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学》2015,36(10):1216-12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 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 PCT 水平分为 PCT <2.00 ng/ mL 组和 PCT≥2.00 ng/ 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 TT 、PT、APTT延长(P <0.05),PCT、DD、FIB水平升高(P <0.05),AT-Ⅲ和 PLT 水平降低(P <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 PLT水平降低(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两组 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CT <2.00 ng/ mL组比较,PCT≥2.00 ng/ mL组的患儿 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 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月战  周铃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780-378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凝血功能及血白细胞(WB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入急诊ICU的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WBC的水平。结果治疗组APT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TT、FIB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有早期凝血功能异常,WBC升高提示机体存在应激反应,需要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并予以动态观察,临床指导意义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23例临产孕妇与800例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孕产组的PLT、APTT值低于对照组(P<0.001),PT和FIB值高于对照组(P<0.001),而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对出现异常早产儿输入血浆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01月期间我院45例足月儿(对照组)及45例早产儿(观察组),检测记录两组新生儿PT、FIB、TT、APTT、PLT,分析两组新生儿24h内凝血功能状态,并对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的早产儿采取输血浆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复查早产儿凝血功能,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PT、TT、APTT、PLT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FIB、TT显著高于输血浆前,(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APTT、PT显著低于输血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输血浆前后PLT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于足月儿,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重视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输血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胎儿存活率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危重型蝮蛇咬伤患者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和血栓弹力图(TEG)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治疗的危重型蝮蛇咬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局部伤口、神经毒症状、血循毒症状的第2高分,将患者依次分为非危重组(20例)、危重组(27例)和极危重组(21例)。检测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PLT,描绘TEG,记录血凝时间(R)、血块成型时间(K)、α角和血块强度(MA)。结果 3组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T、FIB、DD和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极危重组PT、DD高于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极危重组FIB、PLT低于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K、α角和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极危重组R、K较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α角、MA小于非危重组和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PT和PLT与R呈正相关(r=0.379、0.571、0.061、0.645,P<0.05);TT、PT、DD与K呈正相关(r=0.637、0.611、0.521,P<0.05),FIB、PLT与K呈负相关(r=-0.371、-0.723,P<0.05);TT、PT与α角呈负相关(r=-0.687、-0.702,P<0.05),FIB、PLT与α角呈正相关(r=0.335、0.728,P<0.05);APTT、TT、PT与MA呈负相关(r=-0.567、-0.787、-0.679,P<0.05),FIB、PLT与MA呈正相关(r=0.329、0.639,P<0.05)。结论 常规凝血功能指标、PLT及TEG对判断危重型蝮蛇咬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可以较好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提供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7.
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爱萍 《四川医学》2009,30(9):1463-146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采用法国思达高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采用法国血细胞分析仪ABX PENTR120检测。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PT、APTT、TI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逐渐降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5例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50名对照组的凝血指标比较。结果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血浆FIB高于正常对照组,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浆PLT数量和FIB均显著降低,PT、TT、APTT延长,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死亡组PLT水平低于生存组,PT、TT、APTT、FIB无明显变化。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后PLT降低,PT、TT、APTT延长可作为预测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陆奕华  吴星光  崔艳双 《海南医学》2014,(12):1805-180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0例子痫前期患者与5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对照,分析各组间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的PT、APTT、TT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B显著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的组间PLT、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PV、PDW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活化现象,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72 h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前PT、APTT、FIB、TT、D-D和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FIB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使凝血功能尽早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月战 《当代医师》2014,(11):1513-15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后早期凝血功能、血白细胞(WBC)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损伤两组;1个月后随访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WBC和血糖的水平.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APTT、FIB、PLT、WBC及血糖水平.结果 轻中型TBI组、重型TBI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PT、APTT、WBC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而PLT和FIB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TBI预后不良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LT、FIB水平和GCS评分明显降低(P<0.05);PT、APTT、WBC、血糖分别与GCS、OHS评分呈负相关,PLT、FIB与GCS、OH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血WBC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初步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李熠璐 《中国民康医学》2023,(7):126-128+13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联合凝血四项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疑似肝硬化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随访3个月时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LT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PLT与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以及PLT、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与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109例,酒精性肝炎7例,脂肪肝4例;随访3个月,肝硬化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40例;肝硬化患者PLT、FIB水平均低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PT、APTT、TT水平均高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炎与脂肪肝患者PLT、FIB、PT、APTT、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出血组PLT、FIB水平均低于未出血组,PT、A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NSCLC患者31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TT、Fb、D-二聚体(D-dimer)、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INR、Fb、D-dimer、PLT、PCT、P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NSCLC患者中,男性INR、APTT水平均高于女性(均P<0.05),而TT、PLT水平均低于女性(均P<0.05);腺癌患者PT、INR、Fb水平均高于鳞癌患者(均P<0.05),而TT水平低于鳞癌患者(P<0.05);Ⅲb~Ⅳ期患者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I~Ⅲa期患者(均P<0.05),而APTT水平低于I~Ⅲa期患者(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均P<0.05);年龄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NSCLC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其中男性、腺癌、Ⅲb~Ⅳ期及合并基础疾病的NSCL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在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变化,说明凝血功能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3月粤北人民医院肾内科和儿科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肌酐、尿素氮、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FIB、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龙伟  彭华保 《当代医学》2011,17(21):13-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危重组28例,非危重组32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统计分析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PLT低于非危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危重组FIB、AT-Ⅲ和PC降低,APTT、PT、TT和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激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解毒法对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五步蛇咬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和五味消毒饮.观察2组患者入院后12、24、36、48 h的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 入院后12h时比较PLT、TT、PT、APTT以及FIB皆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但至24 h时,治疗组的PL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h时2组的TT和APT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时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都基本恢复了正常水平.治疗组PLT从12h到24 h时点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明显,但2组患者FIB的变化趋势相近.治疗组24 h以及36 h时点TT和APTT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组患者PT的变化趋势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法有助于促进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雷杜RAC-100型自动血凝仪,检测83例临产孕妇和52例非妊娠妇女血浆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含量,其中临产孕妇分初产孕妇55例(简称初临产组),多胎或有流产史临产孕妇28例(简称多临产组),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初临产孕妇组和多临产孕妇组的凝血四项指标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临产孕妇组和多临产孕妇组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对阻止产科并发症和减少分娩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