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种麻醉方法用于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种麻醉方法用于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老年患者60例,择期行全胃切除,ASAⅠ-Ⅱ,随机分为:A(单纯硬膜外)、B(单纯全麻)、C(硬膜外复合全麻)三组,每组20例。B,C组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全麻诱导,麻醉维持吸入安氟醚,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追加芬太尼,阿曲库铵;A、B组选择T8、9间隙施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心率;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麻醉药用量;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胰岛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结果:三组术中血皮质醇、血糖浓度均升高,但C组低于A、B两组(P<0.05);切皮后120min时均达高峰;血胰岛素水平术中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B组术中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于切皮后30及60min MAP、HR显著升高,并于拔管时达高峰;而同期C组MAP、HR无明显波动。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种麻醉方式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组(A组)、单纯全麻组(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皮质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麻醉诱导后B、C组皮质醇降低,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组手术60 min 至术后3 d,皮质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组无明显变化;3组E、NE均于手术结束前、术后1 d均显著高于诱导前(P<0.01),但C组低于A、B两组(P<0.05或P<0.01);3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无显著变化,IL-6、IL-8在手术60 min、手术结束前均较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而A、B组持续时间长至术后3 d,C组于术后1 d恢复至诱导前水平.结论 3种麻醉方法均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创伤性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行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小,利于保持各系统功能的稳定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3.
不同麻醉方法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各15例,于麻醉前、麻醉后5min、切开腹膜时、手术最强刺激时、术毕5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血糖和儿茶酚胺浓度,并记录MAP及心率。结果麻醉后B组患者MAP、心率明显升高(P<0.01),C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手术的进行,3组患者COR、血糖及儿茶酚胺逐渐升高,以B组升高尤为明显(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效地抑制了麻醉及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是妇科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糖、皮质醇和IL-6的影响。方法30例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B组单纯全麻,分别于麻醉开始前、气管插管5rain后、手术开始1h后、术后24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糖(Glu)、皮质醇(Cor)和IL-6,同时记录BP、HR。结果术中B组血压、心率均高于A组(P〈0.05),术中A组血糖、皮质醇、IL-6无明显变化,而B组升高(P〈0.05),且B组血糖、皮质醇、IL-6均高于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抑制应激反应,更适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5.
三种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汉  韦克  黄仕英 《右江医学》2006,34(5):465-467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施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组(A组)、单纯全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每组15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插管、探查和拔管时各时点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的浓度,同时记录以上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与麻醉前比较,A、B两组各观察时点血浆激素水平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较,A、B两组各时段血浆激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组术中各时点MAP、HR的变化均较A、B两组轻且平稳(P<0.01),C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中血糖水平均比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各观察时点A、C两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比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能较好地抑制胃癌根治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曹国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70-177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组(A组)、单纯全麻组(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上腺素(E)和去甲上腺素(NE)、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皮质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结果:A组和B组的皮质醇在各个时间点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C组则无明显变化;3组E、NE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或P〈0.01),但C组与A、B组比较,E、NE均低于A、B两组(p〈0.05或P〈0.01);术后3d时,C组E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A、B组E、NE于术后3d均仍未恢复;三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有所下降,术后1d迭最低水平,且以B组(全麻组)更为明显,三组术后3d免疫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创伤性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行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小,有利于维护患者免疫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晖  张昕  秦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78-118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下肢及下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5例择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Ⅰ组),单次硬膜外麻醉(Ⅱ组)和骶管阻滞麻醉(Ⅲ组)。每组病例数均为15例。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后30min(T1)及切皮后60m in(T2)采血,检测血糖、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并记录术中患儿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患儿血糖在T1、T2时点明显高于Ⅱ、Ⅲ组患儿(P<0.05)。Ⅰ组患者T2时点皮质醇水平较T0显著增高(P<0.05),Ⅱ、Ⅲ组患儿皮质醇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Ⅰ组患儿T2时肾上腺素水平较T0时明显升高(P<0.05),T1、T2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T0显著升高(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与骶管阻滞抑制小儿术中应激反应的效果较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麻醉方法下行子宫切除时机体应激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下行子宫切除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寻找较适度的一种麻醉方法。方法将60例30—60岁拟施子宫全切(次全切)、ASAI-Ⅱ级的患者,随机区组设计分配到四个组:A组选硬膜外阻滞,B组选腰硬联合阻滞,C组选异丙酚靶控输注插管全麻,D组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各组在麻醉前、麻醉后5min、切开腹膜时、切除子宫时、术毕五个时间点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生长素,同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A、B、D三组的肾素活性于麻醉后各时点下降,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肾素活性、血糖于切开腹膜后各时点较麻醉前升高(P〈0.05),胰岛素于切开腹膜后各时点较麻醉前降低(P〈0.05),皮质醇、生长素切除子宫时增高(P〈0.05)。A、B、D三组的血压、心率于麻醉后各时点显著降低,而C组的血压、心率基本维持在麻醉前水平。结论四种麻醉方法均能抑制子宫切除引起的应激反应,尤以腰硬联合阻滞、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为著,异丙酚靶控输注插管全麻虽能抑制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但不能完全抑制手术导致的。肾素活性、皮质醇、血糖升高和胰岛素降低。  相似文献   

9.
沈晓燕 《当代医学》2009,15(6):78-79
目的观察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30例,术中监测病人BP、HR.ECO、SP02结果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在手术中的各个时点MAP和HR的变化与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组(B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可减轻病人应激反应.循环较稳定,是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泽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9):1222-1224,122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机体的应激反应情况。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45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组)23例和全麻组(B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5min、术中、术毕等不同时间点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生长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均于麻醉5min后下降,与麻醉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血糖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则较麻醉前显著增高(P<0.05);术毕两组血糖均较麻醉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中及术毕的血糖变化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内分泌各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和B组的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与与麻醉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5min、术中、术毕时,A组患者肾素活性则均较麻醉前有所下降,而B组肾素活性则在术中时较麻醉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质醇、生长素则于术中、术毕较麻醉前显著升高,胰岛素则在术中、术毕时较麻醉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肾素、皮质醇、胰岛素、生长素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引起应激反应,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利于患者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麻醉与非麻醉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8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胃镜检查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2组(n=44)。观察组在麻醉状态下行胃镜检查,对照组不予以麻醉而直接行胃镜检查。结果 观察组插胃镜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胃镜检查成功率以及愿意再次接受胃镜检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胃镜检查可降低不良反应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分步诱导时患者心率和血压的改变,及度非,局麻对其的影响。探讨麻醉诱导时患者心率和血压改变的原因。作者把麻醉诱导药分步推入病人体内,根据药物和操作的不同,把麻醉诱导期分为:神志改变期、肌肉松驰期、插管期。记录并比较各期患者心率和血压的改变。结果显示:诱导期患者心率和血压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神志改变期和插管期,局麻与度非能使这种改变减轻但不能使之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全麻病人254例ASA~级,随机分为2组:芬太尼组(F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F组和R组诱导期均使用咪达唑仑(0.015~0.075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08~0.1mg/kg)、异丙酚2~2.5mg/kg。维持期F组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氨氟醚或异氟醚。R组维持期不同的是用瑞芬太尼代替F组的芬太尼。观察两组病人从手术结束到清醒的时间。结果:F组与R组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麻维持期间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不大;瑞芬太尼组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丙酚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的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3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分别以不同速度静滴异丙酚,同时高压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以10→8→5mg/(kg·h)方法给药,患者意识消失明显快于5mg/(kg·h)恒速给药组(P<0.05)。平均意识消失及苏醒血药浓度分别为(2.1±0.7)mg/L及(1.0±0.5)mg/L。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以10→8→5mg/(kg·h)的给药方法为佳。为避免术中病人觉醒,最低给药速度不得低于5mg/(kg·h)。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麻醉早有认识,在历代医学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如“麻沸散”、“华佗蟾蜍散神方”、“睡圣散”、“蒙汗药”等。1846年,乙醚麻醉临床应用成功。此后,现代麻醉学走过了160余年的历程。期间,“麻醉”一词的含义不断变化,麻醉医师提出多种方法来量化麻醉状态,有时意见并不一致。随着麻醉药物的更新和对麻醉药物作用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如今已对麻醉状态建立了一个整合且量化的概念。回顾“麻醉”一词的来历及含义的演变,有助于认识和了解麻醉的概念及其本质,更好地进行临床麻醉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纯全麻)和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每组38人.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12 h(T2)和48 h(T3)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柱手术患者术前口服可乐定对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18~60岁,择期行椎管减压、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口服可乐定组(200μg)和安慰剂组(维生素C 600 mg)。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2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调整吸入异氟烷浓度维持BIS 40~50,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调整呼吸参数维持ETCO235~40 mm Hg。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芬太尼、异丙酚用量、麻醉时间、拔管时间、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率。结果:可乐定组患者芬太尼用量少于安慰剂组(2.11±0.87 vs 3.68±0.93,P<0.05),拔管时间早于安慰剂组(9.88±6.12 vs 13.62±9.74,P<0.05),异丙酚用量、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率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于可乐定能减轻麻醉所需麻醉药的用量,加快麻醉后复苏,并且不增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乳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麻醉效果以及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乳癌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Ⅰ组, n=30)和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组(Ⅱ组,n=30),分别观察术中全麻用药量和监测术前,插管时,切皮,术中等30分钟以及术毕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Ⅱ组全麻用药量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插管时,切皮,术中及拔管时的MAP,H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Ⅰ组插管时,切皮,术中及拔管时的MAP,HR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升高或增快(插管时与术前比P<0.01,切皮,术中及拔管时与术前比P<0.05)。Ⅱ组与Ⅰ组相应参数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少全麻用药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消除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及维持术后良好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23例,在0.75%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吸入低浓度异氟醚全麻下行肝脏移植手术,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理参数及生化指标。结果:23例手术、麻醉效果均稳定可靠,术后无麻醉并发症。结论:细致、周密的监测,及时、合理的处理是肝脏移植手术麻醉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全身麻醉和腰麻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岗  李华  张义长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09-13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腰麻对择期剖宫产手术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对247例择期剖宫产手术全麻和腰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n=135)和腰麻组(n=112),比较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的最低峰值、新生儿Apgar评分、麻黄素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动脉压的最低峰值腰麻组低于全麻组(P<0.05),麻黄素的应用比例及用量大于全麻组(P<0.01)。Apgar评分两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全身麻醉和腰麻均可用于择期剖宫产手术,但对于非急诊剖宫产患者,宜首选椎管内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