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例(227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合并虹膜周边切除术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合并小梁切除术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光感3只眼(1.32%),手动9只眼(3.95%),指数-0.05者5只眼(2.20%),0.06~0.2者45只眼(19.82%),0.3~0.5者87只眼(38.33%),0.5以上者78只眼(34.36%).眼压:10~21mmHg191只眼(84.14%),<10mmHg36只眼(15.86%).并发症: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结论青光眼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疗效显著,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22只眼)。结果术后17只眼眼压控制在13~21mmHg。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高2~4行。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和近成熟期的白内障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方法 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结果 术后15眼眼压控制在13~21 mmHg.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高2~4行.结论 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跟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和近成熟期的白内障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8例(32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实施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32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0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全部患者前房深度均明显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绝大多数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3种不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将2 4例(2 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分为3组:11眼采用常规巩膜瓣下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眼采用小切口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3月,术后平均眼压(15 . 12±3 . 42 )mmHg(1mmHg =0 .13 3kPa) ,与术前平均眼压(2 6 .5 0±4 .92 )mmHg比较有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0 . 897,P <0 .0 0 1) ;视力明显提高;并发症有角膜水肿(19. 2 3 % )及后囊浑浊(11. 5 3 % )。结论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三联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7例(56只眼),其中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2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4只眼.5只眼房角开放>180°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余患者均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除2只眼外均同时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49只眼,其余7只眼用药或再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术后视力仅3只眼仍为光感,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提高;54只眼前房形成良好,2只眼前房形成迟缓,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对于初次发病、房角开放>180.、晶状体混浊加重瞳孔阻滞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术既能有效控制眼压又能改善视力,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也减少了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1)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做出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综合《中华眼科杂志》等眼科专业杂志近三年来有关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方面的论著资料,作为计算三种术式效果评价的依据,分别计算三种术式的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做出成本-效果比较。结果术式1单眼成本最低(4000元),但考虑到治疗效果时,则术式1平均成本最高(13628.6元),术式3平均成本最低(7346.9元)。结论积极开展和推广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不仅可以简化术式,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对于节约医疗成本,提高社会整体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连荣  李琦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83-1685
目的: 探讨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Fuchs综合征患者16例16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2眼合并白内障及青光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18例18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3mo视力(含矫正)≥0.5者16眼(88.89%),10眼后囊混浊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力均≥0.5。2眼合并青光眼者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效果良好,安全可靠,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是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军  张舒心 《眼科》2002,11(1):17-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体脉和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12只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只眼经1-3次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注气术后,3只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前房不恢复,改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余8只眼均一次行前 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控制正常,前房形成.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难治并发症。脉络膜上腔放液联合抽玻璃体水囊治疗有效,前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林剑鸿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71-107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03收治的60例70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视力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眼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比分析了56例(6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资料,其中30眼行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作一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双切口组);另30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结果术后1月内,双切口组视力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t=2.12287,P<0.05);术后8月两组的眼压控制程度相似,但对照组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提示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另外切口小梁切除术组(双切口组)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此联合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41例56只眼,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情况.结果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获得很好的视力恢复和眼压控制.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眼压控制好,视力提高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96眼,根据房角粘连程度及病程长短,非随机选择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手术(Phaco+ IOL+ PLI)、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trab+ IOL),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轴深、滤过泡,随访时间为1 mo.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P<0.05)、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1wk;1 mo三组之间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切口透明角膜超声乳化及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手术是安全的.房角粘连<90°可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90°<房角粘连为<180°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如果病程长且房角粘连>180°,考虑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陈源  邢茜  陆炯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79-168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对比入院时及术后的视力及眼压。结果: 手术并发症轻且易于控制;17例术前眼压41.7~62.4mmHg,视力光感,术后眼压平稳于10.7~18.2mmHg,视力≥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5.
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三联手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1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8眼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9.6月,19眼眼压均低于21mmHg(1mmHg=0.133kPa);视力提高16眼(84.2%)。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浅前房。结论 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内改良垂直小梁切除巩膜翻转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2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小切口完成垂直小梁切除深层巩膜条翻转引流联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8月,视力大于0.3者21眼,占87.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小于20.55mmHg)(1mmHg=0.133kPa)18眼,占75%。结论 该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有用视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朱越峰  陈菊仙  屠叔丹 《眼科》2012,21(2):93-94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复杂难治且严重影响视功能。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技术的日益成熟,相比于传统的先行青光眼手术再行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医院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IOL植入及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仅提高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更减轻了分期手术为患者带来的痛苦[1]。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的术式分为单切口和双切口,我们对比了不同切口联合三联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26例(29眼)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角、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术后眼压(13.32±4.3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术前药物控制眼压(25.12 ±8.52) mm 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由术前的(1.73±0.36) mm增加到术后的(3.30±0.35)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有所加宽,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青光眼三联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应用三联手术对26例2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视力及眼压,随访2~24月。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 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较好控制眼压,并能恢复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2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观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眼压变化.结果 20只眼眼压控制正常,2只眼需滴降眼压药物,22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