床诊断、疗效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6年10月至12月收治的40000例患者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研究所有病例当中存在的各项不合格问题等。结果在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血液进行检验前处理之后,有27例出现不合格情况,不合格率为0.11%,导致患者血液生化检验出现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样本采集方式不规范,血液标本储存不合理以及血量和标识信息不正确等。结论在实际分析血液生化检验期间,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需要对其血液生化检验工作加强规范性操作,这样能够显著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何敏  何婧婷 《当代医学》2014,(29):49-50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以及相应的优化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新余市人民医院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02份,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常规检验标本26份,生化检验标本23份,凝血功能检验标本20份,血沉检验标本14份,免疫检验标本7份,交叉配血标本6份,其他检验项目标本6份。结论早期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因素相对较多,临床应加强管理,以减少不合格因素的干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64例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分析探讨.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住院64例病人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在64例不合格的患者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其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其他原因等.其中采集血液标本时间不恰当有23.44%,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5.94%,溶血占总数的10.94%,标本有凝块占总数的17.19 %,其他原因占总数的12.5%.结论 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的做好其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试析在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我院检验科进行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采集,总结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50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不合格10例,约总数20.00%。影响因素包括送检不及时、采集方法缺乏准确性、采集的血液量与血细胞检验所采用的采血管内抗凝剂比例不合理。结论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送检时间、采集方法、采集的血液量与试管内抗凝剂比例等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检验科人员应当加强重视,严格遵照检验流程及有关规范准则,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